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监管沙盒”首现“出盒” 北京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全流程闭环验证

中国版“监管沙盒”首现“出盒” 北京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全流程闭环验证
2021年09月28日 13:05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今日从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组获悉,北京市首批三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应用已完成测试。

2019年6月,为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在北京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截至今年9月24日,该项试点在全国已累计公示119个创新应用,其中北京已公示了22个。

上述试点在业内也被称为中国版“监管沙盒”,成为我国创新监管工具的一项重要实践。此次首批三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作成功“出盒”,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三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出盒”标志着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成对创新监管工具的全流程闭环测试,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落地实施初见成效。

实现从“入”到“出”闭环管理

2021年是《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收官之年。根据规划,到今年底,将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在这之中,强化金融科技监管,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规划中的关键一环。

据了解,此次北京完成测试的首批三个创新应用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中国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和中信百信银行的“AIBank Inside产品”。

三个创新应用均已上线运行超过6个月。在运行过程中,测试机构按照国家或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制度、政策文件或标准规范等管理细则,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应用,严格履行声明书相关承诺。此外,测试机构也十分重视创新的商业可持续性,加大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三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意味着这些应用在工具内运行期间,从效率、安全等方面均已达到相应的要求。未来,这些产品可以常态化的、更广泛的向客户提供服务。

在他看来,创新监管工具既给金融科技的创新留出了空间,保持了一定的监管弹性;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权益,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认为,创新应用顺利完成测试,真正实现从“入”到“出”全流程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闭环管理,对于发挥创新应用提质增效、利民惠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看来,这三个创新应用在技术上采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能够在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在场景上覆盖到供应链、开放银行和产业金融等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业务领域,在运营上涉及了客户服务、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各主要环节,在主体上既有大型银行也包括互联网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中性”和多元化色彩。

测试结束后将对外推广

根据央行营管部相关负责人去年9月公开披露信息,彼时营管部正在协助总行研究制定“出盒”标准,完成试点应用的全流程测试,真正实现“进得去、出得来”,并积极借助标准化手段做好试点应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据了解,在此次北京首批三个创新应用结束测试前,工作组对提出申请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全面评价。创新测试结束机制和流程主要依据是《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规范》,由创新应用测试机构提出测试结束申请,完成全面评价后方可对外推广应用。

测试评价主要从创新价值、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业务连续性保障、合法合规、交易安全、数据安全、风险防控(风控措施、补偿措施、应急处置、退出机制)等方面,通过自测自评、审计、专家论证、结果确认等流程,全面评估是否严格履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相关承诺、是否惠民利企、是否满足监管要求、是否商业可持续。

贲圣林认为,测试结束机制一方面促进了创新应用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或业务政策、制度、标准等配套建设,另一方面规范的流程设计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审慎度及评价人员的专业度。测试评价关注的业务成熟度、产品创新性及普惠性、风险可控性等标准较为全面客观,通过明确相关条件与流程,推动测试机构严格把控创新风险、详尽规划消费者保护措施。

中国监管科技探索里程碑

2019年12月,在人民银行支持指导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2020年1月14日,首批创新应用向社会公示。

随后,人民银行陆续在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苏州、雄安、广州、成都等其他八个地区开展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于2020年10月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

据了解,与国际经验不同,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按照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的设计思路,研究设计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旨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稳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让金融管理部门更了解机构新的业务模式,也让机构更了解监管框架和监管要求。

在车宁看来,首批创新应用完成测试,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在机制构建上跑完了“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闭环,是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发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明确了创新监管的工具、方法和主要路径,也给市场释放了确定性,有利于金融科技创新进一步与服务实体经济、百姓民生相结合,兼顾发展与安全、质量与效率,助力社会经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对于成功完成测试的创新应用,其测试申请主体后续也可以申请享受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台的宣传展示、对接推广、成果转化等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产业政策支持和激励。

(编辑:何莎莎 校对:翟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