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描述微信十年:简单与连接 视频号不是只有网红表演

张小龙描述微信十年:简单与连接 视频号不是只有网红表演
2021年01月20日 09:53 雷建平sky

雷帝网 乐天 1月20日报道

微信十年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昨日出席2021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回顾了当初做微信的初心——“出发点很简单,想做一款产品给自己用。”

"但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对此,我自己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一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因为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的核心内容:

张小龙分享了微信的一组数据:

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

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张小龙说,微信支付,就像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常用品。而微信,也真的成为了“一个生活方式”。

视频号的起源

张小龙说,可能在2017年,就跟公众号的团队说,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少数人写长文章,但是大部分人写不了文章,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加一个“非朋友圈”,只能发短文或者照片视频。

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确实是很大的工程。因为帐号体系可能都完全不同了,就完全是个新的比公众号还复杂的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

张小龙称,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这时候,在思考短内容的时候,就会想,不应该基于短文字来做,而是应该基于视频化内容来做了。

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

于是在2019年,微信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的小团队,开始了视频号的开发,开始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专门去做,甚至没有在公司开会立项,就自己悄悄做了。

“我觉得这很微信风格啊,基本上微信做东西,都是成立小团队开始做起,而不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并且我说,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大。”

张小龙说:“这并不是公司给的任务,因为完成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并且会因此动作变形。应该说是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挑战性的目标,不然工作会显得很无聊。”

视频号是什么?

张小龙说,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所以它是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就不能基于微信号来创作了。因此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有一种新的ID(身份)。

长期以来,微信的最大价值是每个人的微信ID。比如微信支付能很顺畅,因为钱包跟着个人ID走,这是非常自然的。就像现在只拿身份证也能取钱一样。但这个ID是通讯和社交领域的,因此私密。

因此,微信的用户并不能公开对非好友说话。即便评论,别人也无法联系你。这对于社交领域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于公开领域,需要新的身份。而在一个产品里,承担两个身份,是很有挑战的。

而这个新的ID,还必须特别方便,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到身份的冲突。所以处理得不好,双ID会让系统变得非常复杂。比如你评论,就需要选择用哪个ID来评论。但是这个ID的意义又特别大,一旦走出这一步,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

因此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因为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

张小龙说,希望视频号是每个机构的官网。官网需要进化。所以未来视频号会承接一个机构的很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比如一个企业的服务,可通过小程序的方式,展示在视频号下面。

“所以我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能看到广告主的视频号的二维码,那就说明视频号做成了想要的官网了。”

张小龙指出,视频号第一个版本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ID体系。和公众号的很类似,但是比公众号的门槛低很多,普通微信用户可以立即开通它。内容表现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在里面。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大量的创作者来贡献内容,因此推荐的内容也一般般。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推荐的质量能够好起来。我们组建了三个做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希望各自用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解。”

据张小龙介绍,微信在算法领域沉淀还是很深的,搜一搜背后是个几百工程师的搜索技术团队,同时微信自己研发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都是国内的一流水准。

“虽然搜索团队有很强的算法技术人员,但是,我还是把他们从搜索团队抽调出来进入到视频号团队来工作。因为闭环的小团队才能迅速迭代。”

张小龙认为,推荐团队很努力,但头几个月的滚动特别困难,似乎陷入了死结,就是内容不好看就没有浏览量,就导致没有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有好的内容看。

2020年5月份的时候,微信做了视频号最重大的一个改变。

因为经过几个月的灰度,表明在现有的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对比朋友点赞的内容,虽然当时朋友点赞还是匿名的,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来对比,张小龙发现,机器推荐的远不如人工(或者说朋友)推荐的精彩。既然这样,就应该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当时张小龙给的理由是,我们所看的书,大部分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而去看,而不是网上书店推荐的书。你少看几个机器推荐的内容不会觉得可惜,但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觉得可惜。这是视频号能借助社交推荐起来的理由。于是五月份开始了变更最频繁的两周,几乎每两天就要更新一个版本。然后发布了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用户的留存非常高。

“所以6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数字其实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来说,一定量级的用户意味着解决了生死问题,即流量循环起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微信style的产品方法,即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张小龙认为,有这个用户基数说明生存下来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完善了,比如直播能力等。没有过生死线的话,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搭。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发挥了作用,当时机器推荐的占比非常小,留存也非常低,微信也差点就放弃了机器推荐。但是,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用,而是要在内容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张小龙还说,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微信的目标。当用户想要看内容的时候,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如果他花了很多时间看,只能说明微信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内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长视频和短视频

微信也遇到了超过一分钟视频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大家会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是两种东西,因此应该设计成两种不同的内容对象。中间有个版本确实是视频号有专门的长视频这一栏的,甚至长视频和短视频的评论点赞还是分开的。

