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9日,第二届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研讨会暨第七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主办,40多位两院院士及国外院士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希腊、比利时、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行业知名专家汇聚一堂,深入研讨相关课题。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表示,如今,城市已经成为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风险的高发区域。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各种突发事件等都与城市安全运行密切相关。科技创新是驱动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强大动力,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首要手段,我们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从而为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副主任任辉启表示, 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和洪涝灾害治理,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提升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构建系统性的城市水灾害防控和水安全体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亟需整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凝聚共识,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城市安全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程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对如何提升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三点想法。第一,强化信息技术赋能,提升城市韧性的数智化水平,应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对城市信息技术、建模技术,利用基于智能材料的全域感知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传感器和终端、边缘计算、云计算和5G的融合技术,实现城市全息、全域、全时感知,提升整个城市的感知能力。第二,强化多体协同集成,提升城市韧性的融合化水平,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构建安全、稳固的交通网络、管线系统和数字化新基建,提升城市的工程韧性;要加强产业链韧性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公共安全综合风险管理系统,确保各关键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够迅速响应并协同处理危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韧性与社会韧性。第三,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运维能力,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对城市运维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融合及建模,对城市进行全面深度体检,实现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益服务,精准推动城市更新。
据了解,本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主题研讨和分论坛等内容,有21位院士做大会报告,报告围绕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和城市水灾害系统防御,提出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路,凝练了理论、技术、管理和标准体系。此外,第七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还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分别围绕城市水灾害系统防控、城市水系统智慧管控深入研讨。(经济日报记者李治国)
(责任编辑:冯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