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空调人,感受到市场寒冬之时,这就意味着一大批中小空调厂商距离“出局”“淘汰”已经不远了。空调市场的洗牌自去年开始,在今年已经进入下半场,让不少空调人深感魔幻。
华辛 撰写
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以来,国内空调市场的走势,以及主要厂商的表现,让众多的空调人感受到“为何季节已是春天,但空调的寒冬却越来越严重”。
尽管在家电“国补”政策加持之下,一大批的空调企业和商家,主要是那些“市占率低、但数量庞大”的中小空调厂商,却接连遭遇了“2月开盘黑暗时刻、火3月彻底歇火”的挑战,不少空调工厂自今年初以来生产线都没有开工,一大批的乡镇经销商们则一个月也卖不了几台空调了。
今年初,很多空调企业和商家预期的市场会“高开稳走”,现实却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过,在家电圈看来,今年以来不少空调厂商的阵阵寒意,并非刚刚发生或突然出现。早在去年夏天的旺季之时,不少空调厂商就发现“天气很热、价格很低,但货就是卖不动”。
空调市场的寒冬,其实从2024年最热的那个季节就出现了,并且在2024年最后的四个月,因为一项家电“国补”政策的突然推出,再次将一大批空调厂商的“寒意”加剧。
原因正是,在家电“国补”政策之下,占据人员、渠道、产品,以及营销体系等先天性优势的头部空调企业们,基本上展开了“高、中、低”全域市场的抢夺,加上国补20%的补贴,头部企业的“高端精品、高性价比”空调卖得多、卖得好,直接让一大批的中小空调厂商被“架在火上烤”,要渠道、要产品、要政策,全都没有。只能看着格力、美的、海尔,以及奥克斯、小米、TCL、海信等企业,蚕食主要的市场份额和蛋糕。
进入2025年以来,在家电“国补”政策加持之下,让众多中小空调厂商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线市场的消费需求,依然是寒意逼人、寒风凛冽。为什么?
一方面,受到外部经济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主流市场的消费需求,确实出现了阶段性的收缩,消费变得更加谨慎。特别是随着“国补”政策的全年性实施,很多用户不急于消费抢补贴;
另一方面,受到行业“马太效应”的影响加剧,头部企业通过多品牌、全域市场的抢夺,手段和力度更为凶猛。美的旗下年轻品牌华凌超省电空调1.5匹一级能效产品,阶段性促销价跌破1300元(享受国补后)。这让中小空调厂商还能怎么办?
让众多空调厂商更为痛苦的事情,还在于:今年以来,铜等空调核心原材料价格,一路飞涨再创新高。接下来,铜等原材料继续涨价的概率很大。但是,在家电“国补”政策助力下,头部空调企业又通过子品牌、互联网品牌频频降价抢单。
由此,对于市场上的众多中小空调企业来说,商家不敢打款提货,终端市场又没有价格竞争力,最终的结果就只剩下“在煎熬中出局”了。
市场并非静止的。即使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下,头部空调企业的市场收割和洗牌并未停止,反而出现了新的“加速度”。今年市场开启以来,海尔系的主动出手,美的系的全方位引爆,以及格力、奥克斯的多品牌突破,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不管市场好不好、竞争是否激烈,企业既定的增长目标不会调整,只会逆势扩张和增长。所以,内卷式竞争在今年的空调市场上“不会消失,只会加剧”。
最后,对于接下来的空调市场走势,家电圈还想提醒三句:一是,今年开始,空调市场的寒冷,超出过去任何一年,所有空调厂商必须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应的抵抗风险能力储备;
二是,今年开始,空调市场的寒冷,不会很快结束,至少要持续2至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熬过今年不算是头,明年也不会太乐观,且行且珍惜,所有厂商都要保证健康的资金链和运营体系。
三是,绝大多数的空调厂商面对寒冬,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熬和守,先活下去。只有少数头部空调企业才会逆势扩张,继续增长。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