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新赛道” 锻造“生力军”——天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制胜“新赛道” 锻造“生力军”——天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06月17日 08:30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6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制胜“新赛道” 锻造“生力军”——天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报道。

  走进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指挥大厅,隔着玻璃向外望去,轻量化全自动机场“宝莲灯”格外引人注目。操作人员在电脑上下达飞行指令后,“宝莲灯”缓缓开启,一架无人机从展开的“花瓣”中起飞,自主完成智能巡检。

  作为一家以无人机为核心载体,将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云圣智能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企业主营产品收入上亿元,连续四年位居无人机智慧巡检业务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榜首。

  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传统产业走好“转型路”,新兴产业制胜“新赛道”……在津沽大地上,一批以云圣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如今,天津正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布局未来,从“飞天翔地”到“探秘长空”

  不久前,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将5颗卫星发射升空。看到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李峰辉在现场心潮澎湃。

  出生于1988年的李峰辉是此次任务搭载发射的河北临西一号卫星、张江高科号卫星和云遥一号26星核心载荷的研制者之一,也是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2019年,还在天津大学读博士的他就开始着手创业,希望通过低轨卫星组网方式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空间气象数据,打破我国在气象数据领域受制于人的处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团队已发射19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和2颗载荷搭载卫星,每天可生产数万条大气廓线数据。“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需要脚踏实地。”李峰辉说,今年全年,企业预计能够完成41颗卫星的发射工作,未来还将在天津建立气象中心和卫星标准化生产基地。“用中国人自己的卫星数据,为更多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科教势能是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动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天津充分调动三地创新力量,加快扶持重点新兴产业链从“共建”到“共生”,从“落图”到“落地”。

  伴随三地的科创“协奏曲”,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在渤海之滨“越飞越高”。

  为了使工业无人机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更好结合、辅助专业人员工作,2017年,来自北京大学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在北京中关村建立起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年后,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团队将工业设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全球营销中心等核心部门落户在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是我们的福地,良好的科创环境让企业‘如虎添翼’。”公司联合创始人朱胜利笑道,“虎穴”固定式全自动机场、“虎鲸”工业级无人机等“虎系”产品全部诞生于此。来到天津后,无人机应用场景也得以进一步拓展。如今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企业打造的工业无人机已投入到景点流量跟踪、交通堵点监测、应急安防巡检等任务中。

  创新成果不断落地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努力和保障。近期,《天津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正式出台,以“优势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从技术驱动和应用牵引双向发力,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新生态。

  “预计到2027年,天津未来产业布局态势将基本形成,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不断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支撑引领效能。”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良文说。

以“智”赋“质”,从传统赛道到“转型新生”

  忙碌的生产线上,机械臂对货物进行自动存取,5G通信“急救车”忙前忙后;整个车间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车间灯光甚至可以全部关闭……在天津联想创新产业园的“黑灯工厂”,每9秒一台笔记本电脑便可在黑暗中下线。

  2023年11月全面落成的这一产业园是联想集团功能最齐全、智能制造程度最高的“灯塔工厂”。今年一季度,工厂新增产值达到16亿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等于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天津,通过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注入和原有生产要素的创新改造,一批传统企业也快速转型,迎来新机遇。

  制定出台《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设立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达到203家……作为北方工业重镇,天津把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作为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重要路径。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天津的关键战略机遇。不少企业走上“绿色路”、突破“舒适区”,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天津江天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天数据”)的前身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营企业——天津市天重江天重工有限公司,曾开创性地建立冶金和重机两个行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天津提出破解“钢铁围城”的任务目标后,企业主动响应,结合自建的变电站和较强的电路扩容能力,用数年的时间整体退出深耕数十年的领域,彻底转型为一家数字企业。

  通过智能化设计以及预制工厂结构,将厂房建设周期缩短50天;全栋楼宇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每年可节电5500万度、节水30万吨……如今,江天数据更注重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钢厂;而如今,这里已变成绿色低碳的‘智慧中枢’。”江天数据总经理张健说。

