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会客厅|孙志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

两会·会客厅|孙志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
2021年01月22日 15:28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

岭南春早,广东两会进行时,每年的广东省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建议议案和提案都备受关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两会·会客厅》访谈系列,有来自政府、企业、金融、医疗多个领域的代表和委员们做客我们的会客厅,今天接受专访的嘉宾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

南方财经:孙代表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两会·会客厅。作为服务基层的人大代表,能否回顾一下您过往的履职经验?今年省两会,您主要关注哪些话题?

孙志强: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贴近民生、服务基层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优势。通过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解决更多社会就业、人民生计问题,反哺社会,是我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的其中一个方式。同时,以创新技术力量赋能区域产业发展:在广州开发区投资落地现代产业重点项目瑞松科技机器人与系统集成技术基地;发起成立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通过建立大湾区智能制造的创新合作机制,助力产业升级;为广州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言等等。此外,立足企业周边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切实解决其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比如为解决交通出行提出可行性措施等。

今年省两会,我比较关注的是“双循环”格局下中国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问题。在双循环格局之下,中国制造业庞大的内需市场无疑被激活,本土制造业体系中供给端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必然需要与之匹配。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构建竞争力的必行之举。

南方财经:基于您对“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市场的分析,国产高端智能装备发展将迎来怎样的战略发展机遇?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孙志强:“双循环”格局不但意味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更代表着中国14亿人口释放出的巨大内需。其所构建的内需市场将加速国产高端智能装备的发展,从需求端倒逼供给端的创新发展,加快国产高端智能装备的发展进程,实现高端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为产业崛起赋能。

面对这个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企业应该立足于新的应用场景磨砺技术,寻找突破口,以创新驱动发展,深耕内需市场,同时抓住机会走出去,引领国际,实现内外兼修,成为新一轮风口中的世界级企业。而国家产业扶持和外部政策条件则可以让本土产品具有更大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占有度,可以帮助企业营造更好的空间去打磨更好的产品。

南方财经:对于供给端企业而言,智能制造装备和机器人产业拥有广阔而丰富的应用场景,该如何看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孙志强:我认为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细分化,面对未来“双循环”格局下的巨大机遇和随之而来的挑战,实现“弯道超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我们现有的优势:第一,从技术上、产业上实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创新发展与市场开拓;第二,实现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是高端制造往数字化、智能化更加深化,为全面通向智能工厂打下稳定基础;第三,连接工业机器人本体与细分领域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类型,如何在产业上、政策上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将成为影响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

作为新经济核心驱动力量,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需要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具有必然性。智能+落地传统场景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新技术需要向传统产业渗透,传统产业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从大量碎片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到全面完成全产业链智能化,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打通。通过不断拓展覆盖,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再到实现与新行业深度融合,这是未来我们作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要不断去攻克、解决的问题。

南方财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急需重大突破,以解决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作为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您对此有何实践和思考?

孙志强:其实这个确实是整个国家、整个产业都必须去思考的一个课题。因为机器人产业是一个产业链,从关键部件,到机器人本体,到系统集成应用,到整个客户终端,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大量投入对整个产业进行扶持,对于瑞松来说,这几年解决的是在应用端如何把整个系统技术解决方案落地到我们的产业里去,同时我们在技术研发上也有所突破。目前我们在整个汽车生产制造当中的高端装备完全已经可以解决进口替代的相关问题,这么多年,我们从原来的引进到自主创新,从整个机器人的技术应用以及工艺开发,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到目前的机器视觉开发,高端焊接技术开发等等,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进口替代。

在整个汽车的整车厂的生产制造,汽车的四大工艺里面,冲压、焊装、涂装跟总装,像焊装我们国家也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比如我们攻克了复杂的曲面结构搅拌摩擦焊接关键技术,掌握了智能化机器人搅拌摩擦焊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出中国首台套机器人搅拌摩擦焊系统,这在以前完全是被国外所垄断的,这一部分也是解决了我们产业里的“卡脖子”问题,我们在这块的研发投入了很多,目前技术研发成果已经应用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希望能服务于更多民族企业,充分释放中国实体经济的潜能,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南方财经:在此问题上,广东智能制造装备和机器人产业中的各方该如何形成合力?如何构建智能制造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孙志强: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国内,我认为广东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从关键零部件的投入研发,到本体的制造,到系统的集成技术,到客户终端,在现代化、国产化以及自主品牌化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尤其应用场景更好。今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共同打造了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未来还将谋划建设一批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培育引进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接下来我个人建议政府可以更多关注一下,在机器人产业构筑统一的发展平台,一起制定产业的国家标准体系,而不是各个地区去做自己的标准,我们广东可以开始牵头做,把产业集群技术研发的平台也构筑起来,一起向国家提交更多的产业发展、标准化和生产建议。同时应该更多注重建设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整个智能制造生态,打造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平台,机器人产业链是个生态链,从材料的研究、关键部件的生产,到本体的制造,到系统集成到客户终端,这里面我认为广东有很好的优势,这个机遇非常好,应该把握好。

南方财经: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现在已有“机器换人”革命的说法,您如何看待社会对就业冲击等部分潜在风险的担忧?

孙志强:其实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升级,逐渐用更尖端和高端的设备,本来就是产业发展的正常生态,机器人用的多了,证明科技进步大了,用科技的手段赋能传统制造,用先进的制造工具来满足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要求,本来就是一个产业生态正常的发展过程,这是产业进步的过程,是一个进化和提升的过程。只是我们中国早期的机器人应用比较薄弱,到了现在突然高速发展的时候,会给人家有这种印象和概念,说机器代替了人,其实不应该这样理解,应该说这是一种科技的进步,生产制造水平的进步,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且现在有时候是找不到工人,才会用机器替代,现在再让零零后到流水线上打工也难了。疫情期间机器人更发挥了它的优势,很多生产车间工作环境不好,用机器人其实挺好的,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以前的工人会去哪里,他们可能会再去进一步学习,再培训,到新的岗位里面去,从中也培养出一批适应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人才。以前中国机器人产业还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市场上还没有什么从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但是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在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从机器人零部件的生产研发人才,机器人的本体制造人才,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的人才,应用管理维护保全的人才,全部成长起来,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技术人才的一个升级和进步。技术升级会催生新的产业,也会催生新的人才。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省两会报道组,周金颖,谢茂翰,凌芯 编辑:丁海利,洪晓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