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

十年轮回: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
2019年11月22日 16:01 央行观察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曾经有非常小的时间窗口摆在创新工场面前。

2010年4月,清华大学的麦当劳内,王兴坐在创新工场一位投资人对面,说了一句话:“200万美元总应该有人投了吧?”在这位投资人记忆里,这是创新工场有可能抓住美团这个日后巨擘的一个非常小的时间窗口,很快,红杉中国出手,投资额跃升,窗口关闭了。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俗话说文无定法,投资作为一项专业性,专业化工作,也是属于无定法的。不同的机构,基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背景和团队的知识结构肯定有不同的方法。创新工场作为在业界驰名甚久的早期投资自然而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但是从过去的投资情况总结,十年磨一剑,肯定有很多地方需要复盘,进行总结。

例如体量太小,领域偏窄,自己对于很多所谓的商业模式没有看懂等。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是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不能说因为能力很强,就会穷尽所有好的项目。

任何一个机构,都是不断完善,扩展自己的方法论,形成自己一套的逻辑。存在即合理,并不是说看懂就是问题。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了解到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必求全责备。

创新工场在自己的领域当中做的也非常好,发现了很多好的企业,当然也错过了很多。但是,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判断方法和分析路径的框架下继续发展也是很有前途的。

十年磨一剑,创新工场如今已在错失及总结里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禀赋、且更接地气的路。即TechVC,衔接技术与商业应用,在赋能和提供应用场景上助力产业发展。

相较早期的孵化及纯技术思维,创新工场团队对基金运作模式的定位已非常清晰。李开复是创业导师,但他也在蜕变,或许也正是因为更接地气,更理解技术与商业的关系,创新工场基金管理规模较之大幅增长,毕竟除了IP光环,LP更在意盈利能力。

现在看起来,不管是赛道还是模式还是规模,创新工场已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期待更多独角兽诞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