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尹浩院士谈无线通感融合

博观而约取:尹浩院士谈无线通感融合
2024年04月16日 17:26 通信产业报网

通信感知融合将成为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的发展态势。

4月16日,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在演讲时指出,6G移动信息网络,需要具备智慧内生,多维感知,数字孪生等新的功能,国际电联ITU已将通信与感知融合列为面向MT2023暨6G的主要场景之一,这充分说明通感融合在未来通信领域的重要性和地位,要求其在具备通信能力的同时,提供全域高精度感知能力,通信感知融合将成为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的发展态势。

从4G的移动互联到5G的万物互联,移动通信的不断迭代推动了普惠智能人类社会的落地,面向万物智联的6G,以智能交通、通感互联、全息交互、元宇宙、精准医疗、智慧工业等为代表的6G新场景也正催生6G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如地面的无人车、空中的无人机等智能交通场景,其不仅需要强大的通信服务,还需要有完善的监控服务系统,以确保这些交通系统的合规合法运营,建立一张全域全天候的感知系统尤为重要。

事实上,传统的2G、3G、4G网络组网通常比较固定和封闭,随着5G面向ToB千行百业的定制化组网以及天地一体等新组网形态的出现,6G网络的组网生态成为了一种赋能通信产业、垂直行业和个人的新范式。

尹浩表示,单独建立的雷达等感知系统会面临成本高,部署难等问题,借助移动信息网络的优势,让规模部署的基站,同时具备感知可以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监测跟踪等功能。

因此,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未来通感服务融合的需求带来了通感融合的要求,无线通感融合正逐步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其中,在无线通感融合理论方面,无线通信感知理论的分析,早期被独立研究,面向通感融合的6G网络,缺乏两者相互平衡的信息理论的支撑,现有的研究将通信的信息论、与感知的监测估计理论进行结合,通过将多级指标等叫为通信信息的速率,或将通信指标等效为估计误差等方式,建立通感一体化性能指标,但是如何以合适的指标,表征两者融合的效果,如何平衡通信容量,感知精度之间的关系,是融信通感融合的关键挑战。

此外,信道建模理论也是通感融合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信道与建模理论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感知信道仍缺乏广泛的测量数据与建模理论的支撑,尤其是在中低频非实际环境中,如何建模合理的回波信道,如何感知出不规则的形态目标,通感算融合空口设计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

尹浩表示,当前,工业界与学术界已在5G地空感知,毫米波与太赫兹感知等场景中,展示了传统感知技术像通感融合技术转变的这种趋势,但无线通感融合技术,仍需依据场景的需求,持续提高感知的准确性,精度和效率,甚至解决随之而来的边缘与端侧的算力的挑战,才能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

记者了解到,当前全球6G发展正从概念形成走向技术突破阶段。在时间线上,2020-2025年是6G概念形成阶段,形成愿景需求及概念,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6G国际标准奠定技术基础;2025-2029年是国际标准化阶段,通过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形成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与此同时,在2026-2030年也是产业研发阶段,通过全面推进产业研发,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产业成熟,支撑6G商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目前看待无线通感融合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从单点技术认知,上升到系统观、全局观乃至国际化的高度”尹浩表示,随着技术进步与运用场景的明确,在通感融合信道模型与技术评估方法的标准化后,未来无线通感融合的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采写:党博文

编辑、校对:博文

指导:辛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