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中央转移支付,四川、河南,凭啥拿的最多?
大国一盘棋。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多样,禀赋不一,不同地区发展迥异。
要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就离不开财政收入在不同地区的腾挪。转移支付,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经济大省通过分税制上缴大量税收,借助二次分配,转移给欠发达地区,解决财力不平衡问题。
我国财政实行的是“分税制”,也就是各地把税收上来后,一部分上缴给中央,一部分自己留着。
转移支付,相当于财政二次分配,抽肥补瘦,满足欠发达地区所需。
对于经济大省来说,从中央拿回的转移支付,与上缴的税收不成比例,两项抵消之下,广东等省份仍是最大的净贡献来源。
反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地方财力相对不足,上缴税收极其有限,而获得的转移支付又极为庞大,自然而然成了最大受益者。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数据相对齐全的2021年为例,在内地31个省份中,真正对财政有净贡献的只有8个省份。

这些省份中,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5省为主要贡献者,山东、天津、福建为次要贡献者。
近日,财政部发布最新预算数据,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0.2万亿元,继去年之后再次突破10万亿。
一、31省市财政自给率都不到100%并不是说31个省市都养不活自己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31省市财政自给率都不到100%,比如2023年最高的上海也只有86.2%,广东为74.8%。但这并不是说31个省市都养不活自己,以广东为例,每年创造的税收超过2万亿元,但最终留给自己的仅有1万亿元。一半的税收都交上去了,财政自给率还能超过7成,相当不错了。

以转移支付最高的四川为例,2024年四川一般预算支出高达1.3万亿元,但其地方预算收入预计仅为5778亿元。
财政支出相比收入多出的6000多亿元,最终主要靠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弥补,小部分来自上年结转及举债收入。
要指出的是,四川严重依赖转移支付,但省会成都却是净贡献者,所谓“成贯吸”之说,纯属偏见。
根据当地官方报告,扣除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后,成都对省级和中央净贡献税收约为50%。
东北的黑龙江等省份,依赖度更高。
根据预算报告,2024年黑龙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5667.3亿元,但收入预计1466亿元,这其中巨大的缺口,只能借助转移支付进行补足。
做大蛋糕,也要分蛋糕。这些省份,无疑都是转移支付制度直接受益的一方。
二、10万亿级的大蛋糕,都被谁拿走了?谁又是最大净贡献者?
中央把各地的税收上来后,再根据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二次分配,也就是转移支付,一般是中西部和东三省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向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0.2万亿元。2023年的转移支付预算是9.71万亿元,但最终执行数却达到了10.3万亿元。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四川、河南再次拿到了最多的钱,分别为6184.9亿元,5335.7亿元,转移支付总额双双超过5000亿元,远超其他人口大省。

有人可能会问,四川,河南经济不差啊,GDP常年位居全国第五、第六名,凭什么拿的最多?
别看这两个省的GDP很高,但其实发展很不均衡。2023年四川GDP突破6万亿元,但成都GDP就达到了2.21万亿元,一个省会就贡献了近四成的GDP。其它地方基本都是丘陵和大山区,经济并不发达。河南也差不多,大部分市县经济发展较弱。

2022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为58.35%,排在全国倒数第八,河南为57.07%,排在全国倒数第六。由于城镇化率低,需要的发展资金大。像之前四川128个县中,贫困县就有88个,所以需要的扶贫资金也多。
另外,四川和河南都是人口大省,2022年,河南常住人口为9872万人,排全国第三。四川常住人口为8374万人,排全国第五。所以,转移支付虽然拿的最多,但人均转移支付却不多,四川为7391元,排在全国第15名;河南为5405元,排在全国第24名。

2023年,四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29亿元,排在全国第七;河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512亿元,排在全国第八。但由于这两个省人口多,城镇化率低等原因,财政支出也大。2023年四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7万亿元,河南为1.1万亿元。由此可见,四川和河南对转移支付的依赖非常大。

对于“富省养穷省”,一直有不少争议。但穷省对国家的贡献也不小,四川天然气产量全国第一,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天然气,你家里用的天然气说不定就是从四川供应过来的。四川的水电外送电量每年都超过1300亿千瓦时,近6年都位居全国第一,有人说上海家庭每5盏灯里就有一盏是四川点亮的。为了保证华东的电力供应,四川宁愿自己拉闸限电。
整体来看,拿到人均第一的是西藏,也是唯一超过6万元的省份。
这也不难理解。西藏地处偏远,环境艰苦,经济产业基础薄弱,但肩负国防重任,战略意义重大,因此给予大量的转移支付,并非没有理由。
在西藏之后,青海、新疆、宁夏、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海南等地的人均转移支付,也超过了1万元。
这些地方,包括东北、西北多个省区,多数属于欠发达或财政困难地区。
虽然能源或粮食资源丰富,但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基础过于薄弱,财政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亟需转移支付的支持。
河南也一样,被誉为“中原粮仓”,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也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5位。四川和河南还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为东部沿海省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全国一盘棋,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责任,东部省份在经济上挑大梁,中西部省份负责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不能说东部省份给中西部省份转移支付,就是吃亏了,先富要带动后富。
大国一盘棋,没有哪个省份能够独善其身,每个地方都有贡献,但也同时从其他地区的贡献中受益。
中国有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财政大省,也有粮食大省、能源大省和电力大省。
没错,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大省,是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和养老金统筹调剂的最大贡献者。
但也要看到,正是无数中西部省份、东北省份,在挑起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的大梁,通过非市场定价,助力东部地区的发展。
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北煤南运、北粮南调,都是典型体现。
从能源电力来看,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煤炭,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水电,都有力支撑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粮食来看,黑龙江、河南、山东、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等7个北方省份,粮食总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所以,既要看到东部经济大省的贡献,也不能忽视西部和北方省份对于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性所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协力,南北协同,共同维护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不过,一些地方财政开支过度,导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金额连年增长,长此以往,难以为继。所以,中央多次提出“过紧日子”,而且要变成常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