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编者按/ 作为拥有158年历史的德国机床巨头,埃马克(EMAG)集团在全球装备制造业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面对全球市场格局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和不确定性,这家老牌德国企业也在不断调整战略,以确保持续增长。
2025年1月16日,德国斯图加特高等地区法院正式确认埃马克的股东重整方案,标志着股东结构调整的完成。这次企业治理层面的变动,是埃马克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变化下的又一次战略重塑。
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从家族企业到资本控股,从欧洲市场为主到全球化布局,埃马克经历着整个机床行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格局下,即便是百年企业,也无法依赖过去的成功,而是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如何助力埃马克突破行业挑战?公司治理变革又如何影响未来发展?当前埃马克的运营情况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布局?
本期商业案例,《中国经营报》记者和你一同走进埃马克的故事,这既是一个德国企业如何在变革中求生的案例,也是整个制造业如何应对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
1.技术变革下的考验
如何应对新能源冲击?
在距离德国“汽车城”斯图加特市中心40多公里的地方,从1867年成立以来,埃马克家族便开始制造机床,哪怕战争期间也未曾中断,它的倒立式车床、电化学加工(ECM)、精密磨削和自动化产线等专业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在成立百余年来的种种变革中,埃马克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若把时间投射在当下,不得不承认,随着近几年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客户的埃马克,不可避免经历产业周期轮动中的阵痛。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调查显示,44%的汽车制造企业预计2025年业务状况将进一步恶化;咨询公司Falkensteg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年营收超过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同比激增60%。直接用户的减少,导致机床制造商受到重大冲击。
埃马克的产业链上下游正在经历动荡。例如,德国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采埃孚集团(ZF)在2024年遭遇了电驱动业务的快速下滑,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销售额下降11%,息税前利润更是大幅下滑86%。采埃孚CEO Holger Klein在2025年3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电驱动项目的量产推迟,加上市场需求低迷,使其大量产能被迫空置。采埃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新能源产业的波动性,这要求埃马克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必须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得比我们预想的更快,我们的客户群体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埃马克集团首席执行官Markus Clement说,“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给机床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尤其是电机、电驱动系统和电池托盘等零部件加工的需求增加。传统燃油车的加工精度已经很高,但新能源汽车对精度、轻量化和小型化的要求更高。观察到这个趋势,我们迅速调整业务重点,研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并推出了一系列专用设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变化快,我们的研发速度也得必须跟上。”
埃马克的研发设计分两个层级:一是满足当前不断迭代的需求;二是面向未来发展方向,包含了埃马克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未来,电动汽车并非作为市场的唯一存在,氢能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埃马克关注到这种可能性,并在汽车主机厂最开始研发的时候就与他们形成战略性的伙伴关系,很早参与新的零部件、新工艺的研发,等到这项技术成熟到大量应用的时候,埃马克早已将成熟的加工工艺掌握在手里。再如悬浮轴承,埃马克已经配合客户做了很多测试,随时跟进市场。这样早的研发储备是德国企业总能引领技术前沿和占据高端市场的杀手锏,多年来成功案例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自动化,甚至AI+,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方向。埃马克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管理水平。埃马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智能生产线:开发了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生产线,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
数字孪生技术:埃马克通过仿真和数据建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精度。
智能设备维护:埃马克开发的EDNA系统可以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生产连续性。
“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仅要提供高端设备,更要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Markus Clement强调。
2.资本更迭与公司治理
新股东 新机遇
2025年1月16日,德国斯图加特高等地区法院正式确认埃马克的股东重整方案,原股东江苏金昇集团和Hessbrueggen家族退出,由Atlantik E Beteiligungs GmbH和Atlantik F Beteiligungs GmbH接手全部股份。在此之前,埃马克实际上一直是一个德国的家族企业,股东变更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埃马克为什么需要新资本?
