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96和内卷成为常态,冥想会是打工人的「精神药丸」吗?|明日浪潮

当996和内卷成为常态,冥想会是打工人的「精神药丸」吗?|明日浪潮
2021年12月05日 21:30 爱范儿

冥想,连接当代人的新空间。

欢迎来到明日浪潮专题之【精神药丸】——NO.3 冥想

想象你坐在一条马路旁,你的任务就是坐在那里,看车来往疾驰,车就是你的思绪,听起来挺简单对吧?但我们常常因为车流来往而感到不安,所以我们会跑出去暂停一些车甚至追逐一些车,忘记我们的任务只是坐在那里而已。

Netflix 的《冥想正念指南》,用这样的比喻告诉我们「冥想」是什么。

这确实很难做到。想象一下,你上一次安静不动地专注于呼吸,不看手机或其他屏幕,也不思考任何事情,是什么时候?

图片来自:Headspace

而在注意力极度稀缺的现今,很多冥想应用想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利用你的碎片时间,帮助你专注当下。

冥想并非多么神奇,只是精神消费的一类而已,如果你需要它,它将作为随身空间穿插于生活的裂隙,以更有吸引力的形式让你习惯与之共存。在地铁上、刷牙时、午休时间,我们都可以尝试进入冥想。它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对每一个人张开怀抱。

图片来自:unsplash

冥想,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如果你有接触过冥想,你应该听过正念、禅修、卡巴金等关键词。其实我们只要知道,业界更多地将冥想看做一种「向内探索、训练大脑的方式」,强调「不带批判、有意识地觉察当下」。

朋友,你睡不好、压力大、情绪紧张吗,或许打开冥想应用试试看?

2010 年创立的 Headspace,以及比它年轻两岁的 Calm,是美国线上冥想市场的两大「独角兽」。在 2015 至 2019 年间,它们始终排在冥想类 app Top 10,在 2019 年分别增加了 2400 万和 1300 万新用户。

图片来自:sensortower

进入 Headspace,你应该会对它的设计印象深刻,明亮又温柔的颜色扑面而来,圆滚滚的卡通形象「参演」了所有的训练内容;与此同时,Headspace 精心设计了奖励机制,它提供了各种分支任务,随时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进展,仿佛置身 RPG 游戏,从而被吸引着持续探索下去。

图片来自:Headspace

开头所提到的《冥想正念指南》,正是 Headspace 推出的,旁白由前佛教僧侣、创始人之一 Andy Puddicombe 完成。Headspace 在 YouTube、Netflix 等多个平台产出过视频、文章、播客,这是他们最擅长的营销策略。Andy 低缓的音调也极易使人进入他所营造的气氛中。

Headspace《冥想正念指南》. 图片来自:豆瓣

Calm 则独创了「睡前故事」这一功能,每个故事的长度在 10 到 30 分钟不等,朗读大师陪伴你每个昏昏欲睡或辗转难眠的夜晚。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大约一半的 Calm 用户主要将其用作睡眠应用而不是冥想应用。

Calm.

相比之下,国内的冥想市场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各类冥想应用大多数诞生在 2016 年以后,但不时有新鲜血液出现,今年创立的品牌就有 Heartly Lab 和 FLOW 冥想。

它们同样想要打破对冥想的刻板印象,降低体验冥想的门槛,将冥想做成「生活里的练习」,让用户有动力也有兴趣持续下去。

潮汐.

「潮汐」在 app 中将冥想和当下生活场景、碎片时间结合起来,让用户在敷面膜、午休、晨间运动等日常状态都可以参与冥想练习;「Flow冥想」则搭建了一个分享社区,鼓励用户以冥想体验日志等形式,共享冥想经历与收获。

潮汐创始人郎启旭告诉爱范儿:

跟生活场景结合的冥想内容,我们会把它们叫为「时刻」,希望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开始冥想,让冥想跟他们的生活发生关系。我们不希望把冥想表达成空洞概念或者传统课程,而是将它做成一种可感知的设计跟体验,和刷牙、通勤这样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用户随时随地用得上。

图片来自:lululemon

除了「术业有专攻」的冥想类应用,也有很多其他领域的消费品牌,鼓励我们将冥想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瑜伽服饰品牌 lululemon 于今年 10 月 9 日推出「对话·习练好状态」线上直播,品牌大使卢靖姗首次在线带领观众完成一次瑜伽冥想习练;早在 2019 年 10 月,lululemon 宣布和交互式家用健身系统 Mirror 合作,通过 Mirror 提供 Lululemon 互动冥想课程。

Mirror.

