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再现“辱华”商品!官方回应:第三方卖家是独立商业主体

亚马逊再现“辱华”商品!官方回应:第三方卖家是独立商业主体
2020年02月23日 19:15 商学院杂志

文:陈茜

制图:焦震楠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抗击病毒的诸多举措得到世界多国政府、政要以及国际组织支持和赞赏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在利用疫情煽动“辱华”言论。

2月20日晚,多位微博网友曝出,亚马逊海外英文商城上公然兜售印有“新冠病毒中国制造(Coronavirus Made In China )”字样的T恤衫、连帽衫、水杯等商品。

这是2019年8月后,亚马逊海外网站售卖多款“港独”T恤,冒犯中国主权问题后,再次出现“辱华”事件。当时,亚马逊就“港独”商品致歉,表示认可并尊重“一国两制”原则。

针对平台出现的疫情相关“辱华”商品,2月22日《商学院》记者联系了亚马逊中国品牌公关负责人。对方回复称,在亚马逊站点,第三方卖家是独立的商业主体,但其销售行为须遵循我们网站的相关销售规则。对于违反销售政策的卖家,亚马逊将采取下架相关产品甚至是关闭卖家账户的措施。目前所涉违规商品正在陆续下架,我们也会对卖家进一步强调相关原则,以规范其销售行为。

2月22日下午,《商学院》记者在亚马逊英文网站上通过搜索相关关键词,上述“辱华”T恤、连帽衫、水杯已经消失,但是,依然零星有将中国国旗中的五星“丑化”成冠状病毒外观的T恤出售。

关于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商品在上架时,平台都尽到哪些审核义务;为何这些违规商品无法被提前鉴别,以及商家信息等问题,亚马逊方面并未给出回复。

亚马逊审核问题,消费者要理性、主动表达不满

接连出现此类事件,亚马逊的“放任”和审核滞后引发了网友不满。有微博网友怒指亚马逊此行为“低端恶劣”、“纵然辱华商家就别做中国生意”。

而就在2月12日,亚马逊中国官微还发布了“共抗疫情 共度难关”,利用全球物流和运营网络,从美国、欧洲等国家起运抗疫物资到达中国。捐赠格里夫、医用防护口罩等物资总数逾一百万件。

一边向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一边纵容辱华商品,亚马逊的行为被网友指责为“两面派”。

自2004年通过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的亚马逊,在15年后,顶着“水土不服”的帽子从中国大规模撤退。

2019年7月,亚马逊正式结束面向中国消费者的第三方零售业务,依然保留海外购、全球开店等跨境贸易服务,以及Kindle、云服务等业务。面对跨境电商激烈竞争,亚马逊在国内的电商业务大势已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向《商学院》记者分析,目前中国对外国互联网公司的监管主要通过中国市场规模的吸引力来完成。但是,如果这些企业不在中国市场发展,实际上可以动用的手段乏善可陈。

他指出,这些产品迎合了小部分辱华分子的需要,但是却损害了中国人和大多数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的外国人的情感。亚马逊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有义务确保售卖的产品合乎一些基本准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向《商学院》记者表示,这次事件中出现的歧视行为,与国内外针对疫情报道的舆论方向落差有关,也是一些周边商品不当利用舆论热点的设计和营销策略的结果。

他指出,亚马逊平台上售卖这类辱华商品伤害到我们的情感,中国消费者要去积极解决问题,不能仅仅是为了宣泄愤慨。如果消费者或消费群体代表代表能够针对其不当之处,及时提出有理有据的投诉,亚马逊公共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不仅涉及价值观问题,也涉及他们必须顾及的市场利益问题。

目前,涉及“港独”和“疫情辱华”的产品均出现在亚马逊海外网站而非中国本土市场。

段伟文指出,关于亚马逊对商品的审核机制是否存在滞后问题,要考虑到,亚马逊作为一家总部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其审核机制是否符合美国商务部或所在州法律,是其考虑要素范围。

目前这类跨国公司的权利结构,涉及到全球化时代数字经济监管中的主权问题。在数字平台主权不是很明晰的情况下,除了特别严重地危害国家主权的情况,审核机制出现的漏洞,一般通过消费者权益维护等市场反馈机制对其加以制约。

段伟文强调,消费者作为数字平台交易参与者,本身也是监督者角色。要掌握主动权,在了解相关商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诉,有理有利有节去表达对其审核机制的质疑和不满,必要的时候可以诉诸法律,有效地促使平台及时作出改进,进而针对类似争议建立预警反应机制等。

马亮认为,审核漏洞是很多平台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因为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往往不得不“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弥补存在的问题。

以中国智慧应对负面声音,不可以“玻璃心”耽于“口水战”

病毒引发的疫情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携手应对是共同责任。此前,WHO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就是本着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原则,防止带有误导性和污蔑性命名。

虽然亚马逊已经陆续下架“辱华”商品,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利用病毒、疫情歧视中国的言论确实存在,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煽动“辱华”情绪。

马亮指出,即使没有亚马逊作为“作案工具”,这些人也会用其他方式。针对亚马逊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

“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遭遇的问题。”马亮解释,日本在1970年代发展起来,也遇到类似的争议。这些问题不是偶然或稍纵即逝的,而是会伴随中国走出去和崛起的整个过程。

他指出,这时中国需要理性面对这类言论,“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很容易被操纵,并且很容易就导致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点火就着,反而会中了别有用心人的圈套。”

马亮建议,可以尝试通过国际法的约束和国际组织协调,包括和涉事国家政府进行沟通,形成联动机制。“中国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在有了硬实力以后增强软实力。”

段伟文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疫情爆发,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形象造成了事实上的负面影响,外界难免会出现这种“敌视”声音,并通过各种方式折射出来。

他指出,要消除这种影响,固然可以通过及时要求亚马逊下架商品这种方式,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尽快遏制病毒肆掠,不断改进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并且把处理方式积极传达出去。

“亚马逊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平台,而是一个网络化沟通互动平台,甚至是表达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平台。”段伟文说到。

《商学院》记者在亚马逊海外网站发现,除了利用疫情的“辱华”商品,也有不少为武汉祈福,为中国加油的周边商品。比如有的T恤上就印有“PRAY FOR WUHAN”的字样。

段伟文表示,面对亚马逊上“第三方卖家”这种极大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辱华”行为,我们要积极表达态度和立场,同时,也需要用实践的智慧去应对。

中国在积极抗击疫情时,也在及时与世界各国分享病毒基因测序等相关科研成果,以及中方在抗击疫情方面采取的各方举措。日前,多家国际媒体组织致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谢其提供新闻素材和疫情最新动态。

段伟文指出,疫情面前,人类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某个国家、某个人。中国此次受到的巨大伤害,应该自察在应对公共卫生健康危机事件时的响应机制问题。面对外界这种负面信息,与其“玻璃心”,不如真正刚强起来,重新思考我们与环境、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

要总结教训,学会从人类、生物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视野,深切认识到“一个世界、一体健康”的重要性。特别要在要在农业和畜牧业、食品工业等方面加强动物健康和生物安全意识。以及食品进口的严格把关为例,不能简单地从情感和贸易关系角度,而要更加科学务实地去考量和选择更安全健康的进口渠道。

面对这种负面声音,我们作为行动主体,既要合理表达反对的态度,更应要积极改变自己,再将自我改善的经验和智慧与世界分享,才能赢得尊重。现在不是耽于“口水战”的时刻,积极努力克服疫情危机最重要,同时,以有理有节的策略去回应。这需要一种实践的智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