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虚拟”渐成一种习惯,赛博空间是否已经照进了现实?

当“虚拟”渐成一种习惯,赛博空间是否已经照进了现实?
2021年10月12日 21:58 清博智能

你是否还醉迷于《银翼杀手》中的阴雨天、摩天楼、霓虹灯;震撼于《黑客帝国》标志性的“子弹时间”模拟变速;惊叹于《阿丽塔:战斗天使》3万台电脑4.32亿小时人物后期制作?颓废的美感,伤感忧郁的情绪,迷幻的音乐,反乌托邦精神,加上科技感十足的配件、几何渐变元素和故障设计,五彩的视觉冲击使你即使不明白其中的内涵,依旧可以被其明亮的霓虹灯色所吸引。

各种元素的不断融合,最后发展成捕捉住了当代技术与文化的急剧变化的卓异类型,成为我们所熟知的赛博朋克,它不仅仅是一种风格,一种精神诉求,更演变为一种热度的标签。

图源小红书

一周之内,赛博朋克相关的话题信息累计总量达到35136条,以赞扬情绪为主,热门主题词为游戏、世界、微博、体验等。

数据来源:清博舆情

数据采集时间:2021-10-4~2021-10-11

“赛博”音译自Cyber,是Cybernetics一词的简略,意为“控制论”。赛博朋克是“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朋克”(Punk)结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科幻领域的一个全新分支,而赛博空间的概念也来自于这一科幻流派。

什么是赛博空间?

所谓赛博空间,即Cyberspace,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网络空间”。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于1984年在其小说《神经漫游者》中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由计算机数字化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等所创造的与真实现实空间不同的网络空间或虚拟空间。

图源网络

这个空间由各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符号、网络和关系组成,相对于现实的三位空间来说是非现实的,但是从人的感官上来说,又是真实的。人们可以进入这个空间,相互之间发生互动关系,建立虚拟纽带,并可能影响到三维空间中的社会互动。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类生产方式不断革新,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新技术成为不再新鲜的话题,虚拟逸然成为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当“虚拟”渐成一种习惯,赛博空间是否已经照进了现实?

赛博格化的“后人类”——电子人

技术从“外接”转向“内置”,从物质走向肉身

幻想一下,当你身体植入科技器官,拥有路飞的橡胶手,或是金刚狼的刚爪,会不会觉得很不可思议?或许这并不是幻想,而是有变为现实的可能。

赛博格(Cyborg)(“义体人类”、“机械化有机体”、“生化电子人”)这个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航天医学空军学校两位学者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在《赛博与空间》一文中提出。出发点是技术对人的增强,人的身体与机器的混合技术,后来被定义为人的身体性能经由机器拓展进而超越人体的限制的新身体,也有人将其简称为“电子人”。

其实早在2004年,世界首个合法电子人—西班牙艺术家尼尔·哈比森(Neil Harbisson)已在体内植入科技产品。为改变出生时就不具有看到颜色的能力,他在颅骨的后下方安装了一种电子天线,这种天线将光的频率转化为他的大脑可以理解为声音的振动,这就允许他能够“听到颜色”。

图源网络

2018年5月MIT的Hugh Herr教授在TED演讲中展示了其团队研究的可感仿生腿,拥有24个传感器+6个微处理器和肌肉腱状执行器。人试图走、跑、跳的信号从神经传到微处理器,从而控制肢体;同时肢体上的传感器反向传递到人的神经系统,人能完全感知仿生腿:空间位置、行动速度、地面压力和温度,从而将外生腿真正感知为身体的一部分。

图源网络

在人的实体被不断数字化的同时,基于实体的某些“元件”进行数字化伪造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人的某些个人特质可能被转移、结合到其他的实体中,由此带来了难以识别的深度伪造。如火爆的VR换脸技术,初期发布时出现了一些滥用案例,包括合成恶意影像、伪造虚假录像等。

虚拟狂欢的“赛博社交”­——孤独经济

虚拟的集体陪伴,打破社交共时共地;技术化快捷社交,赛博角落中寻爱

每日灵魂疑问——你社恐吗?

图源网络

随着当下互联网科技日益发达,沟通必备可少,但人人都自称为 “社恐”青年,沟通越加便利相反触发了一连串“疲于应对”。近三天,全网对于“社恐”热词讨论累计总量达68734,其中中性信息占最多,并且大部分集中在微博社交平台中。

数据来源:清博舆情

数据采集时间:2021-10-9~2021-10-11

年轻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独处相比群聚,更能带来简单直白的快乐,但同时又渴望亲密关系的联系,因此以赛博社交为基础的孤独经济就应运而生。

赛博社交提供虚拟的集体陪伴,无需共时共地。

互联网上典型的弱社交——“弹幕社交”、 网易云音乐 “一起听”功能为其代表案例,—边刷视频听歌,一边社交,可以快速加入也可即时退出,与熟人社交所带来的强社交相比,它远离真实社会关系,没有苛刻的社交法则,更加轻松自在,这种“无压力社交”逐渐成为部分当代青年的首选。

图源网络

技术化快捷社交,赛博角落中寻爱。当代年轻人反叛传统的父母式恋爱,更加渴望通过独具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寻找亲密关系,抖音、快手红娘相亲直播间、AirDrop共享照片、soul社交软件强烈的二次元风格与兴趣图谱的推荐体验等等,通过跨越距离空间,在赛博社交中找到共同的频率与认同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赛博乐园—元宇宙“沉浸式游戏”

可创造性的无穷想象,虚拟与现实的梦幻联动。

当代年轻人到底有多爱沉浸式?沉浸式护肤、沉浸式化妆、沉浸式吃饭等等层出不穷。仅今天0点截止到15:00全网信息总量达273857,根据清博舆论情绪分布饼图显示,赞扬情绪达信息总量的87.67%

数据来源:清博舆情

数据采集时间:2021-10-11~2021-10-11

“沉浸式xx”其实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称为ASMR,中文意译过来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最早用于医学领域,为一种精神疗法。而今信息饱和的时代,利用沉浸式体验进行创作有时候会更加能触动人的“五感”,更加抓住人心,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说到赛博沉浸式,当然还少不了元宇宙“沉浸式游戏”。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的著作《雪崩》(Snow Crash)。Meta意为“元”、“超越”,verse则指宇宙,合起来的元宇宙则指一个通过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等技术支持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

Roblox游戏平台提出了通向“元宇宙”的八个关键特征,即Identity (身份)、Friends(朋友)、Immersive(沉浸感)、Low Friction(低延迟)、Variety(多样性)、Anywhere(随地)、Economy(经济)、Civility(文明)。

图源网络

正是其可创造的“世界”属性赋予了元宇宙类游戏无穷的想象力,打造如同《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电影中所呈现的沉浸式游戏体验。同时虚拟与现实的梦幻联动也给元宇宙类游戏带来了很多可能性。疫情期间《我的世界》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典礼、《堡垒之夜》(Fortnite)与美国饶舌歌手Travis Scott 展开跨界合作,在游戏中举办“ASTRONOMICAL”虚拟演唱会、《摩尔庄园》联合草莓音乐节开展音乐节活动等等你以为的不可能都在一步步的实现。

图源网络

元宇宙风口逐渐显露,除了今年大火的Roblox外,Facebook、腾讯、华为、米哈游、莉莉丝等企业都开始布局元宇宙领域。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