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十年 中国万亿软件产业再出发

高质量发展十年 中国万亿软件产业再出发
2022年09月30日 18:37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中国信通院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8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收入64368亿元,同比增长9.8%;软件业利润总额6952亿元,同比增长3.6%。整体来看,2022年我国软件业运行平稳,收入稳步增长,利润总额增速小幅回落,软件业务出口增长较快。

根据工信部2022年初公布的官方数据,2021年我国软件业完成收入94994亿元,同比增长17.7%;软件业利润总额11875亿元,同比增长7.6%。

一直以来,软件业都是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尤其是最近十年,软件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应该如何认识我国软件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状况?我国软件业未来发展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近日,《中国经营报》触角“新经济在线”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海龙,赛迪顾问业务总监、软件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高丹,海量数据总裁肖枫等业内知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高质量发展

业内专家的共识是,最近十年是我国软件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孙海龙总结认为:“如果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角度来讲,过去十年覆盖了‘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三个五年规划,这十年也是我国软件业发展非常关键的十年,确实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比如在产业规模上快速增长,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

高丹也表示:“软件业这十年是高质量发展的十年,这个说法是非常准确的。我们是做行业研究的,无论是整体产业规划,还是行业企业的成长,我觉得这十年都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如果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去回顾,大家其实看不到我们有特别大的软件企业;但如果看最近十年,我们会看到层出不穷的软件企业,其实包括华为在内,多数人可能觉得它是硬件企业,但它在软件业也是排名第一的。”

孙海龙认为,过去十年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都出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成绩。比如,在网络电商、社交、移动支付等应用软件领域,我国可能做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水平,成为领跑者。在系统软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市场上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操作系统,比如鸿蒙、欧拉以及很多的编译器和国产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产品。

孙丹指出,在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中,我国软件业分为软件产品、信息服务业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等几类,过去十年,在这些细分领域,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偏应用端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中,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这个领域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所以应用端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在信息安全领域,过去十年应该说是快速发展,因为国家加大了网络安全方面的政策。在软件产品领域,现在跟国外差距相对比较小的是企业级应用软件这一块,差距比较大的是工业软件,这方面目前国内市场也开始慢慢接受国内企业的产品,相信未来会进一步发力。

肖枫分析,回顾我国软件业这十年的发展轨迹,首先应该看到我国在这个行业最根本的优势,就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经济规模足够大,市场空间足够大,足够支撑国内企业发展自己的技术体系。

同时,应该看到,我国近十年开始建设自己完整的“根技术”。什么是IT领域的“根技术”?就是CPU,就是操作系统,就是数据库等。最近十年我国在CPU方面出现了龙芯等,在操作系统上有了鸿蒙等,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有了欧拉,在数据库方面有了OpenGauss等,有了这些“根技术”的配合,我国的软件生态、软件体系才能更快成熟起来。

创新+应用

尽管最近十年我国软件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但应该看到,无论是监管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抑或是产学研各界,仍然是担忧我国科技领域“缺芯少魂”的问题。所谓“缺芯”,指的是国产芯片,“少魂”指的就是缺少核心基础软件,因为软件一直被称为“信息技术之魂”。“少魂”局面如何进一步破局?各位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核心技术往往是最难的技术,不是说简单堆一些人力集中去做就能做出来。怎么办?我觉得解决之道就在于两个字:创新!”孙海龙认为,这里的“创新”还要分几个层次:一是目标确定了,那就要盯准这个事加速追赶,实现“弯道超车”的创新,“弯道”是有危险的地方,但要在危险的地方看到机会,寻找突破的一个点。二是看清未来发展大势,独辟蹊径实现“换道超车”的创新,从硬件方面来看,现在CPU、GPU、TPU等各种新型芯片产品持续出现,新的存储技术也不断发展,从应用场景来看,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以及各种与AI结合的场景都出现了明显的拉动效应,叠加芯片硬件技术变革的推动作用,使得在操作系统层面面临一次变革的机遇,这可以为做基础软件的同行提供很好的发展机会,可以尝试突破现有的操作系统架构,突破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的操作系统来解决现实中硬件和应用场景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高丹也认为,解决“少魂”问题其实就是“创新+应用”的问题,人们都应该知道很多软件产品研发出来了,还要经过不断试错,不断构建生态,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修复它的Bug,去开发新的功能,经过这些过程的软件产品最终才能推广到全球,赢得更好的市场。

“国人要敢于用我们自己的产品,特别是现在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产品,通过我们的应用和实践不断提升我们产品的功能。”高丹说,“怎样才能让企业敢于用、愿意用我们自己的产品?我觉得一些行业里面应该适度放宽一些试错的标准,比如以前可能不允许一秒钟、一分钟的宕机,现在可以修改一些标准,给予一些机会,包括基础软件也好工业软件也好,才有更多的应用和试错的机会。”

肖枫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产业的研判要精准”,基于研判“可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不同的生态,对我们来说,对产业研判的重要性优先级一直是大于打造产品本身的”。其次是重视生态建设,比如数据库就是一个生态产品,哪个数据库的生态好,哪个数据库就能够生存下去,市场现实就是这样的。过去国外一些数据库为什么大家觉得好用?实际上就是因为生态,很多生态产品在功能开发阶段就默认了它这个选项,这就是生态。

“我们对生态的选择首先是依托大平台,比如我们现在是融入普通生态里面,然后是融入中生态,比如高斯这个社区,我们在这个社区里面不停地贡献自己的代码,最后是打造小生态,我们自己的数据也需要生态,我们有生态适配的部门,还有生态专员,包括生态工程师等。”肖枫说。

人才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总结软件业最近十年的发展,还是关于“少魂”如何破局,专家们都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其中,肖枫提到,行业企业需要有吸引人才、提升人才、挽留人才的手段和机制。“在企业经营这块儿,我们要去考量人才问题,包括人才的判断、人才的培养,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抵不过热爱,热爱才能深入,才能做得特别好。”

肖枫还提到:“软件的专业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多,但从我招聘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很多人觉得Java和Python可能学起来比较快,都去学Java和Python了,但目前几乎所有基础软件都是C语言编写的,所以招聘时就会感觉C语言这块人才紧缺。”

高丹认为,关于软件人才的问题,实际上既有整体上软件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有现有软件人才的结构性问题,比如C语言比较难,确实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C语言了,但核心的软件技术开发又需要这样的人才,这方面应该想办法补齐。另外,除了基础软件之外,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些新市场、新技术,也需要人才,而且高校毕业生里面也很难找到相应的人才。“其实我们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是会考虑市场端的需求的,但是还需要一些前瞻性的预判,面向一些有前景的技术领域培养相应的人才。”

孙海龙表示:“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我觉得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我们鼓励软件相关的课程建设,特别是面向一些新兴软件技术开展相关教材的编写,这方面我们应该给出鼓励政策,同时也希望国家在招生指标、就业渠道等方面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从各个角度来全方位统筹推动软件人才的培养。”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