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停服” 国产大模型能“平替”吗?

OpenAI“停服” 国产大模型能“平替”吗?
2024年06月27日 15:4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6月25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OpenAI将终止对中国提供API(应用程序接口)服务”,不少开发者收到来自OpenAI官方的通知邮件,邮件内容显示,自7月9日始,OpenAI将采取额外措施,阻止来自不在其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列表中的区域的API流量。用户如果要继续使用OpenAI的服务,则需要在受支持的区域中访问该服务。

针对这一消息,《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多名应用开发者处得到证实,部分开发者向记者反馈早在今年5月使用ChatGPT服务时,就已经遇到API接口关停、账号停用、退费等问题。另从微博、X等国内外社交平台的用户反馈来看,大量反馈收到“停服”通知邮件的开发者来自中国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OpenAI公司提供的API服务面向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开放,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并未包含其中。事实上,OpenAI的产品及服务一直并未在国内市场开放,在此次“停服”邮件之前,许多开发者通过前端开发、部署代理等方式使用OpenAI产品的API接口,甚至基于API接口进行创业。不难看出,OpenAI向中国开发者密集发送通知邮件,明显是以更公开、更严格的方式对非开放区域的API流量进行管控和服务封禁。

“停服”早就开始

创业者张昕(化名)向本报记者讲述,早在今年5月使用OpenAI的API接口被系统停用,他向OpenAI官方发送了申诉邮件,后收到反馈邮件解释,原因是他所属的区域不支持使用。另一位创业者李琳(化名)透露,更早之前收到了OpenAI官方的“违规”通知,常见原因包括违反使用政策或从不受支持的位置访问API。

停服之后的情况如何呢?张昕告诉记者,5月份API接口被封禁时,正值国产大模型大打“价格战”,国产大模型的成本和门槛大幅降低,再加上自身创业项目的体量还不算大,其团队就直接切换到了国产大模型平台上了。

针对OpenAI向中国开发者密集发送提示邮件的背后原因,以及此举涉及的地区分布情况等问题,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OpenAI方面希望做进一步采访,但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复。

谦询智库创始合伙人龚斌指出,严格来说,OpenAI这一举动实际是符合商业公司对于法律合规、数据安全等考量的,不论是哪个公司,发展业务须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但要注意的是,此举背后也不排除有来自政治政策层面的压力。就在6月22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一份长达12页的拟议规则草案,要求对美国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某些投资进行监管,禁止或要求限制中国在AI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投资。除此之外,6月13日,OpenAI董事会引入了具有美国军方背景的退役陆军上将保罗·中曾根(Paul M. Nakasone),目的在于帮助OpenAI增强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利用AI提升网络安全的能力。在龚斌看来,这些动作使作为美国人工智能公司的OpenAI在国际关系、科技竞争中的身份和定位愈加敏感,值得持续关注与观察。

那么,OpenAI从7月9日起对非支持国家和地区的API流量采取额外措施予以阻止,对中国市场是否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业界不同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从业者表示担忧,目前国产大模型还处在追赶的阶段,许多国产大模型产品与OpenAI最新的GPT-4o多模态大模型还存在较大差距,OpenAI的停服或在短期内进一步拉大差距。其中,一些靠“套壳”OpenAI产品的项目或许不得不退出市场。与此同时,还有更多人士持有乐观的看法,他们给出的理由包括:OpenAI的价格成本过高,原本就没有成本优势;国产大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奔跑”,在某些场景或综合性能上已有跻身前列的领先大模型出现,这从HuggingFace等平台或机构的评测结果中也可见一斑;目前大模型发展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OpenAI应用的刚性需求、原动力并不十分充足。长期来看,当下因国际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倒逼国产厂商加速发展。

国产厂商猛抛“橄榄枝”

在OpenAI公开停服后,多家国产大模型企业迅速反应,纷纷出台“迁移”政策,向OpenAI用户及开发者抛出橄榄枝。

智谱AI在第一时间面向OpenAI API用户推出了“特别搬家计划”,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使用这套“搬家计划”,开发者的迁移工作并不困难,可以“轻松切换至国产大模型”。根据“特别搬家计划”,智谱将向开发者提供1.5万亿token(token是大模型文本处理的最小单位),同时还有从OpenAI到智谱GLM的系列迁移培训。对于高用量客户,智谱方面表示,将提供与OpenAI使用规模对等的token赠送计划和对等的并发规模,而且配备专属搬家顾问及5人天(“人天”为工作量单位)的技术专家支持等。

无独有偶,阿里云百炼也宣布,将为OpenAI API用户提供具有性价比的中国大模型替代方案,并为中国开发者提供2200万免费tokens和专属迁移服务。根据斯坦福最新公布的大模型测评榜单HELM MMLU,Qwen2-72B得分为0.824,与GPT-4并列全球第四。通义千问GPT4级主力模型Qwen-plus在阿里云百炼上的调用价格为0.004元/千tokens,仅为GPT-4的五十分之一。

除了智谱、阿里云之外,百度智能云发布“大模型普惠计划”,文心旗舰款大模型首次面向新注册的企业用户免费,并支持用户零成本切换至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则推出了“0元Go”计划,称“给OpenAI API用户一个新家”。即日起,新注册企业用户获赠5000万token包,并享受专属搬家顾问,及迁移系列培训。

不难看出,国产大模型在经历了前不久的集体调价之后,进一步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争抢OpenAI停服所带来的迁移替代空间,不约而同地采取赠送token、专家顾问、培训服务等“大礼包”。

当下,国产大模型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前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国产大模型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大模型在去年时还在追逐OpenAI的GPT-3.5,而到今年,国产大模型的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GPT-3.5,正在无限地逼近GPT-4。甚至在中文语境下,一些国产大模型的性能超过了GPT-4。当然,OpenAI的GPT-4本身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最新的GPT-4o在性能、效率、效果上呈现出显著的提升。总体来说,国产大模型还处在一个追赶的阶段,未来不久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国产大模型追赶上GPT-4——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在王仲远看来,目前大模型在行业内非常火热,但普通用户感受还并不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产大模型的能力已达到了“可用”的水平,还需要朝着“好用”的水平方向努力。国产大模型在快速提升能力,当达到GPT-4水平后,国内市场在场景、数据等方面的优势会发挥出来,届时大模型能够真正变成赋能千行百业的生产力。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