2024年,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

2024年,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
2024年06月27日 17:14 金错刀

2024年,仍在寻找新出路的企业都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

知难而上,才能避免不进则退。

为了逆天改命,有人投身直播带货,然而连李佳琦这样的顶流主播都在倒苦水称“今年618是最难的”,后入局者往往费力不讨好。

也有人以雷军为榜样,打造起了个人IP,试图复制小米汽车的爆火现象,但这不是一日之功,也没有一条清晰的可复制路线。雷军,至今只有一个。

更有一大批老板无奈卷入价格战。卷到今天,连大模型等颇具科技含量的产品都在大打价格战。

可是,像这些需要相当的资源和运营能力的破局方法,通常很难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出路。

适合中小企业的出路,应该更具有普适性和时代性。

是中流砥柱,也是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中小企业,在中国有个“6789”的说法,即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90%的新增就业。

但中小企业的处境,与其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如,谁都清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过顶尖技术和人才却常与它们无缘。

以游戏行业为例,许多中小公司长时间、高投入地研发出新游戏后,可能没高兴多久就要陷入到了新的两个担忧之中。一个是开服当天可能有大量玩家集中涌入,有着很大的性能保障压力;另一个则是新游上线安全攻击风险极大,系统架构、可靠性、系统运行隐患大。

类似问题,但凡有一个强悍的技术团队坐镇,大概率就能迎刃而解。

这就是笼罩在无数普通中小企业最常见的一种困境:相比大企业和知名企业,它们更难获得关键要素。除了技术和人才,这些要素还包括资金、土地、流量、数据,等等。

由此还可引申出它们的另一个普遍困境:智能化转型升级难。

由于缺乏关键的资源和支持,每当消费、行业乃至于时代的风口变换,需要它们及时进行转型升级时,力不从心则成了它们的常态。

直播带货行业如火如荼,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然而直播带货涉及到选品、人设打造、内容营销、粉丝运营等诸多环节,或许需要迥然不同的团队,对中小企业无疑有些奢侈。

图源:视觉中国

包括许多传统行业都在寻求的数字化转型,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同样会转型艰难。例如某传统领域的龙头企业,实力雄厚,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过一些行业通病,比如企业内部IT对业务支持不足,存在IT组织板结、集团信息化项目无人牵头等问题。

这样的企业都有技术和升级难题,普通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可想而知。

种种困境,导致本该是中流砥柱的中小企业变得十分脆弱。

央行此前曾发布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生命周期。

同时,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又加剧了它们的脆弱。

例如2023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困难或挑战,前三个分别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转弱。

然而直到今年上半年,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的举措加以改善。

今年5月,PMI指数降至49.5%,就反映了当前需求不足。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PMI指数下滑幅度明显,而它们往往与消费市场联系更紧密,也更说明了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的问题。

受自身实力所限,又被时代大环境左右,中小企业一路走来难免磕磕绊绊。

但其中也暗藏启示:企业因时代而进退,需要关注时代的出路。

中小企业的经营悖论:

越困难,越要升级

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或者说更具长期价值的经营方向是什么?

如果以史为鉴、以行业的实力企业为榜样,解题思路呼之欲出:结合自身,洞察走势,顺势而为。

过去,市场饱和时,有人不再固守本土,而是去开拓出海市场;消费升级时,一众白牌直击用户痛点,升级为品牌;过剩竞争时,产品特点从同质化细分为个性化、差异化,企业获得新增长曲线。

每个时代都有困难也有机会。困难被不断解决,机会才会不断涌现,推动企业和社会不断进步。

对于中小企业同样如此,越困难,越要升级。

虽然它们或许没有大企业的顶级人才为其出谋划策,然而利好的时代走势之于它们也绝非虚无缥缈,更多时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需要中小企业关注的时代走势,始终有两方面可供参考。

首先是政策文件里的高频关键词。

这些年最引人注目的高频关键词,莫过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

以制造业为例,目前的形势是做大不如做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有很大产能需要通过全球来消化,但在出口不振的情况下,稳住出口份额的挑战不小,因此接下来关键是提高质量。

