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3岁未成年人通过海外社工库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并实施网络暴力,不仅暴露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严峻形势,更将“开盒”这一黑色产业链推至舆论前台。这场由追星纠纷引发的闹剧,暴露出网络黑灰产对个人信息的肆意侵害,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为此,工信智媒体记者采访了奇安信集团副总裁、数据安全首席科学家刘前伟。
社交平台成黑产“帮凶”
据调查称,此次事件的开盒信息来源于海外社交平台里一个名为“天网社工库”的群组。这是一个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而连接这个社工库是海外社交平台Telegram。在这些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社工库”信息群里,个人隐私被任意贩卖、流转和公开,使其成为“网络黑色产业链”的重要帮凶。
刘前伟表示,对于社交平台而言,一是加强内容审核,清除非法信息。平台应利用技术手段(如关键词过滤、AI识别)主动筛查涉及“社工库”交易及隐私泄露的群组和内容,及时封禁违法账号并清理相关数据。
二是完善数据保护,强化权限管理。为防止黑客攻击或内部人员违规获取用户隐私(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应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建立严格的权限分级制度,仅允许必要人员访问敏感数据,并记录所有操作日志以便追责。
三是配合监管和执法部门,切断黑产链条。平台需积极配合监管及执法部门,在接到举报或司法要求时,提供涉案账号关键信息,助力公安机关溯源黑灰产团伙,共同切断网络黑灰产业链。
面对社交平台成为黑产链条重要节点的现状,企业需构建"预防-监测-响应"的全链条防护体系。在技术层面,通过AI驱动的内容审核系统实现毫秒级违法信息拦截,运用国密算法建立端到端加密传输通道,部署动态行为分析引擎构建用户行为基线模型。当前技术防御存在两大瓶颈:一方面攻击手段迭代速度远超防御体系更新,API接口、供应链等新型攻击面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内部管控存在85%的数据泄露源于内部人员的严峻现实。奇安信通过威胁情报驱动的自适应防御系统,结合零信任架构与终端安全沙箱技术,实现威胁自动化处置与动态访问控制。
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挑战
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企业面临从"形式合规"到"实质合规"的转型压力。从近年来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数据安全合规已经从“形式合规”逐渐向“实质合规”迈进。企业在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中,需更加重视数据安全的结果,即关注数据有没有泄露、有没有窃取、有没有被滥用或者违规出境等,再依靠简单部署几套产品就可以应付合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企业仅建立制度和管理层面的静态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和业务全流程的安全与合规管控,实现动态以及持续性的实质性合规。
当前,国家多部门出台了较为详尽的数据安全合规要求,标准较高、要求颗粒度很细。在细分领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4年3月22日正式公布了《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近日又联合公安部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标准化文件都对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与个人权益保护提出了完备要求,为政企机构数据安全合规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刘前伟表示,从政企客户角度,需要围绕完整的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安全运营三大体系,形成贴合自身实际需求的整体方案。
其中在数据安全治理层面,重点是推动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制定防护策略。其中包括开展自身的数据资产梳理和盘点,制定分类分级标准,实施分类分级工作,形成数据分类分级清单等。在这个基础上,绘制敏感数据流转视图,洞察敏感数据风险,并开展分级管控和防护策略设计,确保相关产品能力落地。
在数据安全技术层面,重点是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安全能力,抵御数据泄露、勒索攻击等各种内外部威胁。企业需要通过专业产品能力和定制化安全策略,覆盖API访问、数据流转、数据跨境、数据安全全局管理等重点场景。
在数据安全运营层面,需要建立常态化数据安全运营体系以及应急响应体系。确保管理得到有效执行、技术得到有效使用,并通过平战结合,持续运营,让数据安全保障贯穿始终。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