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生物食品创新联合体由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牵头。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采用东莞市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技术。
南方日报记者 龚名扬 摄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
受访者供图
近日,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在厚街镇成立,标志着东莞现已组建4个市级创新联合体。从2024年组建首个联合体开始,短短一年时间内,东莞在新能源、新一代通信、未来食品等优势和重点产业领域密集组建创新联合体,意欲何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的一番话点破玄机:“一个地区能否诞生科创型领跑企业,关键在于当地的市场化程度,靠市场来驱动创新,才能强劲有力。”
创新联合体正是适应“市场驱动为主导”的新型科创组织模式,它通过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构建龙头企业牵头、多主体协同的体系,化单打独斗为联合创新,最终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
作为大湾区“黄金内湾”的核心节点城市,东莞已成为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的典范,不仅落地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同时还拥有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主体连续多年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活用科技创新资源,使之作用于产业发展,是东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南方日报记者 唐卓 张帆
政府搭平台
企业挑大梁
创新联合体是近年来科技产业界的“热词”,它的诞生与大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直言:“无数案例表明,以往由大学、科研院所牵头实施的技术攻关模式,已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产业发展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的需要。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能够更充分地感知到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命脉所在,同时,企业也拥有更加强烈的创新诉求。”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实招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科技攻关任务,组建创新联合体便是其中的“一步好棋”。
如果说“大环境”是创新联合体诞生的直接催化剂,那么东莞的“小气候”便是促使这一机制在当地落地生根的关键因素。
东莞拥有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东莞的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为创新联合体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数据显示,东莞的消费类锂电池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300余家锂电企业构成从材料到终端的完整链条,成为储能联合体的天然试验场。此外,80%的本地化配套率降低了协同创新的交易成本,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除了产业集聚度高和企业资源丰富,东莞的研发实力也不容小觑。截至目前,东莞累计建设有24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中国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设施等“国之重器”落地,这些平台不仅为相关产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还通过人才培训、专利运营等服务强化创新黏性,形成良好的科创“小气候”。
有了“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加持,东莞科技系统活用政策、优化服务,最终让创新联合体在莞邑大地上开花结果。
东莞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创新联合体研发投入最高给予30%的配套奖励,同时,通过“拨改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轻有源”创新联合体设立有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
在税收方面,创新联合体成员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200%的政策,并对首台(套)装备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当政府的制度创新、企业的市场嗅觉、科研机构的“最强大脑”同频共振,东莞的产业升级之路将成为中国制造向全球创新链攀升的生动注脚。
变低质竞争
为高效合作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将技术创新视为“独门绝技”,追求率先突破瓶颈,赢得市场。然而,突破瓶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些关键卡点技术是行业共性问题,特别是牵涉底层复杂技术的攻关,依靠单兵突进难以实现。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荣告诉记者:“东莞是全球模具制造重镇,占全国产值约20%,但目前存在模具企业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迭代缓慢的问题。”
创新联合体,即是在关键技术卡点上举全行业之力,变低质竞争为高效合作。
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跟随,“单兵作战”变“联合攻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链主”企业与龙头企业集聚行业资源,熟悉市场动态,了解技术需求,由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强大联合效应。
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由巨冈精工、中泰工业等模具龙头企业牵头,未来生物食品创新联合体由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徐福记品牌)牵头;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牵头单位均为各自行业的龙头,创新联合体从成立之初便“兵强马壮”。
联合高端院校科技力量,企业高校由“组合”变“化合”,创新联合体的成员不止企业,还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过去,企业与高校是独立的组织模块,彼此接触但不相容,带来的成果往往是滞后且表层的。创新联合体重在调动企业和高校的“化学反应”,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作为导向,推动高校学科的融合与拓展,实现产学研真正联动。
作为东莞首个创新联合体,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引入了电子科技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发挥电子科大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学和能源方面的学科平台优势,将学科力量化为产业资源。
引入第三方机构充当“黏合剂”,保障创新联合体长效运转。技术创新最终都要服务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联合攻关”最终要解答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中小企业资源资金有限,如何在合作中获得话语权?联合是否会带来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如何保障各方利益?只有引力大于推力,才能实现创新联合体的长效运转。
在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中,电子科技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同时作为第三方机构充当创新黏合剂,负责集成、运营零散的创新成果,中小企业不必担心技术旁落。此外,创新联合体通过协议形式,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政策,确保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攻关,中下游企业配套跟随设备更新和细节管理,高校院所提供科技支持,第三方机构充当“黏合剂”。创新联合体的引力来源于有序的分工,“联合攻关”节省了各级企业的成本,同时促进了行业的共同进步,推动产业与科技的互促双强。