事实上,这次股东调整的背景,是埃马克近年来面临的融资困境。疫情、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的2023年,欧洲制造业整体低迷,埃马克的财务压力加剧。原股东江苏金昇集团和Hessbrueggen家族因财务问题,未能继续提供资金支持,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资本,以稳定财务状况,为未来的业务调整提供资金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埃马克的股东重整与德国最新的企业重整法律息息相关。重整(StaRUG)程序是基于德国《企业稳定与重整法》,于2021年正式生效,旨在帮助具备生存能力但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在早期阶段进行重整,以避免破产。该法案的出台,与新冠疫情后德国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密切相关,也为埃马克这样的制造企业提供了法律支持,使其能够在资本市场调整过程中获得喘息机会。
“这次股东调整,是为了确保埃马克未来的稳定发展。”Markus Clement表示,“新股东的加入,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可继续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在新股东的支持下,埃马克进行了管理层调整,优化了组织架构,以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首先,公司精简了管理层级,即减少层级,提高决策效率,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其次,开始加强全球协同,包括优化德国总部与全球分支机构的协同,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生产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加大本地化管理力度,例如在中国市场,增加本地管理团队的决策权,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埃马克目前在全球拥有2个生产基地、6家技术公司和36家市场公司,员工超过2500人。在新股东的支持下,公司运营迅速恢复活力:在欧洲市场,德国本土市场依然是埃马克的重要支撑。虽然受供应链调整影响,部分客户需求有所下降,但预计2025年市场将回暖。在亚洲市场,中国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份额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稳中向好,印度等市场增长迅速。而在北美市场,受供应链回归的政策影响,需求持续走高。
2024年,埃马克实现了约5%的息税前利润,“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保持稳定,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寻求更多突破,获得多元化发展。”Markus Clement表示。埃马克的核心战略非常聚焦,第一,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大回转零部件加工设备的市场份额。第二,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加强AI、大数据在设备管理和生产优化中的应用,提高自动化水平。第三,加快本地化进程:在中国、墨西哥、印度等市场加强本地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升响应速度。最后,还要拓展新兴产业:关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探索新的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埃马克的中国战略正成为其竞争优势之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强劲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0.5%,预计2025年将超过40%。埃马克希望通过加强中国的本地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Markus Clement还指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强的本地化管理能力。未来,我们将在中国加大自主决策权,提升运营效率。”
3.本地化与全球化协同
出海的三次蝶变
提到提升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变局,就不得不提到全球化协同的考验。由此,“破卷”“开辟第二战场”,中国企业正纷纷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中国市场很大,但全球市场更大,全球化是中国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的必经之路。德国是全球化的大赢家,那些强大的中小企业是全球化的先锋,其中有数以千计、不太为人所知的世界市场领导者,对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市场有巨大的机会,但出海很艰难,现在中国企业正迎头赶上。
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隐形冠军企业,埃马克自己的出海和助力客户出海都用一个“ONE EMAG”战略贯穿始终。埃马克的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Global for China”(全球资源支持中国市场),之后的“China for China”(本地化生产服务中国市场),再到当下的“China for Global”(中国支持全球)。在此过程中,埃马克在中国市场建立了完整的本地化运营体系,包括常州金坛、苏州太仓、重庆三大工厂,并形成从技术支持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体系。埃马克的全球化运营战略和路线图,对正在加速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值得参考。
“全球化,其实是无数的、细微的本地化叠加的结果。”埃马克中国总经理杨铭表示,企业要在全球市场立足,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融入当地市场,我们在中国市场如此,反之亦然。
比如出海欧洲,相比深耕本地市场百余年的奔驰、宝马等行业巨头,中国企业在适应欧洲市场的定制化需求、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维护方面,面临不小挑战。过去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多采用标准化产品,而欧洲市场则对定制化和高品质有着极高要求,甚至远超行业标准。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站稳脚跟,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当前出海的重要课题。
