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菁英汇 | 贸易战持久化之下的供应链出路

采购菁英汇 | 贸易战持久化之下的供应链出路
2025年04月15日 09:13 世界经理人ChiefExecutiveChina

环球资源采购菁英汇

环球资源采购菁英汇(Sourcing Elite Board,简称SEB)是环球资源设立的精英会员制俱乐部,仅限受邀行业顶尖人士加入。该俱乐部在上海拥有超过30名成员,主要是来自采购领域高层管理人员和拥有学院背景的专业人士。SEB将不定期在俱乐部内部举办分享活动,邀请其成员深入交流关于采购策略、电子商务创新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洞察和预测,致力激发创新,推动行业前沿,为采购领域行业人士与专家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流机会。2025年,SEB会员及系列活动扩展至香港。

在如今不确定的全球贸易背景下,企业在保持供应链韧性和效率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供应链战略专家、TidalWave Solutions公司创始人Cameron Johnson近期访问香港时出席了环球资源采购菁英汇 (SEB) 的聚会并发表演讲。环球资源在现场采访了Cameron,深入探讨了这方面的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全球制造业格局的转变

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制造业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制造业从中国向东南亚的转移。根据Cameron的说法,这种迁移经历了三次不同的浪潮。

“大约10年前,耐克或阿迪达斯等公司最初迁往东南亚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Cameron解释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制造业既要找到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又要设法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

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引发了第二波迁移的浪潮。“2017至2018年间的贸易战打响后,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转移产业链就无法向美国出售多少产品。因此,第二波向东南亚迁移的浪潮是为了利用当地对美国出口的低关税优势。”

推动当下的第三波迁移浪潮的是东南亚地区日趋成熟的制造业生态。Johnson指出,东南亚地区的供应链正日趋完善:“比方说,你生产玩具,现在你可以在那里找到塑料商、染料的供应商和熟练劳动力,以及生产产品所需的大多数关键零部件。”

“东南亚并非唯一的目的地,” Cameron指出。如今企业“正在以更有效的方式规划东南亚之外的布局,同时将目光投向拉丁美洲、中东等其他地区。他们正与供应商和采购商紧密合作,更深入地理解各方面临的挑战,并建立更顺畅的沟通机制。”他建议企业系统地掌握可用的政策工具,以缓解潜在关税及其他成本压力,包括申请关税豁免、争取地方补贴,以及在低关税地区布局备用供应商等策略。

供应链迁移的挑战

但Cameron也指出,尽管将供应链迁往东南亚的好处不少,也存在几个主要的挑战:

1

基础设施的限制

Cameron表示,当地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那么成熟,有时难以保证能及时把需要运送的货物运到目的地。

2

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存在差距

“东南亚的工人技能水平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花了三四十年才做到这一点。东南亚也得经历同样的过程才行。”

3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同

Cameron指出,中国政府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提供减税、补贴和土地出让方面的政策支持,而东南亚的政府并不都会提供这些。

4

产能限制

Cameron认为,东南亚没有足够的空间将中国的供应链全部转移过去,只能转移其中的一部分。“举个例子,越南的总人口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差不多。因此,当制造业转移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必然会发现空间不够用了。”

对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做好长期准备

Cameron曾任美国商会的上海副会长,在中美贸易关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承认,美国和中国之间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目前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这给双方的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还强调,企业应当做好心理准备,这种情况可能仍会持续下去。

“企业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不会结束。在某种程度上,美国见到了中国在工业上的成就,觉察到了自身制造业的流失,觉得自己吃亏了。这对美国来说是双重打击。”

面对持续的不确定性,企业在供应链投资时应考虑多久的时间跨度?又该如何制定更灵活的关税应对策略?“供应链投资的周期通常长达10-20年。关税作为政治工具,十年前还只是“偶尔用用”的手段,如今已成为商业常态。

Cameron建议,企业应全面审视供应链布局,重点关注长期韧性建设(多地布局)、专业化分工,以及如何持续获取原材料、人才等关键要素,从而在挑战来临时保持发展动能。他主张,企业需要与各级政策制定者保持对话,确保后者能听到准确的反馈,理解其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在Cameron看来,美国的政策正越来越重视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政策现在更倾向于将制造业转移到美国或北美,或者是希望制造业不受中国的影响。”

Cameron也提到了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相关话题,他表示,RCEP等协定同时涉及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弄清楚这类协定在各成员国的具体优惠条款,并预判美国如何看待规避关税(如转运)的行为。美国监管的通常关注规避关税的措施和使用来自中国的物料,而中国更关注区域内的贸易流动。”Cameron建议企业采取差异化策略——面向美国市场的产品选择对美低关税地区生产,其他产品的生产则布局于可辐射亚洲多国的生产基地。