  “绿色化升级”也让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天津市环宇橡塑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企业产能不断提升,但能耗却比同期下降了约10%。”天津市环宇橡塑股份有限公司动力设备科科长卞勃感慨,这都要归功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给生产线带来的改变。

  该公司副总经理郑尚华说,企业成立了“碳减排工作小组”,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通过工艺升级、创新管理、资源综合利用,让新质生产力为企业增添“含绿量”、带来新动能。得益于生产线的绿色升级与产能提升,今年上半年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了50%左右,一季度销售额达到8100万元。

  充分发挥算力优势,“天河天元”“海河谛听”等大模型产品加快落地应用;试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10个以上5G全连接工厂典型标杆;通过“1+N”模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说,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天津正加快构建“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产业支撑。

立足新兴,从“集智串链”到“创新为先”

  从前,很多汽车质检场景主要靠“人工目检”,效率低、成本高;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智能汽车检测系统已能实现100%AI在线检测、质量数据实时分析与优化等多种功能,成为质检员的“最佳助手”。

  凭借在汽车质量检测、工艺数字化分析等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成立十余年的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已是天津汽车产业链上知名的“诊断师”。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算力支撑下,企业自主研发检测算法、开展模型训练,使客户能够在通过工业质检设备拍摄整车图像后,依托模型更精准、快捷地找出车辆的缺陷、原因与具体位置。

  “在智能质检算法的不断优化与实时监控下,现在车辆已能实现‘在线随检’,只需在检测流水线上停留不到1秒,系统即可反馈质检结果。”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彬介绍,这不仅能帮助客户提升产品的一次下线合格率,也避免了质检人员因疲劳或误判而导致的疏漏。

  不同于通用大语言模型,研发工业领域垂类大模型需要大量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核心数据。曹彬说,依托数据优势与核心算法平台,企业研发的工业垂类大模型就像生产线上的专家“智囊团”与实时“诊疗师”,针对生产瓶颈与设备故障迅速“对症下药”、答疑解难,并提出优化生产调度和调整工艺参数的建议,推动产品提质升级、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集成电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石化等12条重点产业链是天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如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与优势新兴产业紧密融合,打造智慧创新的“亮眼名片”。

  借助天津丰沛的科研力量及完整的产业体系,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也驶上了发展“快车道”。走进企业商业化生产基地,生产部门负责人彭育忠珍重地捧出了一只精巧的特制不锈钢盒。盒内放置着的白血病治疗领域CAR-T药物样剂虽小,却是企业创新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里程碑”。

  成立于2018年的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免疫细胞治疗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科技型企业。一直以来,国内CAR-T药物数量稀少,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国外产品价格又居高不下,令不少患者难以负担。因此,团队决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出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国产药品。

  落户天津后,企业研发生产不断提速。彭育忠说,合源生物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等国家一流院所深度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协同创新和临床转化工作。去年,团队研发的CAR-T药物产品终于正式获批上市。

  对于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初创企业而言,前期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是一项普遍难题,但天津的全方位支持使企业备受鼓舞。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活动,还结合天津市重点产业链特色及企业集中融资需求,挖掘与产业适配的融资产品与融资服务,畅通政银企沟通对接桥梁。

  不仅如此,天津科创高地天开园新增注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1700余家,园区拥有各类基金规模达到63亿元,多个企业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

  “为抢抓前沿技术密集突破的战略机遇,我们实施创新引领、强基助推、产业集聚、场景驱动、金融赋能、人才支撑等系列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天津路径’。”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杨冬梅说,相关部门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支持、优化科技计划体系,不断推动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

  今年以来,天津围绕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潜力股”成长为“龙头股”,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截至目前,天津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1万家;今年一季度,天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8.8%。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协助拓展市场空间、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津聚集发展,加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尹继辉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