Apple Watch 上的「正念」app ,提醒用户每天留出几分钟来专注呼吸和连接身心,我身边几位初步接触或者早已熟稔冥想的同事,都在使用这一个功能。

冥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跟其他技能一样需要练习和重复,这往往需要个人意志和外在工具的配合,冥想应用也乐于担当这一职责。大多的冥想应用是订阅制,开放部分免费内容,需要付费解锁所有。

图片来自:unsplash

有人一直将冥想应用作为提醒事项,也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一位 Reddit 网友分享了他的体验:

在过去,遵循程序化、结构化的指导,使我轻松地进入了冥想。现在我喜欢将冥想应用当做设定间隔的计时器,将它用于无引导的开放式冥想。对我来说,承诺只坐多久比固定时间要容易得多,我可以手动将冥想添加到日历中。如果我们要沉迷于手机,可以利用它来训练一些有益的技能。

冥想,连接当代人的新空间

或许你最好奇的问题依旧是:「好吧我试试看,但是冥想究竟能够带来什么?」

冥想起源于宗教,但相对于禅的发源地,现代西方社会似乎更青睐这项运动。冥想在美国经历了反文化运动的流行、硅谷生活方式的兴盛、好莱坞和华尔街的簇拥,最终搭乘移动互联网大潮,以数字化的面目出现。

正念算是冥想的主流分支,它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和科学实证,是许多冥想产品的理论根源。

翻看各类冥想应用的创业故事,可以发现很有趣的一点——许多创始人经历过巨大的压力时刻,然后因为种种原因挣脱出来,回想起自己在过去接触过冥想,也决定此后踏上冥想的路途,为更多人的心灵点亮明灯。

Calm 创始人. 图片来自:Calm

潮汐创始人郎启旭曾在创业过程中饱受焦虑、压力和严重失眠困扰,在当时重新接触了正念冥想,决定顺流而下打造冥想产品;Heartly Lab 创始团队成员都担当过互联网大厂里节奏最快的岗位;Calm 联合创始人 Michael Acton Smith 创办过游戏品牌,总是抱着手机入睡,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在崩溃边缘摇摇欲坠。

他们大概都意识到,需要从高压中解脱出来,拥有一个思考当下状态和未来方向的「空间」。

图片来自:Calm

而潮汐是国内明确将「空间」概念用到冥想产品的品牌,在他们看来,空间有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构建一个「头脑空间」,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写道:「人们应当学会,受到刺激不要立刻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立刻做出反应、回应每一个刺激冲动,这已经是一种疾病、一种倒退,也是疲劳、衰竭的征兆。」

冥想要做的事,就是将「受到刺激」和「做出回应」拉开一段距离,让你有一个小小的暂停键,问问自己「我这是在干嘛」,不必在生气后下意识地摔桌,也不必冲动下单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其次,空间也可以指冥想的载体,载体不只是个人化的终端,它要连接到更多的人、平台和场景。

潮汐与蔚来汽车合作,联手打造了首个沉浸式车载身心放松空间。当车不再只是车,在工具属性之外被赋予更多空间属性,它就可能成为一个个移动冥想室。

图片来自:潮汐

Headspace 推出的业务「Headspace for work」,为包括 Adobe、通用电气、普华永道和星巴克在内的 600 多家企业公司提供正念和冥想类产品服务;它还与多个职业体育联盟合作,为 NBA、美国足协、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运动员提供冥想心理训练。

图片来自:品牌星球

2018 年底,Calm 向机场水疗连锁店 XPresSpa 投资了 300 万美元;此外,Calm 与美国航空公司合作,在所有座椅靠背屏幕上播放舒缓视频,每年平均服务超过 2 亿乘客。

我们或许常常怀念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思绪,只需专注简单的事情,收获平静的喜悦。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我们终究做不得陶渊明,也回不到幼小的过去。

正是因为我们肉身在「樊笼」,不可能长久地挣脱,所以才凸显了「暂返自然」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多么需要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空间。但这样的想法或多或少有些悲观。

图片来自:unsplash

而郎启旭认为,冥想所做的是「唤醒」,是回归人之为人本身的状态,「我们天性喜欢接近大自然,如果在海边,不用关心什么是冥想,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我们希望在城市、在数字世界也创造这样的空间,让用户点进来就能感受到」。