张小龙说,但如果仔细思考,在微信号体系里,是不应该做这种区分的。长短视频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说,简化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把一分钟以内的视频视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把它称为封面。

这样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短视频的体验。关于长视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

将来有一天,也许微信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视频号和个人的关系

张小龙认为,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但做产品的人都知道,让用户去发表内容去表达是最困难的。现阶段微信也并没有做到让很多人在视频号去发表自己的日常。但微信有个举措,让我们能看到希望。

“我们上线了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到自己的微信名片功能。我们发现结果比预料的要好很多,到现在已有非常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张小龙还说,毕竟,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

信息展现的方式

信息展现形式一直是互联网产品里的最基础部分,也是争议最大的。这里说的是指对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常见的有瀑布流,通俗称呼的信息流,以及全屏。

他们的区别是一屏里放多少条内容合适。全屏就是一屏只放一条内容。

张小龙说,以自己的经验来说,把这些式样的选择总结为一个粗略的规律,就是——

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命中率是指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例。比如10个邮件,只有一个是我想要看的,命中率是10%。以朋友圈举例,因为你并不是要看每一个朋友发的内容的,所以命中率并不高,如果改为全屏,就是灾难。同时,如果你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命中率还会降低,因此就更不能增加每条内容的显示面积。

如果要增大显示面积,就必须提高命中率。但朋友圈的命中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朋友圈的命中率取决于朋友跟你的关系,而非他发的内容,而我们很难知道你对哪个朋友更感兴趣。而往往关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

所以公众号改版的时候,其实是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变少了,虽然带来了点击次数的减少,但关注多的人还是会抱怨,因为选择的难度增大了。但对于关注少的人,阅读量是上升了,因为只关注了几个号的话,命中率本来就高。后来在订阅号的顶部增加了常读号的展示,其实是提升了命中率。

视频号的上半年,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命中率是很低的。所以当时半屏式的信息流是合适的,一屏显示超过一项内容,用户有选择的余地。那时候如果直接上全屏,可能死得很快。

张小龙说,到下半年,内容开始丰富了,命中率开始提高了。并且全屏对于单个视频的展现效果当然也会比半屏要好,微信开始灰度地切换到全屏模式。

直播

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HTML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这样的短文字。现在是图片和短视频。

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

张小龙说,所以在想,还有什么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更能被更多人接受的。直播有这个机会。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是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

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别,直接降低了直播的门槛。这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大家对直播的认知还是带货的领域,这是作为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就是个人表达的形态方面来思考的。

所以,直播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做一个未来的设想,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如果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正在直播,那我就能直接看到你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张小龙说,“当直播多了以后,除了你的朋友,我们也希望系统能告诉你哪个直播值得你看一下,这是我们的机器推荐有更大的考验。但社交推荐,仍然会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

“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现在有一个附近直播和人,把它调一下,可能叫直播和附近。我们也在丰富直播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小程序。”

输入法

张小龙透露,可以提一下的新的研发中的产品,是团队正在研发的输入法。

张小龙称,微信会经常收到投诉,说刚刚在微信里聊到什么,就在其他app里看到这个东西的广告,是不是微信在出卖我的聊天记录给广告主。其实并不会。

“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便因此损失了很多广告收入。所以当我们的技术团队,就是机器语义理解的团队,说我们自己做输入法可能会做的更好的时候,我当然很赞成。”

张小龙指出,至少在安全性方面,微信可以做的足够好。微信的目标不是一下子获取多少用户。

因为输入法是文字表达的入口,并且输入法必然越来越智能,可能出现新的输入形态,所以还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关于产品

张小龙说,微信十年,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连接是很美的。

因为世界的运行就是靠万事万物的连接而进行的。对产品来说,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因为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很多的社交产品可能也做连接,但它止步于人,微信的连接范畴更大,公众号、小程序目标都是连接,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包括微信支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的连接,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

重心不是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这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提“去中心化“,因为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

再说简单。张小龙用简单来作为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简单是很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

张小龙说,以前在饭否,看到很多产品越做越复杂,就吐槽说,“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不是说加功能会让产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对。

十年来,微信加了很多功能。

张小龙指出,很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

简单才会好用。特别是一个产品有十亿人在用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想,很多用户其实并不一定很在意产品是否简单。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可能会有很多人用的。但是我们还是会追求简单,因为总有部分人,会认同这种简单背后的美感。

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并经历了10年之久,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

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这样的话,我和团队,才会为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并且觉得有意义,这是我对微信十年在今天的最后一个总结。

———————————————

雷帝触网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