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机器人这条路可能是消费电子巨头穿越周期的最优解
文|覃初
AI技术周期转换升级的活跃期,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仍然是目前联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最重要桥梁。全球手机产业极为成熟,市场多年呈现二八开态势,包括vivo在内的前六大手机公司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
现在,手机正在和其他新兴赛道融合汇流,它未来会是怎样的?
在vivo看来,当前的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手机行业有着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最前瞻的技术生态,多元的应用场景。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3月25日,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vivo已经成立了机器人Lab,核心任务是依托vivo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的十年深厚积累,叠加自研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我们了解到,vivo目前正在寻找具有国际顶级水准和跨学科视野,在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突出成就,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机器人首席科学家。

博鳌信号
胡柏山释放的信息里,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做机器人有取舍。vivo依托手机业务积累的AI算法(蓝心大模型)、影像空间感知技术(vivo混合现实头显技术)及用户需求洞察能力,会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其他的部分则由产业合作伙伴完成。
其二,面向消费级市场,推出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vivo通过手机生态积累的规模化数据与应用场景经验,可快速适配机器人需求。未来可能应用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
其三,希望的路径是“渐进突围、沿途下蛋”。vivo并没有对机器人产品的推出做出明确的时间说明,但是不排除会针对一些特定的用户场景推出针对性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这次,创新的战场从掌心扩展到了整个物理世界。这意味着如果把机器人作为未来的技术高地,vivo在向这一终端形态攀登的过程里,将会不断释放新技术和产品。机器人是vivo的未来,也是现在。
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一个类似的平台级机会是智能网联汽车。vivo并没有选择进入。从技术角度,vivo造车不是难事,但vivo的判断是,在彼时的市场环境下,专注于手机及其周边生态链产品更能发挥其优势,避免分散资源和精力。
vivo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vivo看一个产业或者一个新赛道,不会看是不是风口,也不会单纯的看市场规模,而是去看与vivo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vivo能不能进去给用户创造价值。
在跨界造车浪潮正盛时,vivo的打法是战略聚焦,深耕基于移动终端的具身智能,潜心端侧的AI技术研发。
选择机器人赛道,也和vivo所处的赛道特性有关。
机器人界对“智能”的探索已有半个世纪多,但直到近年AI大模型爆发,这一愿景才有了接近产业化的可能。
vivo入局的本质是将手机的积累复用到机器人领域,并利用机器人的机遇拓展自己技术的边界和上游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中国一众手机厂商中,vivo“蓝科技”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有十年深厚积累,再叠加自研的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技术复用。同时,vivo还具备足够的用户基础,全球5亿智能设备用户为机器人场景落地提供试验场。
胡柏山的判断是,手机行业是机器人最合适的入局者,因为其在硬件集成、软件生态和用户体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作为构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服务闭环的节点。机器人未来将成为智能硬件联动的入口,这也意味着机器人还可能将通过订阅服务模式创造持续收益。
在今年1月的CES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AI下一个前沿就是物理AI,蕴藏着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机会。vivo选择切入机器人赛道,既是对技术积累的战略延伸,也是对下一个十年人机交互革命的提前布局。

不仅是技术升维
简单来说,vivo的机器人策略是专注“大脑”与“眼睛”,成为赋予机器人智慧与感知的“神经中枢”。而不是做硬件生产商。
根据中国信通院调研,国内智能机器人企业大多数集中于本体制造,而此次AI浪潮下,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模块,如AI决策、空间感知等领域,目前还缺乏有竞争力的重磅玩家。
vivo入局后的核心思路可以类比为打造一个超级智能体:用AI大模型充当决策中枢,也就是大脑,利用MR技术构建环境感知也就是眼睛,至于机械臂、双足行走等“身体”部分,则交给产业链伙伴各展所长。
这种差异化的战略选择,首先是和vivo的产业共荣理念有关。从行业的角度讲,vivo之所以选择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是在做vivo擅长的事情,而将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身体交给合作伙伴做,是因为产业链里面有角色比vivo更擅长做这些。正如其手机业务也不会做屏幕等部分,而是选择整合成熟生态。
其次,这种分工背后,隐藏着vivo的技术升维逻辑。
在AI领域,vivo自研的蓝心大模型矩阵包括语言、语音、图像及多模态大模型,涵盖多种参数量级,性能在中文大模型中名列前茅。同时,vivo正将云端大模型能力向端侧转移,以提升用户体验。
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我们,手机的AI技术和机器人有不同,也可以复用的地方,两个领域可以互相促进。当前手机端AI能力受限于芯片算力,跑大参数模型如同用轻薄本玩大制作游戏,当然带不动;而机器人并不像手机那样受限于算力,相当于可配备游戏本级硬件,直接部署百亿级大模型,这种算力解放让机器人能处理更复杂决策,未来,当机器人的AI能力足够成熟,还能将精简版模型反哺手机,就像用游戏本的图形技术优化轻薄本性能。
而要让机器人真正“看懂”世界,MR技术至关重要。MR技术融合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能让虚拟元素和现实环境实时互动,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人具备空间感知的能力。所以,当有了眼睛来识别信息,大脑来处理信息,再加上身体由大脑控制,机器人就已经具备了核心。至于这个机器人是双足、四足、轮足还是履带形式,这取决于具体的用户场景。

也就是说,vivo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千篇一律的“钢铁侠”,而是通过开放“大脑”与“眼睛”的核心模块,让合作伙伴像拼乐高一样,在不同场景下组合出适配不同的机器人。vivo的入场并不是竞争,而是共建生态。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vivo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复用+场景延伸”模式在硬件、数据和场景之间搭建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循环中,硬件的不断升级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而丰富的数据又反过来推动了硬件的进一步优化和场景的持续拓展。
未来,vivo还有望在机器人-手机-MR之间也建立正循环。手机和MR技术为机器人提供技术根基,而机器人的应用又反过来促进技术精进,反哺手机和MR产品。此次vivo在博鳌论坛现场展示已经展示了投入家庭机器人后的阶段性成果——vivo混合现实头显,而在下个月即将发布的新机vivo X200 Ultra上,也会集成vivo在影像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


一家人文科技公司的使命
2021年,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提出“埋头种因,果水到渠成”,强调在商业决策中抵制短期诱惑,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原点。这个提法,和vivo的人文科技公司定位一脉相承。
vivo所追求的科技本原,始终是探寻对用户有意义的改变。坚定践行用户导向,是vivo发展的最大常识,始终把人放在首要关切位置,也是用户导向的价值旨归。
具体到新的战略选择,即便选择机器人,也有不同路径。
如果把机器人按照终端使用者的不同,可以简单分为面向企业(2B)和面向消费者(2C)两类,2B机器人的普及速度要比2C快得多,但2C市场的想象空间更大。vivo选择2C市场,和其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高度相关。
在具体思路上,vivo将机器人、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视为“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其终极目标仍是回归场景,解决用户痛点。
毕竟,家庭机器人的终极考验,不是模型参数越大越好,而是在夜里递上一杯不凉不热的温水——这种对人的理解的智能能力,才是撬动万亿级市场的真正钥匙。
把万千看似小众的需求变成现实,背后蕴含vivo朴素的价值观——vivo所追求的科技本原,始终是探寻对用户有意义的改变。或者说,今天的科技企业需要关注到更多“利润之上的追求”,被忽视在角落的人文关怀和科技之光闪耀。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