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套壳当事人“已停职” 中科院表态“进一步深入调查”

“木兰”套壳当事人“已停职” 中科院表态“进一步深入调查”
2020年01月20日 21:0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李正豪 北京报道

针对号称自主开发的编程语言“木兰”被质疑套壳Python(是指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事人已停职”,还表示“正对该问题开展进一步深入调查,将尽快公布处理结果”。

1月19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官网发布《关于“木兰”语言问题处理情况的说明》,声称“木兰”语言的“开发包中包含了Python开源编译器,对外却声称‘完全自主’,该行为存在欺骗与虚假陈述的科研不端问题,我所对当事人刘雷做出停职检查的决定”。

科学网同日公开发布《刘雷关于“木兰”编程语言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情况说明》”)。刘雷在说明中承认在接受采访时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木兰”编程语言主要是用于中小学教育,在介绍中将它扩大到智能物联领域;另一方面“木兰”语言在8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本团队开发的,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接受采访中将“木兰”编程语言和编译器扩大为完全自主开发。

夸大宣传惹祸?

刘雷为中科院计算所博士、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组负责人。

刘雷1月15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机交互频次日益增长,编程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第三重要的基础学科”。编程语言也和操作系统一样,是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系统软件……一旦某个编程语言在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那么它的地位几乎很难撼动。

接着,刘雷在采访中话锋一转,介绍“木兰”编程语言是(中科院)编译实验室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与之配套的编译器与集成开发工具也完全由团队自主实现,“是我们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编程语言”。还介绍“木兰”编程语言定位于下一代重要应用——智能物联的开发语言,它采用创新的弹性actor执行模型,可成倍地提高应用执行效率,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平台运营成本。刘雷还声称:“开发团队致力于将其(指‘木兰’)打造为智能物联时代的C语言。”

但网友们下载使用随后发现,“木兰”编程语言实质上就是Python语言“换壳”的产品,使用时会出现和Python一样的图表、对话框,提供的函数也和Python一样。于是,中文互联网上针对“木兰”编程语言的质疑呈现井喷状态。

在质疑声四起的压力下,中科院计算所科研道德委员会初步调查认为,“木兰”编程语言系该所员工刘雷创办的中科智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智芯”)研发的面向青少年编程教育的集成化产品,该产品的开发包中包含了Python开源编译器,对外却声称“完全自主”。

而根据《情况说明》,刘雷带领团队开发的“木兰”编程语言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在语言规范上借鉴了Lua语言的特性并进行了拓展,增加了数据变大方法等新特点;二是开发了支持少儿编程教育的可视化编程环境;三是针对8位AVR单片机,实现了相应的编译器和运行时系统,开发了能模拟多任务执行的虚拟机。

刘雷承认自己将主要用于中小学编程教育的“木兰”夸大为服务智能物流领域的编程语言,也承认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并非完全自主开发。

另外,在接受采访时,刘雷透露,在中科院持续加大对“少年硅谷”公益项目等的支持下,以“木兰”为基础延伸的自主研发编程软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学装备目前已投入到中小学、幼儿园使用。截至目前应用范围已涵盖贵州、甘肃、江西、湖南、重庆、青海、山西、陕西、四川等18个省市共700所中小学。

但在《情况说明》中,该表述修正为“已经在全国数百所中小学开展10万人次的编程科普活动”。

刘雷称,基于自己“在编译技术上的科研积累创办了中科智芯。也就是说,上述“木兰”编程语言和基于“木兰”编程语言开发的虚拟机等产品是中科智芯的产品。

天眼查数据显示,成立于2016年6月的中科智芯注册资本为200万元,法定达标人为刘刚。中科智芯的大股东为中科编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而刘雷通过持有中科编易75%的股份,最终持有中科智芯52.5%的股份,为中科智芯最终受益人。

自主创新被玷污

“木兰”套壳Python一事很快让公众想起2018年的“红芯”事件。

2018年8月15日,红芯浏览器背后的红芯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5亿元C轮融资,在融资发布会上,公司宣称红芯浏览器的优势在于内核技术,红芯内核是在通用的浏览器内核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红芯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改造而成的一款国产自主安全开工的新一代安全浏览器内核。

但当日,网友们就发现红芯浏览器打开之后安装目录中出现了大量与谷歌Chrome浏览器一致的同名文件,其安装程序的文件属性中也显示了原始文件名Chrome.exe。也就是说,所谓自主创新的红芯浏览器实际上是谷歌Chrome浏览器的“换肤”版本。一时间质疑声四起。红芯方面在2018年8月16日还强辩回应称,红芯浏览器包含Chrome在里面,但并非抄袭,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但到2018年8月17日,就不得不在致歉信中承认:“红芯在近期的融资宣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

“红芯事件”之前,则是2003年2月16日震惊中外的“汉芯事件”——当时宣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与国外先进处理器一较高下的汉芯一号处理器,最终被证实是雇佣民工打磨掉摩托罗拉标志而来的。而在被曝光之前,“汉芯”已经累计拿到超过亿元的科研费用,相关人员当时也已经拿到“长江学者”的称号。

两位在国内头部云计算公司做开发的工程师跟记者吐槽称,在国产替代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打着自主创新旗号求财求名的项目越来越多了。

其中一位工程师认为,仅就国产编程语言而言,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如果只是让一个机构闭门造车,那是很艰难的,况且开发人员大多数是研究生在写代码,而且还是在一些导师指导下才做出的成果,如果让大公司的牛人牵头去做,估计会好一点。

(编辑: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