图源:视觉中国

其次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重点扶持方向。

国家深知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始终会尽力引导和帮助它们走上更好的道路。

如何让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关键是,让它们也能用好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所以能看到,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是实现智能化、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高效路径。

具体政策上,有《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至今已经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框架。

即使抛开这许多的政策不谈,中小企业为何亟需数字化转型,其实也不难理解。

大多数的产品和服务原本并没有太大壁垒,通过数字化手段以强化流程、管理、创新能力等,才是形成真正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道路曲折的数字化转型,

如何确保前途光明?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并非不知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但知易行难,现实的难题还是会让不少人发出“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这样的经典感慨。

比如,由于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导致的“转不了”难题。

好在,国内云厂商已经发起了各种举措,既有简单粗暴的降价,也有更注重产品价值的打法。

在目前仍在进行的华为云618营销季里,还有它的开年采购季、828、双11等其他活动里,就能看到大额礼包、充值返利的玩法,以及提供一站式上云服务的产品方案,包括多款云服务器、网站高可用、协同办公三件套、网站安全等等,从各方面降低企业的数字化门槛。

上文提到的许多游戏公司的两个担忧,华为云就曾为客户妥善解决过。一方面,华为云为其配置了高可靠、低时延的服务器C6,配合DCS缓存等技术确保稳定流畅的游戏体验。同时还提供DDOS高防抵御流量,采用基础带宽+弹性防护带宽组合方案,保障游戏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华为云通过线上线下专场交流、现场值守等方式,又给客户服下一颗定心丸。

客户缺什么就给什么,甚至提供超预期的解决方案,“转不了”也就不再是难题。

然而,当跨过了“转不了”这关,还可能遇上由于针对性差、落地性差导致的“转不好”难题。

中小企业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不是为了上云而上云,它们决定数字化转型时,背后通常都有一个或一些具体的业务痛点在驱动,因此需要的是极具针对性的实用解决方案。

对于一直深耕千行万业应用场景的华为云,这方面的优势更明显。

本次华为云618营销季就基本全覆盖了针对不同阶段和高频场景的爆款方案,可以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数字化工具,比如底座搭建、软件开发、安全防护、数据上云、数字人。

不少企业选择与华为云合作,也正是看中了这些能力——针对性强、可落地。

一家煤炭行业企业,很早就拥抱了互联网,并搭建起了集智能交易、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然而随着业务量发展,基于成本、人力、可靠性等原因,将业务从本地IT机房搬到“云上”成为了业内的必然选择,他们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这样的转变,需要考虑到能源安全、数据隐私、稳定可靠等多方面。

后来也是通过与华为云的携手共进,他们达成了安全性、灵活性、高性能、智能化等方面的目标,踏出“智改数转”的关键一步。比如灵活性方面,实现即开即用,从申请到落地仅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计算和存储资源扩容,还有多种规格可选择以及包年或包月的购买方式,灵活控制成本;高性能方面,支持10万用户同时访问平台,保证全天24小时稳定正常运转。

另外像与互联网更近的教育公司,如果旗下有海外业务,很可能会遇到时延太大的问题,影响体验。解决该行业的这类痛点,华为云也驾轻就熟。曾经有位客户,经过华为云的网络线路调优,海外业务访问时延降低了50ms,并且在迁移至华为云上后,整体性能提升了20%。

最后,比起“转不了”和“转不好”,最难也最关键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的数字化。

最初的数字化可能仅限于有限的几个场景,但论及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必然是全面、系统的,所以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企业里的能力者持续推动。

这看似是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其实是对云厂商提出了技术和产品之外的高要求。

云厂商需要做到持续提供“以事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持续和及时地解决客户痛点,而非只负责解决某个燃眉之急。如此,才能让客户从心里认可和用好数字化手段,不惧日后遇到的新难题,真正实现“用数、赋智”。

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正是华为云的目标。华为云早早就声明过不和客户抢生意,专注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因此华为云和618营销季等活动的更大价值,是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让企业进入丰沃的“黑土地”,最终推动人的认知升级,学会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为养料,不断滋润企业的成长。

只要工作还是由人参与和主导,那么在转型路上,认知的分量就重于工具。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个人,认知到位,信心和信念才能蓬勃生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