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的60岁“少年”——记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

创新路上的60岁“少年”——记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
2025年03月30日 06:47 中国经济网

  走进位于宁夏银川市的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老式红砖厂房内,近百名工人用传统的翻砂、制芯等工艺铸造发动机机体,这是“傻大黑粗”的体力活。隔壁贴有灰白色外立面的现代化厂房中,电子屏幕上每个铸件的生产参数一目了然,一台台无人值守的铸造3D打印设备高效运转,这是“窈窕淑女”般的技术活。

  望着眼前“黑白分明”的两座厂房,62岁的公司董事长彭凡自豪地说,“这就是全球首座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今年年底,公司所有生产线将全面升级为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线”。

  彭凡是个执着的人,而正是骨子里“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执拗劲儿,成就了宁夏共享集团,也成就了彭凡。“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司,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创新。虽然我已经60多岁了,但还是个奔跑的少年。”他说。

 质量制胜

  1983年,彭凡从重庆大学毕业。他坐了3天绿皮火车,来到荒凉戈壁,成为长城机床铸造厂(共享集团前身)的工人。

  自打那时起,彭凡就立志“必须干出个样子来”。他跟着师傅早出晚归学习技能,从一线工人、技术工程师到车间主任,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公司负责人。

  1994年,长城机床铸造厂开始公司制改革。“这次改革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的问题,更推动企业从宁夏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彭凡认为。

  改制初期,彭凡和很多老员工坐上南来北往的火车跑市场。他说,“虽然开拓了40多家客户,但由于过去长期做配套生产,加之产品缺乏创新,公司一度濒临亏损边缘”。

  为了推动公司生产的铸件出口,1996年,时任厂长前往国外拜访世界机床行业企业时,却被当地一家铸造业协会会长当面评价:“中国的铸件也就是做马葫芦盖(下水井盖)的水平,你们怎么能够做出出口铸件呢?”

  这句话,让在旁边的彭凡憋了一口气:必须尽快扭转颓势,让世界对我们的铸造产品刮目相看。

  “不得不承认当时的铸造水平不高,但是我们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出口铸件产品。”彭凡说。

  后来,企业接到国外公司的铸件订单。彭凡和工人们一个多月吃住在生产车间,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铸件,逐渐打开了外销窗口。

  2003年,通过股份制改革,长城机床铸造厂转型为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彭凡带领企业立志要做高端铸造产品。

  一次次的攻坚克难,让产品质量与日提高,获得越来越多公司的认可。如今,共享集团拥有大量的国际客户,80%以上的客户是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先者。

  坚持创新

  “企业所做的事情是十年磨一剑进行变革和创新。坚持很难,但很重要。没有这个决心和毅力,就没有铸造3D打印技术和规模化应用。”回顾走过的路,彭凡感慨道。

  十几年前,3D打印技术在国外渐渐兴起。彭凡敏锐地发现,这项技术有助于破解铸造行业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环境差等难题,这或许就是实现铸造行业由大变强、弯道超车的“秘钥”。

  当时,内行人大多认为,传统铸造嫁接3D打印是异想天开。一旦推进,就意味着进入了铸造的“无人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失败,企业积攒多年的家底不仅将被败光,还会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当彭凡提出要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这条路时,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彭凡仍坚持押注3D打印技术,斥资2500多万元从国外购买了3台小型3D打印机,开启了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使用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不高、维修服务价格高等难题。

  面对挑战,彭凡一边组织工人继续生产应用,一边通过大量的科学计算分析,得出了成本可以降低、效率能大幅提升的结论。

  彭凡拿着结论找到外商谈合作,但想通过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扩大3D技术应用的想法吃了闭门羹。认准新技术的前景,彭凡带领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厂房,用时5年突破了铸造3D打印材料、工艺、软件、关键零部件及集成等产业化应用的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的国内首创。

  彭凡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首先就是要创新,要不断适应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要成为日常工作中一个持续的过程,当然创新也要看到结果,让企业每一天都有变化和进步。”

  在彭凡的坚守中,当初只有一张办公桌大小的3D打印设备,变成一间房子大小的设备,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变革铸造行业的生产利器。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已取得500多项专利授权。

  2017年,由共享集团研发的3D打印设备对外销售;2021年,陶瓷3D打印设备对外销售;2023年,团队成功研制出超级砂型3D打印设备,效率是市场同类设备的5倍。

 竞逐智能

  在共享集团发展中,数智化与3D打印技术并行发展。“公司从2012年起,就把数智化转型纳入经营方针,计划2026年实现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到2030年将实现智能化企业的建设,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当下,彭凡聚焦目标,梳理出100多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自主研发的铸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铸造云,增材制造领域首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增材云,水泵行业首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水泵云,只需在云端一键开通,即可助力其他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只有打造好智能化样板间,才能赋能更多行业。”彭凡带领共享集团投入大量经费搞科研,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推进数智化转型,努力打造智能化“样板间”。

  有一家制造业大型企业,斥资30亿元搬迁新址,亟需建成一个智能工厂,邀请共享集团做新厂规划。

  原有的技术要改造升级,部分落后技术全部淘汰,有的工艺和技术需要重新设计制定……面对一道道难题,共享集团的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常涛和技术人员扎进车间,从学习对方工艺做起,设计流程、规划布局,用半年时间圆满完成订单。

  很快,共享创新中心接到了第二单。“这次我们把业务拓展到智能工厂总体建设,真正实现了定制智能工厂的目标。”常涛说,从硬件到软件、从咨询到交付,共享创新中心给对方做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得益于这次“一炮打响”,“西北有家企业会定制智能工厂”在业内广为流传。

  目前,共享创新中心的定制服务已覆盖近20个省份,成功应用于近百家企业,在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正在发挥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企业基因中已经融入了创新要素,只有不断突破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彭凡说,“不论是中央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还是宁夏召开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都在传递‘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的信号,让我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今后要和大家继续攀登创新高峰。” 经济日报记者 马呈忠)

(责任编辑:王炬鹏)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