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工智能感知层创新排行榜

2021人工智能感知层创新排行榜
2021年06月01日 17:58 eNet硅谷动力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识别妖怪,迅速鉴定来者身份。《聊斋志异》中,狐仙们灵气而懂人话、通人性,讲述了一出出离奇悱恻、人狐情未了的寓意故事。如今,这些不再停留于想象,一代代科技大神们带着让机器成为人的好朋友、好助手这样的美好梦想,前赴后继,致力于将梦想照进现实。

通常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分为基础层(包括软硬件设施以及数据服务)、技术层(基础框架、算法模型,后者包括深度学习、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识别)、应用层(智能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三大方面,其中,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已经颇为成熟。

能看到什么

近年来,从郭富城、张学友等明星演唱会上在逃人员在检票通道被人脸识别出罪犯身份,到逍遥法外20年的劳荣枝在人脸识别技术下被抓捕,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中的威力逐渐为公众所认知。实际上,这种技术已被美国警方采用二十余年,在国内安防领域也已经普遍落地。

除了安防,计算机“看”的能力还深入到金融、公共交通、医疗、会议办公、教育、新零售等多个场景。在金融领域,芬兰公司Uniqul在2013年面向全球推出了人脸识别支付技术。2015年,马云在德国汉诺威CeBIT展会上首次展示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随后,招行、建行、农业银行等银行业开始全业务覆盖人脸识别技术。在交通领域,刷脸登机、火车站刷脸验票、刷脸乘坐公交地铁等广泛普及,极大提高了运营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此外,这一技术也广泛应用到了通勤打卡、人脸手机解锁、人像系统分析顾客购买喜好、人脸技术结合红外体温检测等场景。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在近期的相关采访中指出,2012年左右,商汤、旷视、依图、云从AI四小龙作为第一波人脸识别公司,凭着稀缺的技术优势很快得到投资人和市场青睐,一时风光无两。2017年后,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为更多公司所掌握,如何进一步场景化应用、技术变现成为很多企业需要探索的问题。一些过去因优势技术而被给予极高估值的企业,正在经历创业期的阵痛,出现了高启的亏损、高管换血、缺乏有效商业模式等等问题。

有些难关,闯不过去就会打回原形,闯过去便是涅槃重生,对于那些正在“变形”期的企业来说,社会和市场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耐心和信心,企业自身也应该在市场需求这门功课上狠下功夫。

能听到什么

如今的AI,不仅有超人的“看”的能力,“听”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苹果的Siri、百度的小度、小米的小爱、微软的小冰、阿里的天猫精灵……语音助手在电脑、手机端的普及,让很多人有了智能“朋友”,进一步解放了双手,方便了工作和生活。

人们还渐渐发现,在很多企业的客服部门,越来越多的智能客服代替了人工客服,尽管还达不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度,但通过说出简单的关键字,就能快速识别出咨询者意图,给出对应解决方案。在医疗领域,电子病历、寻诊机器人、智能临床决策系统正在缓解医生和护士工作压力。在公检法领域,智慧庭审、声纹研判、声纹采集终端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在教育场景中,AI课堂、口语机考等应用了语音识别技术。另外,智能会议、语音撰写、语音输入法、语音审核、车载语音等逐步应用。

同人脸识别领域一样,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传统信息技术公司凭借各自的行业和技术优势,是推动语音识别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力量。

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AI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商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对于企业也有极大的赋能作用,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埃森哲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经济总增加值提升7.1万亿美元。自2017年我国把人工智能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后,人工智能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2020年,人工智能被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将进一步起到重塑各行业格局的作用。

能力与边界

工具是人的智慧的表现,也是提高人的能力的手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富兰克林有言,“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不制造工具,唯有人才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进而将这种能力归结为生产力。

整个人类历史,通过工具的善用,人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工具使用的边界问题一直备受争论。

工具可以用来提升人应对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也可能会破坏自然、造成危害社会的灾难。

典型如核武器的研发与使用边界,是长期备受争议的国际伦理问题。人工智能领域,关于能力与边界的讨论长盛不衰,最为切近的就是房地产商、学校、商场、小区、景区等场所人脸识别装置未经知情和同意就暴力应用的问题。这种不正当利用、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长期以来广为大众所诟病,以今年3·15为契机,许多商家的越界行为受到了各界的集体讨伐。

正如邓紫棋的《超能力》所唱,“你是否有超能力,说谎才能全部都不留痕迹”。人们不反对技术带来便利,反对的是技术占有者和技术缺乏者间的不对等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损害另一方的权益。说到底,技术应该为公而不是谋私,向善而不是作恶。因此,应把能力关在监管的笼子里,让超能力在合理的边界中使用。

AI在应用层野蛮生长,在技术层却遇到了前进瓶颈。相关人士指出,AI 在数据、算力和算法获得了一系列惊喜,但大多数 AI 在语言理解、视觉场景理解、决策分析等方面仍举步维艰:这些技术依然集中在感知层面,即用 AI 模拟人类的听觉、视觉等感知能力,却无法解决推理、规划、联想、创作等复杂的认知智能化任务。

如何让AI真正突破技术边界,走向智慧,将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岿然不动

如果说,从野蛮到文明,是人类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那么,从文明到智能,或许是人类正在进行的下一个阶段。对于人类来说,过去千万年演化历史中,所收获的最大财产是生存智慧,如果能将人的生存智慧应用于技术当中,摒弃为私为恶的人性恶习,其结果将是善莫大焉的。

当未来已来,作为站在智能时代门口的我们,无论将经受惊世的进步还是滔天的灾难,都应该坚持“我自岿然不动”的信念,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勇猛精进。

(文/崇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