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集中注意力的越来越短,每个品牌都需要更加“绞尽脑汁”,才能让消费者记住自己。
潮流风向瞬息万变,对企业品牌负责人而言,伴随消费降级、预算下调等压力,品牌建设工作在当下变得更具挑战性。

怎样定位品牌策略,打造更深入人心的品牌?怎样定位更准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复旦营销前沿论坛”上,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2003级校友蒋健发表“产业转型下的品牌实践”主题演讲,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品牌建设理念和“营销人”的职业发展心得。
适应行业变化,讲更打动人的品牌故事
对CMO(首席营销官)而言,最大的工作挑战就是品牌建设。怎样证明品牌建设的作用?品牌到底对公司有什么帮助?这样的提问会让人很为难,因为品牌的作用很难量化,尤其是短期内的效果。
作为一家B2B起家的企业,博世在B2C领域的品牌认知度一直是我们的挑战之一。我们在中国和欧洲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在欧洲,品牌形象老化是目前我们的核心问题,而在中国,对品牌越熟悉,越有可能带动提高对品牌的认知与好感。例如当消费者了解我们的家电、汽车零部件、电动工具等产品时,对品牌的喜爱度和忠诚度会相应提高。
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整个行业的剧变,特别是汽车行业转型的冲击。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汽车行业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阶段。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博世的技术地位几乎无法撼动,但随着汽车行业剧变,即便是B2B领域也不能被忽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尤为显著。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已占总销量的50%以上,甚至在最近几个月接近60%。这种快速变化催生了完全不同的“新物种”,消费者对智能化和本土品牌的偏好也在不断增强。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品牌的定位和传播策略,找到更平衡的方式来讲述品牌故事,并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过去几年,我们在品牌传播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早期,我们试图在广告中呈现博世品牌的多样性,讲述品牌背后的复杂故事。随着消费者注意力越来越短,现在平均时间仅为8秒,我们意识到讲述一个复杂的品牌故事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的策略逐渐转向聚焦,特别是聚焦于B2C产品,去努力提升这一领域的品牌认知。
目前估计,博世在一线城市的知晓度可能达到60%-70%左右,这是过去十多年持续努力的成果。然而,与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形象相比,博世在中国尚未达到同样的覆盖面。不过,有趣的是,一旦消费者知晓了博世品牌,他们对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都非常高,比如将博世与“可靠”“可信”“高科技”等特点联系在一起,这些评价在调研中得分很高。
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例如博世在燃油车领域的强势地位已经不再是消费者心目中的“护城河”。如今许多消费者认为,本土品牌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方面更有优势。例如,华为的汽车生态系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认知。
坚信品牌长远价值,找到复杂环境中的平衡点
品牌建设能够带来长远价值。但是当面临短期利益的压力时,往往就会出现矛盾,这种博弈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尤为明显。
当预算变得紧张,大家都在精打细算。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带来成果。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如果想要品牌“一炮而红”,那就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而这种投入往往不符合B2B公司的运营逻辑。
所以,品牌建设的关键是一种信仰体系。特别是对B2B公司来说,管理层必须相信品牌的长期价值,并愿意为此投入资源。

品牌的价值很难用数据直接证明,品牌作用的显现也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支持品牌建设是一种选择。对于CMO来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市场负责人需要能够将复杂的理念用最简单、最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管理层和团队接受。这是营销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推动品牌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客户的洞察我们发现,年轻一代对本土品牌的接受度正在显著提升,他们认为本土品牌更智能、更贴合新能源趋势。同时,中国的供应商和品牌也在加强创新能力,逐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这种趋势对我们的品牌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品牌建设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哲学命题。在流量转化率可被精准量化的今天,企业每年投入大量预算做品牌传播,本质上是对未来价值的超前投资。
就像博世将130多年技术积淀转化为“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品牌承诺,这种穿越周期的价值传递,需要管理层以近乎信仰的定力来守护。
关注内心的快乐,选择最匹配的岗位
管理者要向更高层发展,尤其是有潜力走向更高层的管理者,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职能领域,而是需要从企业整体运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除了自己负责的领域,还需要了解财务(Finance)、物流(Logistics)、生产制造(Manufacturing)等其他职能部门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对于长久发展职业生涯来说,第一点是要了解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你需要清楚地知道是什么触动了你,是什么让你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中。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个性是否契合这个目标?是否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或者岗位?
有些人可能认为成功等同于赚更多的钱,但实际上,创造价值不仅是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带来价值。如果你试图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或者只是盲目追求别人定义的成功模式,那最终可能会感到疲惫。
比如,我从事市场营销和传播工作,这让我感到非常自由。特别是在策划活动和创意设计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种自由和创造性的空间深深吸引了我。这也是让我持续投入的动力。每个人的路径并不一样,关键是找到打动自己的初心。如果这份工作能让你在困难中依然感到充实和热情,那说明选对了方向。职业生涯很漫长,“装出来”的热爱是无法持久的。

第二点是关注自己的快乐和内心的强大。要成为一名好的管理者或创业者,内心强大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因为“别人家孩子”选了某个职业路径,比如三五年内做到经理、几年后做到高管就去模仿,但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的选择是难以长久的。
找到真正打动你、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是职业生涯走得长远的根本。博世创始人罗伯特·博世的核心理念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Invented for Life)。他不仅追求技术创新,更希望通过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他是全球第一个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企业家,在他的企业经营中始终体现出强大的价值观,正是这些价值观引导他做出了许多重要选择。
第三点是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选择与之匹配的岗位至关重要,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CEO、做高管。
作为市场营销负责人,创意和品牌被接受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我的动力来源之一。对我来说,职业上的快感主要来自两点:一是专业成就感。当我的工作被行业认可时,我会感到非常满足。二是团队的成长。看到我的团队成员能够成长起来,独当一面,并且受到认可,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情。
采访后记
1996年投身汽车行业,是蒋健校友把握时代机遇做出的一次明智又幸运的选择。2003年选择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则是另一次。回顾这段学习经历,他表示项目填补了自己知识结构中的很多空白,学会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为日后成长为一名高层管理者夯实了管理知识基础。
展望管院的未来发展,蒋健校友说:“管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为中国的管理者提供各方面的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下一代管理者更要有全球化视野,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管院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去赋能更多未来的世界级管理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