打造更有韧性的供应链

面对这些挑战,Cameron提出了几项加强企业的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建议:

1

地域分布的多样化

Cameron建议公司多地建厂。例如,除了中国境内的工厂以外,也可以选择在东南亚、中东或墨西哥等地建立工厂。“客户喜欢这样,因为他们现在可以从不同的地方下单。”

2

展示自身的适应能力

Cameron认为,如果供应商对客户关心的供应链问题无动于衷,会让客户(尤其是美国的客户)感到不满。“有时候,你只要表明自己正在制定计划,已经有了供应链迁移的应对方案。”

3

市场多样化

Cameron建议,不要将目光只局限于美国和欧洲市场,也可以考虑其他方向。“中东、非洲以及美洲其他地区开放的新市场,你还可以去很多其他地方赚钱。”

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仍有机会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Cameron认为,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仍有机遇,尤其是绿地投资领域:

Cameron解释说:“如果你进行绿地投资,或者如果你在某个领域能帮助(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政府通常不会找你麻烦。……对于想要进行绿地投资的中国公司和供应商来说,这方面有很多机会。”

他建议企业多与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系:“你必须与政府的不同部门进行沟通。例如,如果你想在某一类型的州或城镇开店,你就应该去和当地市长、县长、公用事业公司交谈,以确保他们确实能提供你需要的东西,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顾虑。”

数字化技术部署进度参差不齐

作为专注于供应链、制造和技术领域的咨询公司TidalWave Solutions创始人,Cameron也长期关注新技术对供应链行业的影响。他在提到供应链可追溯系统时声称,数字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与供应链的融合正在改变供应链管理本身。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数字化技术的部署进度上差距明显。

“如果你是一家大公司,并且能够投入大量资源,那么你通常能够搭建好这套系统,”Cameron说。“但中小型企业,还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原因包括成本问题、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员工对遗留系统的依赖。”

Cameron提示说,新建项目的成功率更高:“在建立全新系统的公司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我自己在东南亚就有一家新工厂。我们从零开始建立系统。这里没有哪些在遗留系统上操作了一二十年的员工,都是我们自己从头开始培训的。这种公司更有可能成功。”

随着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通过转运规避关税的风险也引发更多关注。“部分企业已开始向美国海关申请‘原产地证书’以应对此类问题,”Cameron说。他还建议企业建立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体系,而不仅仅是追踪直接供应商。这样当产品原产地受到质疑时,企业能提供完整证据链。“想要证明货物确系本地生产而非经第三方转运,产品溯源至关重要。”Cameron表示,企业需要深入理解产品成分要求,例如明确中国原材料占比与东南亚本地化生产比例。随着东南亚本地化程度提升,产品被加征关税和罚金的风险也会相应地降低。

供应链管理应用AI技术的前景

Cameron强调,人工智能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大量历史数据以改善运营:

“我见过有公司开展这样一个项目:他们拥有所有的生产数据,并将生产数据输入系统,然后发现生产某种物料的这台机器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或是发现,如果想处理某种物料,最好的选择是用某个技术人员来操作某台机器。”

Cameron认为,人工智能将首先推动效率的提高,之后才会在可追溯性方面体现出优势:“我认为AI的作用是让我们加深对信息的了解,让我们知道如何改进整个公司的业务。”

在Cameron之后出席SEB在上海举行的另一场以AI技术助力供应链行业改善为主题的线下研讨会时,他再次提到了将供应链相关企业应用AI技术的紧迫性。

Cameron认为,如果企业在将AI技术应用于自身改善时过于谨慎,将给竞争对手留出弯道超车的空间。一旦竞争对手抢先成功找到了应用AI技术进行改善的机会,在运营管理或销售效率方面建立起领先优势,就会形成巨大的风险。“你不愿进行的尝试,或许你的竞争对手反而会跟进,将其变成一场竞速比赛。”

但Cameron也指出,对于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供应链相关企业来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由于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AI技术的速度居于全球前列,因此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或团队将更早遭遇这场AI变革,更早看清其利弊,总结实践经验,从而领先全球其他地区一个身位。

结语

全球供应链正不断演变发展,以应对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技术的进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Cameron认为,企业必须采用灵活且有前瞻性的战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洞悉挑战和机遇,同时努力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以抵御未来的波动。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