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再提“上海没有互联网”时,我们能说起谁?

当再提“上海没有互联网”时,我们能说起谁?
2019年12月18日 21:55 后海四合院

12月6日,上海媒体《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文《上海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速东部居首》,引用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说今年1-10月,互联网及相关服务收入排名靠前的五个省级单位中,上海增速(37.1%)最快,超过北京、浙江等。我在工信部官网上看到,这是一种例行统计,并找出之前的数据制了一张简单的表如下。其统计对象的口径是“持有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且达到规模以上(500万年收入)。

工信部互联网增速数据

从党媒性质看,文章传递出地方政府对互联网新经济的渴求,民间隔三差五就热议一番的“上海为什么出不了BAT”已成上海历届班子的心心念念。浦东新区给马斯克贵宾级待遇,让特斯拉拿地建厂,不难看出这种心态和决心。

上海曾是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有全国最齐全的工业门类结构。一条最近才治理好的杨树浦路(以前一直过重型卡车,路面坑坑洼洼)沿江而修,一直以“中国近代工业的源头”身份对外宣传,当年的纺织厂、电厂、水厂、造船厂、皂厂,曾诞生了很多当时中国的第一。时过境迁,如今这些厂房多已废弃,沿江被改造成漂亮的滨江绿地与博物馆。

从全国范围看,上海现在的强势门类变成了半导体、生物制药、汽车、液晶等,着力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能。以半导体为例,它属于产业链上游的某一环,上海的禀赋做这种垂直深耕的事很在行,近代中国它在某些工业垂直领域可以做得很精细,但像互联网、尤其是以平台经济、轻模式和野蛮生长为特点的消费互联网,并不在上海的禀赋中。

这有点像部分欧洲国家,比如瑞士。欧洲国家基本不存在超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瑞士更是如此,但论创新精神与成果,瑞士屡次在各种国际评比中高居榜首。这个中欧小国将他们在大山里制表的精神用在了科技创新上,在太阳能、生物医药、机电、银行业等领域非常强。

但这两年上海几个新生代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崛起,似乎打破了上海做不了超大型平台公司的怪圈。其中营收增速很快的有拼多多、哔哩哔哩等,这两家都可以算平台型公司。最新的3Q19财报中,拼多多收入75.1亿元,哔哩哔哩收入18.6亿元。这里各自选取连续4个季度的同比增速,来计算季度平均增速,拼多多季均增速224.8%,哔哩哔哩是59.8%,高于各自所在行业大盘的平均增速。此外,非财务公开公司里还有音频领域的喜马拉雅等。

需要说明一点,这里并没有统计to B企业端服务的新兴科技公司,像云计算领域的Ucloud、驻云,人工智能领域的依图科技、氪信科技等。这些公司不算典型的平台型,而是深耕产业链某一环,上海在科技类to B服务市场是有比较深厚土壤的,只是它天然没有消费互联网那么热闹,远离C端市场。

我们再看硅谷。人们喜欢返回头去追根溯源,是哪些因素孕育了硅谷的科技巨头们?比如崇尚自由的大环境,职场等级秩序不像美国东部那样严谨,社会阶层固化程度低,有仙童、英特尔等半导体芯片公司铺路,有几所美国顶尖的理工科大学,有发达的私募与风投体系等。这些都对,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偶然性因素,比如加州阳光和煦的地中海气候吸引了很多创业者定居,在气候方面它比美东城市波士顿更有优势,毕竟人才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再比如与互联网精神很契合的嬉皮士文化就诞生在加州。

上海没有硅谷的这些禀赋,整体相对保守、规则。像上海公司拼多多、哔哩哔哩等能在短时间内衍生出平台型经济的雏形,在我看来是有一定偶然因素的,但也离不开它们所在城市的根基,以及把握新机会的能力。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上海为什么有这么多便利店,号称“零售之都”,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最先在这里落地?都仰仗上海的消费市场。这里消费层次明显,且层级跨度之大在全国难找。当普通退休工人和投行圈精英里都有人通过拼多多购买iPhone或农产品时,低价与好奇心击穿了人性中的共同点,市场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多元化。当一群深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的年轻上海COSER(Cosplay)、宅男通通过网络向外渗透亚文化影响力、并让弹幕席卷年轻人的屏幕时,市场容纳了精神消费的多元化、小众化。这都与上海的兼容并包特质有关。

上海多元化的物质精神消费

可以说,拼多多的内核是对这种多元化诉求背后的人性的挖掘与满足,是以人为先、个性化匹配的策略。所以当这套策略向全国市场铺开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下沉市场的滚雪球效应,让平台用户进一步多元化。三季报显示,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数量达到5.36亿,同比增速39%;其连续12个月GMV以百分百以上的增速看,有望在四季度末接近万亿规模。

身边有做代运营的朋友跟我描述过某品类在拼多多上活动的情景,价格是商家筛选的重要标准之一,活动一上线,前端通过拼购会短时间内生成大量订单,商家连夜通知工厂,集中手上的全部资源24小时连轴生产,并赶在平台约定时间内货发全国。由于没有积压库存,且能按需定产,价格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属于集中化的薄利多销。

拼多多后来将这套C2M(消费者到工厂)玩法用在了“新品牌计划”和“多多农园”上,是看到了各区域过剩产能与C端海量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欲打掉中间商溢价。所以像水果、农产品、家纺等非标准化商品能通过这套模式迅速出挑,形成品牌效应,并在人群中口碑传播。而对于标品大牌,拼多多自今年6月推出的百亿补贴有很大可能会继续补下去,特别是在聚划算也新近上线百亿补贴后。

拼多多的云南扶贫计划

今年双十一,拼多多在云南某贫困县启动了科技扶贫项目,来自当地20个村、年龄在20-50岁的农民将在6个月里集中学习电商技巧,随后将在平台上做农产品上行。可见,拼多多这套模式一边完成了需求端首次通过手机网购的那批用户的教育,一边渗透到供给端那些之前从未在网上开店卖货的个体。瞄准产业带产能资源的“新品牌计划”也是这种双端效应,只不过这个计划目前规模在拼多多GMV与商家的总盘子里还很小。与单纯补贴相比,供给侧创新的策略更有可能建立行业壁垒,但是场持久战。

我还是认为,拼多多、哔哩哔哩能在上海做大,有偶然也有必然。物质与精神消费的需求不断在迭代,这在消费之都上海体现得更早、更充分,它们只是在这波新的消费潮流下抓住了一些趋势性的东西,并吸引了年轻人才的流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