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年,AI能写出怎样的高考作文?

时隔1年,AI能写出怎样的高考作文?
2024年06月15日 15:36 电脑报

又是一年高考季,虽然考试已落下帷幕,但相关话题的讨论仍在持续。每年高考,最受关注的题目当属高考作文,因为其考察的知识范围很广,涉及时事热点、社会议题、前沿科技等多方面内容,非常具有讨论价值。同时,作文的创作过程也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意思维、表达能力,以及文笔功底。而这些抽象能力,正是检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

考试作文的评分要求,一般分为内容、表达和发展水平三部分,一篇优秀的作文至少需要内容符合主题意义,中心突出;表达符合风格要求,结构严谨,并且从发展层面来看足够深刻、丰富,兼顾文学和创意。

这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专属技能,但大模型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AI技术还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眼下,大模型的语料库不断丰富,价格战的营销将行业热度推向新的台阶,各大厂商持续进阶迭代的新版本也因此收获了不少关注。新版本的成效究竟如何呢?小编们用新鲜出炉的“新课标Ⅱ卷”作文测试了市面上主流的几家大模型,以下是我们的测试结果:

ChatGPT4

AI八股的味道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4

ChatGPT4基于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架构设计和训练,相较于前一代模型,ChatGPT4的参数数量和模型层数有所增加,从而提升了模型的容量和处理复杂对话的能力。

编辑点评: 主旨立意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从个人到团队,再到社会和全球视野,最终落实到眼前的小事,结构严密且完整,语言流畅。内容上锚定“高中生”的身份特征,将探月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行文任务完成得中规中矩,但缺乏文学性和创意性,举的例子千篇一律,语言表达不够新颖,内容平淡。总体来看,模板痕迹较重。另外,“一、二、三、四”这种分点表达也不太符合作文的格式要求,在阅卷过程中会是非常明显的扣分项,总体可以达到平均水平但算不上优秀作文。    

在探索中成长:从太空到个人的旅程   

得分:80分B+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新闻感到无比振奋。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也使全人类的视野得以拓宽。随着“天问一号”飞向更远的火星,我们的探索之路似乎变得无限广阔。这些成就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人类勇气和好奇心的一次赞歌。

一、科技进步的启示

每当我读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被其中的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深深吸引。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未知,他们的工作提醒我,在任何领域,持续地学习和不懈地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作为学生,我们或许还不能直接参与到这样的大型项目中,但我们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展现同样的精神,不断探索自己的潜能,努力克服学习上的难题。

二、面对未知的勇气

“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任务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未知的问题。正如探月任务一直面临的无数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充满了未知。面对新的挑战,比如重要的考试、学科竞赛或是未来的职业选择,我们常常会感到不安和焦虑。然而,正如航天员对未知星球的探索,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从中学习和成长。

三、个人责任和全球视野

当我看到这些探月任务为人类带来的知识时,我深感,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责任。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星球,同时也应该对全球事务保持关注。在学校学习地理和历史,参与模拟联合国等活动,都是培养全球视野的好方法。了解和关心全球事件,使我们成为更有见识的公民。   

四、从小事做起

虽然我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参与太空探索,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为科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参与学校的科学俱乐部,进行小型的科研项目,或是通过阅读和观看科普节目来增加自己的科学知识,都是积极的方式。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我们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五、梦想与现实的平衡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学会平衡梦想与现实。虽然宇航员和科学家的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他们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牺牲。这提醒我,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全面的准备,包括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必要的个人品质。

总之,从“嫦娥四号”到“天问一号”的太空任务不仅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一种礼赞。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从中学到了面对挑战的勇气、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平衡梦想与现实的智慧。希望在未来,无论是走向太空的深渊,还是走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保持这种勇敢探索的精神,不断前进。

通义千问2.5

人性化表达出色

发布时间:2024年5月9日

该版本是继通义千问、通义千问2.0之后的升级版本,阿里云同时发布了1100亿参数的开源模型Qwen1.5-110B,该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评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超越了META的Llama-3-70B等其他知名模型。    

编辑点评:主旨立意符合题目要求,行文流畅,内容充实,举例丰富且生动,借古今对比和诸多案例点出探索未知所需的好奇心,逐渐递进到如何探索的实践步骤,结构严密而完整。文笔较为优美,运用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具备一定文学性和创意性,总体高于平均水平。但美中不足的是标题过于平庸,弱化开篇的优势,并且文章结尾同样陷入了模板化。    

