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正在批量生产,“老祖宗回答我”视频

AI换脸正在批量生产,“老祖宗回答我”视频
2025年03月16日 12:00 贝壳财经

名人天然就自带话题属性。

从个人贡献、历史地位到八卦边角料,关于他们的任何话题,都能掀起一场茶余饭后的讨论。

关于现代名人的争论,往往尚无定论。

古人的一生凝结在史书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关于他们的讨论更为人津津乐道。

最近,有一种新奇现象,历史中的古代人物在AI助力下集体“换脸复活”,网上出现大量“老祖宗回答我”视频内容。

看惯了明星绯闻、娱乐八卦的现代人将目光重新聚向“古代KOL(关键意见领袖)”。

打开任何一个视频平台,你都能刷到历史人物换脸的AI视频。

虚化的背景、扭曲的细节,主播用AI工具换脸以第一人称讲述历史。

“宋代书法大家为了谁是天下第一大行书,争得不可开交。”

“顶着小学课本里李时珍形象的博主,和年轻人聊起了保温杯里泡枸杞的问题。”

#老祖宗回答我挑战#的主题像是Ted演讲标题,自带反差感的古代人物开始“花式整活”。

当课本配图的历史人物“集中开麦”,带着互联网梗重讲历史。

很多网友也一头雾水,几天没上网,这是给我干哪儿来了?

01“老祖宗回答我”大挑战

老祖宗系列视频,让历史人物集体“活”了过来。

这类视频并没有特定的名字,随着播放量飞速上涨,很快就聚集出一种很新的赛道。

这类视频存在一些共性。

都是借助粗糙的AI换脸,模仿古代名人的样子,进行历史场景复刻和第一人称叙事。

视频内容本身就具有话题性。

很多博主用AI换脸技术让历史人物“亲自”回答尖锐问题,并且是专业内问题。

比如李时珍讲养生、苏轼被贬后心态的变化......

视频中会回答网友的问题,堪称一场古人与你的跨时空“怼话”。

很多网友评价:1%历史+99%段子,但看了就会上瘾,知识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进入脑子,乐此不疲。

后来还拓展出双人对谈话题。

历史名人像现代人一样进行辩论。

围绕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是悬而未决的争论。

如:李白回应“唐诗三百首”收录诗没有杜甫、唐寅回应“不务正业”背后的心理活动。

当博主发现自己可以以任意形象出现,内容的走向就继续开枝散叶:

除了历史名人,更是出现神话人物主题:

甚至衍生出动漫人物形象,直播讨论剧情的合理性。

除了外观上使用名人形象外,穿插了大量互联网梗。

“那我问你”“回答我”“Answer my question”等口头禅密集出现。

“因为猎奇点进来,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了脑袋。”

02人们为何痴迷这种视频

一类内容的集中井喷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

我们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

原因之一在于技术创新,AI换脸的平民化正在重塑历史叙事。

AI换脸的技术门槛很低,只要大家用手机下载软件,任何人都能生成自己想要的历史人物形象。

原因之二在于视角的创新。

视频中第一人称的“亲历者视角”,让历史人物直接“开口”,这种相对新奇的体验,消解了时空隔阂,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

尽管是现代博主在模仿历史人物,但他的语气他的方式和主张,会让人物更丰满。

有网友形容说:“学生时期对古代人物的认识停留在课本插图和阅读理解里,如今这种整活视频,反而成为一种新的交互。”

互动话题中下一个做谁的呼声,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方式。

原因之三,这些内容解构了很多严肃话题,更像一种趣味科普。

用幽默解构严肃历史,很符合年轻人不喜欢说教、更喜欢兴趣价值的内容偏好。

很多现代人的困境可以在古代人身上找到对应,现代思维和传统史观的跨时空碰撞反而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话题是大家永远讨论的主题。

诸如谁是唐代最好的诗人、谁是宋代第一书法家的争论,在哪个时代都有。

03AI换脸背后是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种AI技术下沉后的旧瓶装新酒。

但也许可以用游戏中的皮肤做类比。

首先,换样貌会给人新鲜感。

这件事的创新在于,历史人物化身“嘴替”,替年轻人吐槽现实困境(如加班得不到晋升),提供情绪宣泄出口。

尽管大家都知道皮下是另一个人。

其次,“老祖宗”视频带来了信息获取的“爽感”。

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和娱乐性,踩中了年轻人“快速吸收、即时满足”的习惯。

AI换脸的技术奇观激发好奇心和分享欲。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情感价值。

真正引发大家共鸣的并不是简单猎奇的AI换脸效果,而是隐藏在戏谑表达背后的情感共振。

创新虽然有趣,但在另一面也存在隐忧。

比如,历史人物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很难界定,未经授权使用历史人物(或演员形象)可能侵权,引发争议。

而视频中正史和野史夹杂的方式,过度戏说历史,误导部分观众的认知。

尤其当越来越多人为了吸引流量加入其中,内容水平就变得更加参差。

技术给人机会,AI换脸让你拥有孙悟空七十二变般的能力。

技术也引发担忧,我们被换脸视频内容吸引的同时,却很难知道古人面具背后的人究竟是谁。

TIPS: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隔数百年,老祖宗的故事还是被人津津乐道,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的见证。

也许等第一批AI换脸老祖宗的新鲜劲儿过去,就该认真研究AI换脸如何更好服务于文化传播了。

撰文:杨一凡

​校对:卢茜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