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普及导致全国ATM机数量5年减少30万台,未来ATM机将消失还是进化?

移动支付普及导致全国ATM机数量5年减少30万台,未来ATM机将消失还是进化?
2025年05月25日 19:01 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我国ATM机数量在过去5年减少了近30万台,截至2024年末仅剩80.27万台。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ATM机未来命运的讨论:消失还是进化?

现状与原因分析

使用需求锐减

移动支付覆盖日常生活场景,现金使用频率大幅降低。许多年轻人(如00后)甚至从未使用过ATM机,而普通用户存取现金的场景多集中于春节、红包等传统习俗,日常需求极少。

维护成本高昂

ATM机的购置、场地租金、押运和软件维护成本较高,但使用率持续下降。部分银行调整业务,例如关闭无卡存取款功能以优化成本。

替代效应显著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工具便捷性远超现金交易,数字人民币的“双离线支付”功能进一步弱化现金需求。

未来趋势:功能进化而非完全消失

尽管数量减少是大势所趋,但ATM机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向以下方向转型:

智能化升级

部分银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刷脸存取款”简化操作流程,兼顾安全性与便利性,尤其适应老年群体需求。

功能多元化

从单一现金存取扩展至转账、缴费、理财咨询、政务办理等综合服务,成为多功能自助终端。例如,集成社保查询、交通罚款缴纳等便民功能。

服务特定场景

老年群体:对移动支付接受度低的人群仍需现金服务;

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现金仍是主要支付手段;

应急需求:大额现金提取(如婚丧嫁娶)需依赖银行柜台或ATM机。

政策保障与监管要求

监管部门强调不得拒收现金,要求银行保障现金服务渠道。ATM机作为基础金融设施,仍需承担社会责任。

挑战与应对策略

优化布局:减少冗余设备,集中资源保留高频使用区域的ATM机;

成本控制:通过技术迭代降低维护成本,例如推广“无现金押运”的智能金库;

强化用户体验:简化操作界面、延长服务时间,提升故障响应效率。

结论

ATM机的黄金时代虽已过去,但其未来更可能是“进化”而非“消失”。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ATM机将逐步转型为智能化、场景化的综合服务终端,在保障现金服务的同时融入数字生态,满足特定群体和场景的需求。这一过程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金融普惠性的体现。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