推动关键产业链
“补链”“强链”
目前,东莞已推动组建新型储能、轻有源、未来生物食品、工业母机与模具4个创新联合体的平台化建设。为什么是这些领域?因为创新联合体瞄准的是东莞优势重点产业。制造业强不强,关键看产业链、供应链稳不稳,以联合创新解决链条难点、卡点,实现“补链”“强链”。
以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为例,当前,新型储能产业正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新赛道。数据统计,东莞以锂电产业链为主营的企业有300多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有1500多家。
在消费类锂电池产业领域,东莞处于全国前列的位置,并且具有全球影响力。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牵头的新能源集团是全球五大锂离子电池供应商之一,聚合物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旗下的东莞新能源和东莞新能德是两家全球顶尖的消费锂电池龙头企业。其中,东莞新能源作为苹果长期供应商,其东莞生产基地是iPhone、iPad等产品锂电池的核心来源,新能德为华为多款旗舰手机提供电池模组。
可以说,东莞新型储能产业链的实力关系到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体验提升,影响着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分布格局,也深刻影响着东莞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争先进位。
从储能系统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由电池原材料与配件等构成,中游主要由电芯、电池模组、储能变流器等环节组成,下游主要为系统集成,整个产业链中,电芯等环节技术含量高,链条难点密集。
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瞄准的正是小动力储能领域的市场需求,上下游企业联动从全生产链条出发,围绕电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电压体系、电子及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攻坚,再通过在成果端实现利益共享,完成抱团发展。
2024年以来,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已超过5000万元,申请专利12件,开发样品3套,其高能量密度电芯及封装Pack的研发成果已成功应用在国内主要手机生产厂商的最新款旗舰三折叠手机。
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同样聚焦新能源产业链,由巨冈精工、中泰工业等企业牵头投入1.3亿元开展首期产业创新项目实施,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核心功能部件及装备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热压成型模具及真空压铸模具制造过程对大型一体化、高精密及高效加工需求,重点开展镗床、龙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等典型工业母机装备研制,预计新增销售收入超20亿元,新增利润8000万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带动东莞工业母机产业快速发展。
以“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补链”“强链”,接下来,东莞还将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新增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能效的整体提升,助力东莞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读东莞市创新联合体工作
2024年
东莞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先后在新能源、新一代通信和未来食品产业领域组建了“东莞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东莞市轻有源创新联合体”和“东莞市未来生物食品创新联合体”。
今年3月,东莞市第四个创新联合体东莞市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成立。
截至2025年2月
东莞市创新联合体已投入研发经费超2.7亿元,申请专利57件。2024年,各创新联合体含各参与单位累计新增营收超85亿元。未来三年,有望在新能源、新一代通信和食品等领域实现累计近百亿元的新增销售收入。
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相关成果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6项,发布国家标准2项,开发样品4套,成功量产并推向市场产品2件,高能量密度电芯及其封装Pack已成功导入国内主要手机厂商的最新款旗舰三折叠手机。
轻有源创新联合体2024年总体实现营收93.46亿元,新增营收34.49亿元,同比增长59%;总体研发投入4.17亿元,新增研发投入1.07亿元,同比增长35%。
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将投入1.3亿元开展首期产业创新项目实施,预计新增销售收入超20亿元,新增利润8000万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
■声音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
创新联合体能
有效解决产业链
共性技术难题
在日前东莞市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成立活动现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接受南方日报记者访问。卢亚认为,创新联合体通过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推动工业母机与模具领域的技术自主化与产业升级。
卢亚表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在于“企业出题、企业主导”,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由龙头企业统筹技术攻关方向,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形成“链条式攻关”。例如,东莞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高精密模具、大型一体化压铸设备的需求,整合了巨冈精工、广东中泰等企业,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装备开发。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主导的局限性,将研发与产业化直接挂钩:企业提出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科研团队针对性攻关,成果通过联合体成员快速转化为实体装备并推广至市场。首期项目中,共计有1.3亿元投入镗床、五轴数控机床等设备的研制,预计带动新增销售收入超20亿元。
卢亚指出,联合体的技术攻关重点在于解决产业链上的“卡脖子”问题,例如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一体化压铸工艺所需的精密模具与机床设备。目前,联合体针对新能源车轻量化趋势,探索高强钢、铝合金等材料的成型技术,并通过氮气强化等工艺平衡部件刚性。
卢亚认为,创新联合体的另一价值在于打通产业链堵点,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
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依托东莞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加速技术迭代。同时,东莞市科技局与东莞市工信局协同支持,既通过科技项目资助共性技术研发,又推动创新中心建设,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力。
卢亚特别提到,当前技术成果虽聚焦新能源汽车,但其工艺具备跨领域通用的特性。例如,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精密模具等设备可延伸至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此外,联合体通过引入国际高端精密零部件企业,推动强链补链,逐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