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试点刷脸安检:“刷脸”之后谁来替我们“护脸”?

北京地铁试点刷脸安检:“刷脸”之后谁来替我们“护脸”?
2019年12月03日 19:34 央行观察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

近日,有乘客在北京地铁二号线阜成门站乘车时发现,该地铁站的C口“悄然”安装了两台新的安检门,乘客通过安检门上的一排小型摄像头,成功“刷脸”即可进站。

这是人脸识别技术近来被广泛应用的最新一例。门禁、支付、认证、手机解锁、机场安检、景区出入、课堂教学……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安全隐患备受外界关注。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相关的立法与监管并未及时跟上,如何审慎确定应用边界并强化个人隐私保护,尚待更多立法与监管共识。(更多原文点击《北京地铁试点刷脸安检,专家提醒应用边界和隐私保护》阅读)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争议不断的人脸识别如今再起波澜,继商业领域后公共事业场景的应用也遭质疑。对于人脸识别,乐观者站在发展角度认为是大势所趋,保守者站在合规角度认为应早踩刹车。然而,人脸识别现在已经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该如何的问题,我们即使开了历史的倒车,也未必能够消除信息泄露到隐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换句话说,不是人脸识别这样一种安全手段造成了上述问题,相反,上述问题的产生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人脸识别甚至有可能提供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方案。

展望未来,人脸识别应该推行“刷脸+”策略,一是+法律手段,国家要有立法,行业要有标准,企业要有授权;二是+技术手段,人脸识别应该与MPC等加密技术结合起来,使数据的收集、传输、储存、交互等都匹配与风险相适应的安全手段,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焦虑,而非仅是在该不该上面兜圈子。

刷脸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表层表现。随着算法的优化,算力的增加,数据量的积累,我们对于所谓刷脸这种简单的模式识别,在未来完全可以实现精准识别。随着我们各项数据实名制以及所有数据的联通,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实现一脸识别全部信息是没有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应用与规制。

地铁其实属于数据的所有方,未来政府如何授权,当有更多的企业开设相关的权限与应用,其他的企业应该有怎样的规则,使用之后如何计价,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未来如果我们的终端超级数据库根据脸就能搜索到一个人大量的信息其实是很可怕的。如果出现了冒用,滥用,侵犯隐私的行为将很难查处。

所以说,我们在应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的规制。比如如何用技术加密,出了问题如何追责,在使用当中采集权,使用权,所有权如何界定,成本如何分摊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政府部门在应用之前就提前想好的。包括企业,新闻媒体甚至说科研机构也应该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做好前瞻性的把握。

技术的发展比监管手段要快,监管的条例应该规定谁可以采集和使用面部数据,如何管理和保护这些数据。我个人认为这类事情必须要慎重,密码丢失可以重置,生物特征丢失无法重置。刷脸需要的面部数据的安全保管是关键,如果采集的面部数据丢失,消费者就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只能去整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