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支付启动场景试水 钱包市场酝酿多极格局

华为支付启动场景试水 钱包市场酝酿多极格局
2021年10月16日 02:04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收编支付牌照半年后,华为支付正式试水场景应用。

今年上半年,华为完成了对深圳讯联智付的收购,斩获第三方支付牌照。“十一”期间,有用户发现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的门票支付方式选项中出现“华为支付”,这也是华为自主支付通道首次现身。

在市场中,手机厂商切入支付并不鲜见。自Apple Pay入华后,三星、华为、联想、中兴、小米在内的多家国内手机厂商,在不具备支付牌照的基础上通过手机Pay产品打造自身钱包产品,但在二维码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水花寥寥。在手机厂商的Pay路线被二维码支付“碾压”多年的情况下,未来是否具备搅动格局的能量仍存在诸多问号。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多年前曾公开表示过不会去申请支付牌照。而世易时移,如今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显然更有助于其业务铺开。但结合今年华为高管针对斩获牌照的“不会涉足支付市场”的表态,似乎显示其目前无意与移动支付正面交手。

手机Pay艰难摸索

2014年,在苹果公司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基于NFC的手机支付方式——Apple Pay与iPhone6/iPhone6 Plus同时发布。2016年2月,Apple Pay正式入华,此后三星、中兴、小米、华为、OPPO、vivo在内的多家国内手机厂商陆续布局移动支付。

有别于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渠道优势,手机厂商的硬件基因使其介入支付市场时多通过闪付类的Pay产品(即基于NFC近场支付技术)起步。彼时,扫码派和闪付派分庭抗礼,NFC曾一度被寄予厚望。从安全性看,Pay产品“不打开APP就可以完成支付”“无需解锁屏幕”。实质将支付链条从“手机-支付APP-付款”三步缩短为“手机-付款”两步,不仅支付环节减少、效率提升,基于手机安全芯片的支付风险点也更少。

在没有支付账户做依托且线下渠道不占优的背景下,华为钱包的发展路径也延续众多手机钱包+银行卡模式。2016年8月,华为联合银联共同推出Huawei Pay。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Huawei Pay已经支持国内134家银行绑卡,且在一部手机的绑卡上限方面具备较强优势。

但Pay模式的短板与其优势同样明显。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Pay模式难成主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早期受到了手机适配性限制——并非所有产品线都搭载了相关NFC芯片,能说服用户用NFC支付不难,但很难说服用户更换手机。与之相比,条码支付对手机硬件则没有要求。而近年来,虽然手机硬件环境提升很快,但扫码支付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完成用户习惯的重置。且从安全性上,二维码支付近年来提升得也很快。

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尚未有任何一家手机厂商系支付产品进入移动支付市场前十,一定程度显示发展五年来Pay模式仍未成市场主流。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记者,运营投入不足、简单与原有模式绑定,以及自身没有真正能够控制的使用场景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手机Pay的发展。“移动支付形成目前的格局存在一定偶然性,两大巨头如果不是刚好踩中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机,在线上线下有巨大投入的前提下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

受到大环境影响,华为钱包在2019年即开通了全机型对银联二维码的支持,但由于缺乏自有账户,完全依托于银联闪付体系做Pay产品也容易被“渠道化”。

2019年7月,华为联合多家银行正式推出基于银行Ⅱ、Ⅲ类账户的零钱业务,开始探索开发“余额”价值。2020年4月,华为钱包推出数字信用卡产品Huawei Card,进一步扩充钱包服务类别。目前,在支付层面,Huawei Pay实现了手机银联闪付、银联二维码、卡码合一、零钱卡、Huawei Card等功能;金融服务上,华为钱包支持借贷、申请信用卡等功能;在认证、pass AI等服务上,Huawei Pay支持手机交通卡、手机门禁卡等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摸索基本与市场上其他手机厂商以及Pay产品差异不大,即通过硬件升级支持更多产品线搭载NFC功能,探索更多元的支付技术创新、成为银行绑卡和发卡的渠道,并叠加一些导流金融产品的服务,在帮金融机构拓客的同时增加自身账户的黏性。

但整体看,这种Pay模式尚未对支付习惯造成明显冲击。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从细分场景来看,公交地铁占据了手机闪付总体交易量的40%,商超便利店及公共缴费等场景交易量占比分居二、三位。

需要注意的是,NFC支付在过闸机时的快捷优势非常突出,遗憾的是,这种优势很难被平移到消费场景。一位北京支付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大多数普通用户的认知中,手机钱包更多是一种“通行证”,而非一种支付工具。而大众消费习惯则会影响商家的选择,在很多店面,一些此前针对Pay产品的收单设备甚至被束之高阁。

生态练兵起步

NFC支付的局限性让手机Pay很难在C端掀起如微信红包崛起时一样的变革,因此寻求多种路径成为一种必然。而对于华为这种级别的企业,获取一张支付牌照并没有太大难度。

前述北京支付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基于NFC的Pay模式是典型的有支付无账户,很难形成客户黏性,而拥有账户体系后实现商业转化有更多的空间,支付牌照则是打造自有账户的前提。华为获得支付牌照,也让华为钱包有了从原来“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变的想象空间。

市场倾向探讨其对于双巨头主导的现有移动支付格局的冲击,但这可能是一种思维惯性和过度解读。

公开信息显示,华为收购的讯联智付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资质,其可以进行线上收单,但不能参与线下银行卡收单。这一方面显示华为重在线上支付生态打造,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其不太会去走线下路线,由于没有线下商户端基础,很难在传统的线下收付款领域挑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移动支付网主编慕楚认为,从现阶段来看,华为获得支付牌照,首先是满足了自身场景中的支付需求,比如华为商城、华为音乐、华为视频、应用市场等线上应用,都拥有支付需求,并规避可能的“大电商二清”风险(即结算风险)。

但这不意味着其不能走向线下,早在2017年,京东支付曾通过与银联合作京东闪付进入线下收单场景,这一模式开创了支付账户的新场景能力。慕楚认为,华为在获得可以为用户开通支付账户能力的情况下,有可能进一步推出类似产品。

在二维码支付根深蒂固、市场格局固化的背景下,华为的支付+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径?虽然针对相关问题,华为钱包方面截至发稿未对记者进行回应,但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支付清算论坛上,华为金融数字化转型首席顾问周涛公开演讲时指出,华为认为5G消息、数字人民币、鸿蒙系统、云数智平台以及监管科技等五项关键技术将会应用于支付清算领域,并改变支付的方式和形态。

慕楚认为,借助支付牌照,华为对外可以为企业提供整体支付方案、电商支付方案等,也可以进一步结合全球布局获得跨境人民币资质。此外,虽然目前数字人民币的生态体系尚不完善,但如果能够提前搭建以自身支付账户为主的钱包,有利于在数字人民币推广中获得主动权。

按照华为官方计划,HarmonyOS到2021年年底会覆盖2亿~3亿台智能手机,这也为“华为支付”商用提供了用户基础和服务土壤。

一位深圳支付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支付牌照只有在流量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发挥作用,而手机Pay的各种功能也是在近几年才逐步完善起来。华为鸿蒙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华为手机的存量用户2亿~3亿,随着其用户基数的进一步增大,牌照价值可能会有所显现,其在支付市场上也有可能走出不同于双巨头支付的路线,毕竟打败微信支付的肯定不会是一个类似的产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