“本地化不仅仅是建工厂,更是要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并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杨铭表示,在欧洲市场,客户的关注点首先是技术定制能力,而在中国市场,交付周期和成本控制是核心要素。深谙需求的不同并能做到同时满足,使得埃马克在中国的运营模式不仅服务于本土市场,也成为支持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能力之一。
例如,中国客户通常要求2—3天内完成报价,这对欧洲企业而言难以适应。埃马克中国在这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其报价和交付速度比欧洲同行更快,在新能源领域的项目经验也更加丰富,因此可以直接支持中国企业的欧洲市场拓展。
再比如出海北美,2023年3月,特斯拉宣布了墨西哥建厂计划,随即引发供应链连锁反应,多家中国零部件企业,包括东山精密、立中集团、拓普集团、旭升集团等,相继宣布在墨西哥建厂。同年7月,埃马克就在墨西哥的克雷塔罗圣依西多禄商业园区进行了新工厂奠基。今年3月,该工厂顺利开业,成为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据点。其中,江苏嵘泰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埃马克中国在售前和项目交付上提供支持,而埃马克墨西哥则在售后服务上提供支持。整个过程无缝衔接,几乎没有出现因文化差异和异国他乡导致的不便。
当前,企业出海的一个主要难点是跨国运营的服务衔接问题,例如设备维护、备件供应以及本地技术支持。埃马克用“ONE EMAG”战略确保了服务标准的一致性。具体做法是,埃马克中国服务团队90%以上具备英语沟通能力,可派遣中国团队前往客户海外现场,确保设备落地后的运营稳定,当地团队提供售后支持,还可在客户企业初入海外市场时,协助对接当地的多方合作伙伴。
欧洲市场的行业认证、环保标准、劳工权益等要求,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提前不了解这些规则,就会走很多弯路。而埃马克在欧洲市场150多年的深厚积累,使其具备了帮助中国企业快速适应本地市场的能力。比如,埃马克可以协助客户在欧洲招聘本地专业人才、解析市场政策、对接供应链体系,从而提高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成功率。以浙江双环为例,该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布局也得到了埃马克的支持,确保了快速投产。
梳理下来,我们会发现,埃马克服务出海企业的战略核心,是将埃马克全球资源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支持体系,帮助客户应对不同市场的挑战;基本模式是,海外市场公司收到问询,埃马克中国提供技术咨询和报价—埃马克中国签订合同,并执行订单—埃马克海外市场公司提供售后服务。不仅将“中国速度”和“德国品质”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将流程做到了简洁高效,韧性十足。
“我们必须不断调整,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Markus Clement总结道,“埃马克拥有158年的技术积累,但我们不能依赖过去的成功,而是要不断创新,从各个维度创新,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ONE EMAG’,不仅仅是资源共享,更是让整个团队具备协同作战的能力,‘ONE EMAG’是我们对未来十年即将来临的重大变革的回应。”
观察
全球市场动荡中的变与不变
埃马克集团的股东变更,标志着德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动荡中的一次深度调整。这不仅是埃马克自身发展的一次关键转折,也反映了当前欧洲制造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尽管埃马克的股东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中方股东,但其在中国的业务基础依然稳固。作为一家在中国市场深耕20年的德资企业,埃马克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本地政府的支持。这就给我们的政府提出了一些新的启示:如何保护深耕本土的外资企业?金坛、重庆、太仓等地的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否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德国政府在新冠疫情后颁布的《企业稳定与重整法》,为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生存能力的企业提供了法律支持,避免了不必要的破产清算。这一机制是否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的企业监管政策如何在稳定市场的同时,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埃马克的故事也为所有企业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思考:那就是如何在全球动荡中保持竞争力?
从本期案例中,我们看到,首先,即使身处动荡的变革时刻,最应该坚守的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埃马克始终专注于机床制造,并在每次行业变革中抓住新机遇。从石油管道加工,到汽车制造,再到人形机器人,埃马克的成长轨迹表明,专注核心业务并及时调整方向,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关键。
其次,埃马克做到了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埃马克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不同发展策略,体现了全球制造企业在应对市场挑战时需要灵活调整。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投资,显示了埃马克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信心。
第三,就是对企业文化的坚守:作为一家158年历史的企业,埃马克经历了战争、经济危机和行业变革,但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这种“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企业文化,是其在多次危机中成功突围的重要因素。
埃马克的案例表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在坚守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而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也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李媛撰写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