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让“王妃”们彻底凉凉,监管前置应加强

文化杂谈 | 让“王妃”们彻底凉凉,监管前置应加强
2024年12月15日 18:30 扬子晚报

近期,“王妃网红们集体删视频退网”上了热搜,一批国内“公主”嫁给“中东王子”,只为直捣家人粉丝们的钱包,售卖9.9元小商品,最终落得凉凉下场。前有在医院病床拍照的“病媛”,在户外钓鱼打卡凹造型的“鱼媛”,拼团五星级酒店下午茶的“拼单媛”,后有去联合国开会的“联媛”……网红们的造假人设不断被揭穿和被下架,但只要“流量密码”还在,换个赛道就有可能死灰复燃。

“中东小王妃”视频往往制造王室富贵的假象,基本上是固定模板的流水线产品。以豪车、豪宅等为背景,所谓的“小王子”都是浓眉大眼络腮胡的异域打扮,视频主要显示“中东老公有颜有权有钱”“怀了小王子的骨肉”。也有主动加戏的,比如“与中东小王子分别10年,他依然爱我”,有些视频里的“小王子”是化妆出来的异域效果,还有些“小王子”出现在不同“王妃”的视频里等。一人成功出圈,万人争相模仿,“王妃风”就这么刮起来了。有网友调侃说,“小王子”比麻辣烫里的丸子还要多,义乌都不敢这么批发“小王子”。

流量的尽头仍是直播带货,这些“王妃”卖着所谓的法国香水、英国洗衣液等,价格低到百元以内。有网友留言称,在某一“王妃”直播间买过所谓的中东古法香皂,一点也不好用,买的椰枣看起来也很脏。更有网友指出,此类视频统一话术,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带货,“跟诈骗是一个套路:包装成各种身份,勾起你的好奇,骗取信任后从你兜里掏钱!”

一个敢说、敢演,一个敢信、敢买,给社会带来了错误的价值导向。“王妃视频”看上去就一眼假,但还是会有人上当。一方面,网民数量庞大,我国网民人数就已近11亿,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包括老人等的上网经验不足、辨别力较低,容易掉入算法时代的消费陷阱,而成为“王妃们”的精确目标。另一方面,一些崇拜财富、权力、名望的人对精英富豪的生活有窥探欲,继而催生了不少炫富摆拍视频。这类精英炫富视频也常常潮流翻新,比如花26美元去联合国摆拍,比如戴个头巾冒充“王妃”等。此外,网红人设本身也是卖点,甚至还是影响粉丝买单的关键因素。比如“王妃”卖货,会让粉丝误以为自己也能拥有王室用品,以及“王妃”带货肯定更保真等。

层出不穷的网红们能在平台有流量,平台算法逃不脱干系。越特别、越猎奇的网红人设,越有可能获得流量,得到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根据账号标签和权重,将内容推荐给更多的用户。就有网友表示,刷到过这类视频,一开始就知道是假的,甚至觉得搞笑,但忍不住好奇又多翻看了一些,结果,平台后续不断给自己推送相关视频,“这要是意志力薄弱一点的,就真的信了”。有专家学者指出,因为平台提供了足够开放、弹性的内容创作空间及渠道,一些博主出于对流量的追求,在创作上无所不用其极。与此同时,尽管一些平台对于内容的监管越来越细化,但通常情况下还是一种“底线思维”——只要不是特别恶劣造成严重社会后果,一般不认为是违规内容,尤其是那些做剧本、造剧情以形成极强戏剧张力来夺取用户注意力的内容创作,内容违规比较隐蔽,监管也相对滞后。

此番“王妃”网红们集体删视频退网,是因为相关主管部门和平台的出手。但需要警惕的是,只要流量密码还在,“网红”们换个外包装就能速成,俨然成为快销品,来得快也去得快。

对于网红经济里的虚假乱象,普通大众应积极提升思辨能力。在虚虚实实的网络世界里,你所看到的只是网红想让你看到的,应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轻易被虚假形象所迷惑。更重要的是培养理性消费意识,购物看的是商品价值,以及是否适合自己,与带货人的身份无关。

同时,平台应该把好第一道关,在理念上避免流量崇拜,不应该为了追求流量而纵容虚假人设的网红,对网红账号设立严格的审查和督管标准,特别是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不良价值导向等方面,并全面审查带货商品来源、质量、价格等,同时加强对商家和网红的诚信度考评,建立黑名单制度。另外,在算法上减少过度曝光,在规则上堵住相关漏洞,主动清理通过虚假人设吸引眼球、攫取利益的账号,对充当账号推手的MCN公司机构施加相应的惩罚,让“王妃”们无利可图、无所遁形。

而监管部门则应积极探索构建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尤其是监管前置,与平台建立信息对接与共享机制,让算法不再“裸奔”,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宣传行为,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平台加强规范管理,优化网络生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