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银行与核心企业打造数字平台,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

领先银行与核心企业打造数字平台,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
2021年09月27日 17:50 财资一家

供应链金融由来已久,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在不断演进和迭代中,供应链金融已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体系,但从未停止在产品和业态的持续创新。时至今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各类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产业互联网逐渐取代消费互联网,成为未来数年互联网发展的主旋律。

这种趋势下,不仅推动了新兴技术对产业和金融的重构,同时也加深了产业对链式金融和数字金融的需求,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向数字化进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此,数字供应链金融将迎来发展新风口。

打造数字平台,构建数字信任

传统供应链金融未能真正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比较依赖于交易主体征信和稳定的业务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人际关系上的信任。那么,数字供应链金融则要将传统的人际信任转向数字信任,把企业的业务和行为数字化,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供应链运营中的状况和各参与主体在其中的能力,并据此做出科学的金融服务决策。

可以说,构建数字信任是数字供应链金融顺利运行的核心,而这需要有一个协同、融合的数字平台来支撑,实现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的连接,并进行供应链运营和交易信息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数字平台的建设需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它要有核心模块化的服务,包括围绕产业供应链形成核心的资源和能力,且这些服务必须是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能够支持多变的金融诉求。第二,它要有良好的连接能力,将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进行无缝连接并聚合,实现灵活构造和资源的迅速配置、分发。第三,它要有高度的互补能力,将聚集的产业和金融资源或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享,让其形成合力产生巨大的效能,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能,并让这种效率和效能进一步裂变。

数字平台不仅能实现数据信息在产业端和金融端的实时共享,还能助力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之间的高效协同,更能有效遏制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的集体行为,赋能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领先银行实践:角色+路径新尝试,打造全链共赢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以资金提供商的角色存在,平台服务围绕核心企业展开,这可能导致核心企业主导权过大、上下游企业融资难,银行获客局限性高等问题。

银行拥有天然的资金优势,却缺乏产业优势,无法凭自身实现产融结合。

目前许多产业链核心企业、物流和电商企业依靠其自身庞大的资金池与客户平台,已布局了独立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若银行还只以资金提供端的身份存在,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角色会逐渐被边缘化。因此,银行需要依托第三方电商、物流平台的数据优势展开合作,实现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全流信息贯通,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程风险管控,降低自身运营风险成本,实现全链共赢。

平安银行:仰望星空的开拓者与先驱者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供应链金融领域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分行(平安银行前身)在2000年便成立了票据业务专营部门,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和推广供应链金融与贸易融资的产品组合。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1+N”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国内首批银行借助供应链金融概念开拓融资风控新篇章的实践。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后,其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家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2014年7月,平安银行的线上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橙e网”正式问世,成功打通了产业链核心企业与第三方信息及电商平台的合作链。

近年来,打造覆盖客户全旅程的生态银行是平安银行的主要定位之一。根据不同需求场景,借助科技打造生态闭环,实现科技赋能生态,生态反哺金融的新业态。通过超级API与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平安银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云服务平台“平安好链”得以大幅度提升,优化客户在注册、审批、出账等流程的体验,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智能数字化经营。

为更好地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闭环的信息敏捷化,平安银行从2019年开始部署“星空物联计划”,同年开始建设的“星空物联平台”也是业内通过物联网等科技助力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实践。2020年12月,“平安1号”正式升天,这颗由平安银行定制、国电高科研发的物联网卫星是国内金融界首次借助物联网卫星用于金融服务领域。这使平安银行原有的产业链数据采集监测系统更及时、更真实,并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产业链条长、跨区域授信业务交叉等难题。

核心企业案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营运资金管理

核心企业,即指在供应链网络的组织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通过共同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把相关企业整合起来吸引在自己周围的主导企业,其一直以来被视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依托。

在具体实践中,核心企业往往是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具体而言它通常扮演着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的角色。

海尔集团:融合业务经营管理,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海尔集团于1984年在中国青岛创立,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在持续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海尔集团深入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0亿多用户家庭,拥有海尔智家、海尔电器、海尔生物医疗、盈康生命4家上市公司,并成功孵化了5家独角兽企业和22家瞪羚企业。

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先行者,海尔集团的供应链金融发端于2012年其自建的一个线上B2B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海尔集团在全国的经销商都可以进行在线采购、支付、物流、交付,全程可视化,实现四流合一。在这个平台上,海尔集团发掘出了经销商的金融需求,并从2013年起对接银行,为有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服务模式分为 “货押模式”和“信用模式”。

“货押模式”是针对经销商大批量采购中所出现的财务问题而设计的金融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节日促销、火爆产品的抢购、经销商举办的一些活动等;“信用模式”是为销售量比较固定并且比较稳定规律的经销商出现日常采购的财务问题时提供的解决方案。

海尔集团依靠自身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以及多年来的交易数据和物流业务等要素积淀,其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强大的核心企业信用背书;

第二,广大的节点企业客户资源;

第三,以供应链数字化为撬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通过线上垂直B2B平台——365rrs.com,海尔集团全国的经销商可以进行在线采购、支付、物流、交付,全程可视化,实现四流合一;

第四,链内信息数据风控优势,在供应链数字化的基础上,海尔集团自身分销渠道网络、交易数据和物流业务等要素数据的雄厚积淀成为了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硬核要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