在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里,我们所能做的是因地制宜,找到与科技相处更好的方式,重新向内建立与自身的连接。

治愈精神,不止冥想

不过,冥想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是一个缓步上坡的状态。

《第一财经》曾报道,2016 年决定创办「Now冥想」时,创始人李乐鹏很看好冥想市场,但直到 2018 年,公司才稍有盈利。「Now冥想」统计,美国有 14% 的人口把冥想当成生活习惯,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不超过 1%。

图片来自:潮汐

冥想作为辅助性、替代性的医疗保健方式,可以归类于「泛心理健康」,后者还包括睡眠、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等领域。

Heartly Lab 在接受品牌星球采访时提出,中国 3 亿人有睡眠问题,二线城市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增长率在 28%-39%,瑜伽在过去 4 年整个市场有超过 30% 的增长。

图片来自:《追眠记》

在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心理健康市场,冥想只是其中的一瓢水。但它和其他细分领域一样,受到了「精神升级」这股力量的推动。

冥想品牌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潮汐曾在去年底做过大范围的深度用户访谈,将用户需求分成了表层和深层两部分:

压力大、焦虑强烈、睡眠不好等表层需求,是行动最直接的动机,而深层需求是因为整个社会阶段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尤其是年轻人的节奏跟处境——他们面临整个工作方式和社会语境的转换,在价值感上有缺失,在城市生活中跟他人的连接不如从前,从而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理解和开放。

图片来自:unsplash

郎启旭认为,当向外探索的可能性有所收窄,年轻人的向内探索和精神探索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满足,「我相信,不管是我们这样的产品,还是更多关于自我探索的其他内容,都会越来越多,这是能够明显感知到的一个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冥想、健身、睡眠、心理咨询各个行业彼此交织,共同繁荣。各类人群选择自己钟意的「精神药丸」仰脖吞服,慰藉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或者像郎启旭所说的那样,插花、打太极、写书法说不定也有相似的效果。

图片来自:unsplash

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在接受爱范儿采访时表示:

无论是冥想、瑜伽还是心理咨询,其实都是帮助我们自我觉察、调节情绪的工具,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重要的。自我觉察本身就是有可能随时随地发生的,当我们自我觉察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应对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冥想这个形态的练习,也有人本来就拥有活在当下的能力。

图片来自:Headspace

重要的是,与你心中的世界一起生活。有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花一点时间想想,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一件事又是什么,观照自己的身心,与这个物质和科技极其发达的时代和平共处。

什么是明日浪潮?

我们总是轻易地迷失在消费狂潮之中。

但总有一些嗅觉灵敏、敢于突破的新锐品牌和产品,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他们掀起了先行者的旗帜,尝试引领明日消费的新方向。

我们想在浪潮尚未起飞之前,带你看清造势者的奔涌和破灭。

我们也正在浪潮汹涌之时,和你思考消费生活的趋势和变迁。

明日浪潮系列策划,每月围绕一个消费趋势,和你一起探访明日生活。

《第四消费时代》一书,将 1912 年后的世界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解决温饱;二、强调物质;三、追求心理满足;四、实现精神富裕。

我们正不断靠近第四阶段——当衣食温饱已不成问题,精神消费开始让人沉迷。

人们追求新奇理念,满足身体躁动,进行心灵疗愈,重塑生活体验。这是一场精神的冒险,还是又一次消费陷阱?

明日浪潮系列专题之「精神药丸」,我们带你挖掘当代年轻人精神消费的秘密。

精神药丸专题第一篇: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对气味上瘾?

精神药丸专题第二篇:一年 1000 个新节日,你还嗨得起来吗?

往期商业新消费报道

Oatly・星期零・茶颜悦色・文和友・奈雪的茶・伍德吃托克・VETEMENTS・Bosie・NOCAO 弄嘲・认养一头牛・奶糖派・Ubras・KNOWIN 潮流实验室・钟薛高・李子柒・元气森林・Everlane・Ritual・Story Mfg・Hims・Manxlab 漫仕・海伦司・Manner・瑞幸・Lululemon・Green Monday・合味道・Mirror・五芳斋・Illuminarium Experiences・Ro・oddsome・如里 Relief・Cachito・Black Airplane急急脚・Jpg・织识・PinkSTAR 粉红之星・更多新消费文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