探索未知,勇敢前行   

得分:87分A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从张衡的地动仪到万户的火箭飞行,从加加林的首航太空到阿姆斯特朗的月球漫步,再到今天“嫦娥四号”的月背软着陆和“天问一号”向火星的进发,我们对那片神秘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正如人类在太空旅行中的脚步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一场向着未知的旅行,需要我们怀揣着勇气和好奇心,勇敢前行。

探索未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遥想远古时代,面对电闪雷鸣、日食月食,先民们尝试用神话传说去解释这些现象,那是他们对未知世界最初的探索。及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观测天气变化,甚至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世界。未知,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科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

勇敢前行,在于不畏挑战,敢于走出舒适区。正如航天员需要克服重力束缚,突破大气层的阻隔,才能进入浩瀚的宇宙,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上遇到难题,是选择逃避还是迎难而上?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是选择沉默还是发声反抗?每一步向前,都可能伴随着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更加坚韧的我们,让我们在探索未知的路上越走越远。

保持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的重要动力。孩子们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为什么”常常让大人也难以回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渐渐失去了那份纯真的好奇心。实际上,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好奇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驱使我们去发现新事物,去理解复杂的现象,去提出创新的想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份好奇心,引领他走向了物理学的巅峰。    

当然,探索未知并不意味着盲目前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同样重要。在未知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用逻辑和实证去验证假设,用理性和客观去辨别真伪。正如航天任务中对数据的精确计算和对设备的严格测试,确保了每一次发射的成功。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

总之,探索未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带着勇气、好奇心和理性精神,勇敢地迈出步伐,向着未知的领域进发,也许下一个伟大的发现,就藏在你我的探索之中。

Kimi

语言结构平实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9日

长文本处理能力是kimi的一大特色,Kimi大模型支持输入20万汉字,并能进行高效的信息处理。在2024年3月,其能力进一步升级,启动了200万字无损上下文内测,长文本能力达到GPT-4.5 Turbo的10倍。   

编辑点评:作文答案的前后附带简要说明,为用户标记重点,这是比其他大模型表现突出的地方。作文部分的主旨明确、中心突出,排比段强化了文章的结构性,内容上将个人成长和航天案例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维度解析“探索未知”的意涵,并且从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人类精神,层层递进。语言较为平实,顺畅有余,但亮点不足。举例不够丰富,生动性欠佳,总体可达到平均水平,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探索未知,拥抱无限可能 

得分:82分B+

长久以来,我们抬头望向夜空,那一轮明月总是以同一张面孔对着我们,神秘而又亲切。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这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也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次勇敢探索。

正如"嫦娥四号"的壮举,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从孩提时期的好奇心,到青少年时期的求知欲,再到成年后的不断追求和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旅程中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种探索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驱动力。

探索未知,意味着勇敢面对不确定性。"天问一号"飞离地球,向着遥远的火星进发,这是人类对深空的一次大胆尝试。它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应该保持这种探索精神,不畏惧困难,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探索未知,也意味着不断学习和成长。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为将来的探索之旅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索未知,还意味着要有创新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而应该努力创新,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创新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重要力量。

最后,探索未知,也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体现。正如"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所展示的,人类有着不断超越自我,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探索精神,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无限可能,为实现个人梦想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心大模型4.0工具版

中规中矩

发布时间:2024年4月16日

基于文心大模型技术推出的生成式对话产品,采用了最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和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训练和优化。这使得它在语言处理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用户的意图和需求。   

编辑点评:这篇文章虽然运用太空探索的比喻,但在表达上显得有些空洞。缺乏对人类探知未来的具象化事件表达使得文章有些普遍性强而缺乏深度,缺少对个人成长的实质性思考。建议作者在写作时,能够更多地结合自身经历或实际案例,加强逻辑推理,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更加有说服力。   

探索未知之境:从太空探索看个人成长  

得分:85分A-

长久以来,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始终是个谜,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隔断了我们与月球另一面的接触。然而,“嫦娥四号”的壮举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展示了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象征着人类对未知的勇敢探索和征服。同样,随着“天问一号”冲破地球的引力束缚,我们的视野和梦想也随之投向了那遥远的星辰大海。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月球背面的探索与深空的追寻,恰如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的经历,都是一次次对未知的挑战与探索。

在人类太空探索的壮丽历程中,我看到了个人成长的缩影。每一次对深空的探索,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挑战,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学习新的知识,尝试新的可能。无论是学习新的技能,还是在职场中打拼,甚至是在人际关系中摸索,我们都在不断地挑战自我,探索未知。

