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卖家在海外电商平台有哪些机会?我们该如何抓住全球商机?12月10日,在2024年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全球站点圆桌论坛上,来自日本、拉美、中东等亚马逊全球五大站点的相关负责人现身南京,为中国卖家支招。
欧洲消费者也追求质价比
亚马逊物流德国业务负责人 Saad Nek Akhtar表示,在亚马逊欧洲站,一些品类比如家居、电子品类中,许多中国品牌已经非常成功。而在时尚、家具等品类,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挖掘的机会点,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运用亚马逊在卖家后台中提供的各种工具,是探索这些机会,了解选品趋势的最佳方式之一。
他介绍说,从未来趋势看,欧洲消费者越来越有价值观念。这意味着,他们依然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值得信赖的品牌,但受到通货膨胀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希望产品价格更加实惠。其次,年轻的消费者在不断涌现,并正在影响当下的潮流趋势,他们更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于这一群体,通过有效的品牌打造、营销活动,以及选品的可持续性认证吸引他们的关注,是尤为重要的。
当前是拓展和深耕日本站的好时机
亚马逊日本第三方卖家业务负责人Francisco Medina表示,对中国品牌来说,当前是拓展和深耕日本站的好时机。2025年,日本GDP预计将增长3.2%。日本电商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线上销售的增长速度是整体零售的10倍。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品牌出海,亚马逊日本站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简便的注册要求降低了入驻成本;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缩短了运输时间,从而减少了运营资金需求;此外,较低的履约成本和整体较低的退货率,也帮助卖家降低了运营成本。亚马逊日本站“更高销量、更低成本、更近距离”的优势,为中国卖家布局海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致力于拓展全球业务的品牌提供了一个重要通道。
拉美消费者非常重视支付的灵活性
亚马逊拉美第三方卖家业务负责人Pedro Bousono表示,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美国站点上销售的前20大产品品类,与亚马逊墨西哥、巴西和加拿大站点上热销的品类几乎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在三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特别是加拿大。当地90%的人口生活在距离美国边境160公里的范围内。因此,加拿大与美国的消费者在风俗文化、购物偏好上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为帮助卖家利用好几国相近的地理位置优势,把握商机,亚马逊推出了亚马逊物流远程配送计划(NARF)。该计划允许卖家利用他们在美国的库存,将产品配送给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的消费者。亚马逊会利用自身强大的配送网络,帮助卖家处理上述三个国家订单的仓储、包装和配送。
拉美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当地消费者独有的消费观。在拉美地区,人们非常注重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他们追求“体验至上”,即更重视能即刻享受到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为未来储蓄。这也反映在了该地区较低的储蓄率上。拉美地区的平均年储蓄率约为1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7%。因此,拉美消费者非常重视支付的灵活性。例如,在巴西,超过60%的电商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出了拉美的消费者免息分期,希望以此帮助卖家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更高的转化率。”
中东人口结构年轻化且热爱网购
亚马逊中东站点卖家业务负责人Jasmin Frick说,中东地区人口结构年轻化,千禧一代和Z世代精通数字科技,热爱线上购物,会时刻寻找新颖有趣的产品。其次,当地电商的热门品类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高度契合。科技配件、美妆配饰、家居家具、时尚产品,所有能提升消费者和他们家庭体验的商品都在飞速增长。在中东,社交媒体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同时该地区的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可支配收入。最后,中东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程度有限。当地消费者购买的大部分商品都来自海外,因此,亚马逊阿联酋站和沙特站对中国卖家而言极具吸引力。
澳大利亚营商环境占据优势
亚马逊澳洲及新加坡站卖家业务负责人Amit Mahto表示,澳大利亚在消费文化上与欧美相似,特别是在商品选择、语言和文化偏好方面。通过即将在澳洲上线的选品指南针(MPG),澳洲卖家的选品过程会变得更加简单。另外,澳大利亚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友好的营商环境,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体系透明。澳洲在世界银行营商便利指数中一直名列前茅,这使得外国企业更容易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开拓澳洲站是中国卖家寻求全球拓展的理想选择之一。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新卖家拓展、新兴市场及企业购业务负责人宋晓俊表示,布局全球已成为中国卖家推动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2028年,全球零售电商年销售规模预计将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这个增长不仅来自成熟地区,也来自新兴站点。例如,中东、巴西、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站点在未来5年有望继续双位数的复合年增长率。同时,像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其电商的复合年增长率也将保持在9%以上。目前随着爱尔兰站点的正式开放,亚马逊已经向中国卖家开放了全球20大站点。这些站点涵盖了多元化的地区,覆盖了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基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