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开新局丨现代服务业开启进阶发展新篇章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丨现代服务业开启进阶发展新篇章
2022年10月20日 16:49 经济杂志

卞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部门委托的课题30余项,曾获得部委级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市场主体数量和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未来,服务业将进一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开放,积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升。2012年—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9万亿元增加到60.97万亿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达10.7%,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也高于第二产业平均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45.5%,到2015年首次突破50%,再到2021年的53.3%,擎起经济半壁江山。特别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影响,服务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1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比第二产业高出16.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有力保障。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基石。在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1.03亿户个体工商户中,约有90%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各类服务业中,成为吸纳就业的关键。2012年—2021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从27493万人增长至35868万人,累计增加8375万人,而同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减少8463万人和1514万人。202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48.0%,较2012年增长11.9个百分点,稳就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有效激发。2012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绝对规模虽在增长,但占比不断下降,2021年三大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之和为28.8%,较2012年下降5.8个百分点。同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两大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之和为13.0%,比2012年上升3.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场景加速融合,传统服务业也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改造升级。近年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结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电商直播、网约出行、外卖订餐等新业态,实现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过8亿人。2021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2021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超过1000亿件,达到1083亿件,是2012年的近20倍,业务量位居世界第一。

服务贸易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

服务贸易具有轻资产、软要素等特点,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开展对外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增长点。2012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1%,比同期全球增速高3.1个百分点,2014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特别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发展。2012年—2021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9.3%,高于同期服务贸易整体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分别增长5.8倍、3.2倍和2.1倍。2022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服务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1.6%,其中服务出口增长24.6%,“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农业和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在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的产物,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度高、产业融合度深、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从相关国际经验看,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分工,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工业内部及产业间的细化分工愈发明显。信息收集处理、研发设计、产品试制、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对于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行业或部门难以完全高效地完成所有环节,从而对于高度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断提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地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由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向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打造、配套服务等高利润环节攀升,有利于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的组合效应,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

从企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近年来,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纯粹的制造环节占比呈下降趋势,而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知识产权管理、产品维护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来源已不仅限于制造环节。随着全球化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技术、人才、市场、品牌等,可以将非核心业务向专业化程度更高、费用相对更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分离和外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集中精力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企业竞争新优势。

生活性服务业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和保障改善民生。

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产品和服务。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服务不同,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为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而开展的服务活动。生活性服务业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对于激发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提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从市场需求层面看,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方式呈现出从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向发展型、服务型消费转变的趋势,升级态势日益显著,生活性服务业也越来越成为承载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引导企业以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更加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服务,并通过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带动引领新消费需求,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从民生保障层面看,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性服务业既包括完全由市场供给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也涵盖了医疗、养老、教育等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承担的公共服务。随着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无论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还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均可为居民提供成本更低、服务更好、便利性更强的公共服务,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加快推动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一是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检验检测认证等附加值较高的相关服务,鼓励企业将提升售后服务质量作为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找准生产服务嵌入点,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的精准性、高效性,紧跟全球产业发展大势和变革方向,创新服务模式,创建知名品牌,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延伸。三是提升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开发培训,推行终身教育,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一是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在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等领域应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满足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环境舒适、辐射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消费集聚区。二是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性规范性服务供给,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阶梯式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服务标准和品牌质量建设。全面梳理和修订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快完善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以产品、企业、区域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加强质量监测评价和通报,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在全国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二是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三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实施重点领域监管清单,明确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卞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