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甚至会有失败,但这都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太空探索中,每一次的失败都为下一次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不应灰心,而应以更坚定的决心去迎接挑战,去探索未知。

太空探索需要科技的支持,同样,我们的个人成长也离不开持续地学习。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成长。

此外,太空探索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这同样映射出我们个人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团队协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共享成功的喜悦。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也能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  

当然,探索未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久的毅力和耐心。从“嫦娥四号”到“天问一号”,这些太空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长期坚持和努力。同样,我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也需要持之以恒,始终保持对未知的探求和渴望。

总的来说,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在不断地挑战未知,学习新知,提升自我,与他人合作,持之以恒。让我们以太空探索的精神,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未知之境,去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价值。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探索的勇气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抵达我们心中的星辰大海。

九章大模型

文科水平出色的理科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

九章大模型是好未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面向全球数学爱好者和科研机构的大模型。专注于数学领域的解题和讲题算法,旨在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学习体验。

编辑点评:这篇文章运用了非常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同时,旁征博引了古人诗词作品,同当下现状进行了联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对于勇往直前和持续前行部分的描述,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过部分行文有待精简。   

破晓之旅:探索未知,勇往直前   

得分:89分A

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类的探索之舟犹如一颗颗流星,划破黑暗,照亮未知的领域。从“端娥四号”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到“天问一号”向火星的挺进,航天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的每一次飞跃都揭示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追求。同样,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挑战自我,破茧成蝶。正如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探索精神,不仅是航天事业的动力,也是我们人生旅途的指南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自古以来,诗人们就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对未知的向往。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以月光为引,对远方的世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种对未知的疑惑与好奇,正是我们探索的动力源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境地,如学业的困惑、职业的选择、情感的波折,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深化,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勇往直前,是探索未知的必然选择。苏轼在《赤壁赋》中豪迈地宣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以小船破浪的勇气,面对人生的起伏,这正是我们面对位置应有的态度,无论是航天人面对深空的挑战,还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未知的恐惧,只有勇往直前,才能突破自我,实现超越,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持续前行,是探索未知的持久信念。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前行,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无论是科学的前沿,还是人生的困境,都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索,才能揭示其深藏的秘密。总结起来,探索未知,勇往直前,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在挑战中成长,在困惑中找到智慧,在失败中汲取力量。正如航天人对深空的探索,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破晓之旅。让我们带着诗人般的浪漫,勇士般的勇气,持续探索,勇往直前,去揭开生活中的每一个未知之谜,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只得其形,不见其神

AI离创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成为笔者读完多篇AI高考作文后的感想,善于收集、整理数据的AI经过一年的沉淀后,对作文的理解依旧未能走出“华丽辞藻+引经据典”的老套路,缺乏对命题的解读和深入理解成为这数篇AI作文的“通病”。

2024年高考文科试卷强调“以文育人”的学科优势,在作文题目设置中,全国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抵达未知之境”原本围绕我国古今科技成就选材和建设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夯实知识基础,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从题目可以看出,无论“嫦娥四号”还是“天问一号”其本身是作文的题材而非核心思想,但AI明显没有跳出题材本身,而是不断重复“正确的废话”,很难从中读出高中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和阐述。

从错别字、语言通顺的角度看,AI完全能够成为“优生”,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有的灵魂却是AI无法表达甚至理解的,“十年寒窗”的学子在其成长过程中,本身会对人生、未来有一个自己的理解,人文历史、家国情怀的沉淀,让学子们的作文“有血有肉”,而这些都是AI无法触碰的存在。   

相较于“题目都无法读懂”的数学、物理,AI往往能在短短几秒钟内就洋洋洒洒地写出上千字的作文,可问题是这样“炮制”“堆砌”出的内容,同当下自媒体洗稿、无脑短剧又有何区别?尤其是AI“八股文”结构的出现,更谈不上文学之美。对于AI而言,恐怕离开完整理解中文语义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独立创作媲美高中生的作文更像是美好的愿景。

总体来看,各家大模型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没有问题,均可抓住核心词和题目主旨,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情况,同时,都能确保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度,也能顺利完成题目所给出的论述任务。主要的差别在于文章的文学性和创意性,关键点是语言的表达,例如修辞手法的使用、举例和用词的丰富程度、开篇结尾和过渡段的新颖性等等。

(以上测试仅是针对这一道作文题目的尝试性对比,测试结果仅供参考,不具备推演至其他范围的条件)

来源:壹零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