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期待一次集中、系统的治理,让一些平台操作更规范、算法推荐更合理,带给人们一个净化清朗的网络空间
喜欢看短剧就不停给你推短剧,喜欢玩卡牌就天天让你刷卡牌……前段时间,卡牌成了中小学生的“社交工具”,有未成年人就在网络平台直播间花费近万元买卡、拆卡。这背后,有平台算法的影子,也揭开了“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不可忽视的网络问题。
近日,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
这场行动犹如一场及时雨,浇中了一些人心中的愁。毕竟,有人正为父母沉迷霸总短剧而担忧,有人在为孩子沉迷“二次元”而焦虑,还有人因为自己沉迷“小游戏”而痛苦……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算法的“猎物”,总有一款“沉迷”等着你。
为何会沉迷?有人以自制力太差来作答,有人以诱惑力太强来回应,这其实都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平台利用人性的弱点、借助算法的规则,让人们轻易成为“囊中之物”。
人机对抗中,无形的算法发挥着无穷的力量,让人难以招架。它就像一个勤劳的“隐形管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产品背后,通过搜集个人的浏览记录、点击喜好,为人们量身定制一个信息流,在助人高效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让人进入了“信息舒适区”,最终封闭在一个个“茧”里。
这就是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信息茧房”,意指个体如果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同时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时间一长,就会像蚕一样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人本应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却因信息茧房形成了“孤岛效应”,不仅在单一视角中变得狭隘,甚至在单一维度中沉迷,最终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由上可见,信息茧房已经由一个学术概念,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性、工作习惯,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等。
针对算法带来的负面影响,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就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这一次,四部门联合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期待一次集中、系统的治理,让一些平台操作更规范、算法推荐更合理,带给人们一个净化清朗的网络空间。
比如,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既细化到兴趣标签,也规范到推送内容,还考虑到设置功能,足见相关部门对平台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且提出了强有力的整治手段。
比如,专项行动要求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这正是破解互联网沉迷的良方。而算法导向正确、算法公平公正、算法公开透明、算法自主可控、算法责任落实等工作目标,抓好组织落实、依法依规处置、压实平台责任、推动长效治理的工作要求,也处理好了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为专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期待这次剑指算法的专项行动,如一股强风,吹散“信息茧房”等阴云,还网友一片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