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研究生心累?试试这8种“惩戒”方法

指导研究生心累?试试这8种“惩戒”方法
2019年05月20日 19:26 科学网

作者 | 信忠保

现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例如,研究生把导师的话当耳旁风,不当回事儿,自由散漫。导师布置任务,研究生打折扣、拖延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没有惩罚,就没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导师始终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不进行相应的诫勉,往往表现为团队缺乏上进心和凝聚力。

因此,如何诫勉研究生,让研究生端正学习科研态度,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相关学习研究的关键。

试着提出以下8条诫勉措施,供大家讨论:

1. 口头批评教育。

导师把科研态度不端正、不认真的学生,喊到办公室,进行口头批评。要问问他们的想法和打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后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但这种遵循了平等和民主的谈心式、谈判式教学,对很多学生似乎并不怎么管用;这些人,心理素质一般都很好,这都习惯了。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效果不佳也是司空见惯。

最后,导师缺乏权威,缺乏对团队方向和科研活动的主导性,效率低下。

但,谈心式诫勉还是有必要的、最常见的。

2. 扣发助研津贴。

少发或者不发津贴是一种诫勉方式,但效果不理想。

因为导师发的助研津贴本来就不多,现在学生大多经济条件尚可,根本不在乎这些。

可以差异性发助研津贴,奖励优秀的,减免不好的。但也存在问题,因为,导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研究生,一视同仁,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则。

3. 让学生公开认错。

开组会的过程中,让犯错没完成任务的学生,说明情况和原因,并作出口头或者书面检查。

研究生都是成年人,这似乎伤自尊、伤和气,遇到嬉皮笑脸的学生,这种办法也是没有用的。

但可以让他自己提出以后如何改正、如何提高,而且由同学见证,能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4. 相关人协助管理。

如果学生实在过分,可以与他们父母家长打电话沟通。但如果遇到不懂事的家长,可能就骂起来了。

如果与他们班主任或者学校研究生管理人员沟通交流,似乎也没有什么意思。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发动舆论,影响学生的办法,但整体看上去这个方法比较腐朽,把研究生当做未成年人对待了。

5. 隔断式冷处理。

不理他,冷落一段时间,等研究生反省或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再继续培养。

如果学生很长时间,才有觉悟,这样白浪费很多时间。遇到不觉悟的学生,总不能这样持续下去。

这样似乎两败俱伤,是很消极的办法,对谁都不是很好。

这种办法常被使用,是一种潜规则,看不见、摸不着,靠学生自觉,自己感悟。

6. 推迟论文指导。

学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不上路子、不听话的学生,就推迟指导发表论文的指导。

让发表论文的节奏尽量地朝后面推迟,因要毕业需要论文而逼迫研究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这也有问题。

一方面因学生为了赶学位论文,仓促赶任务,造成工作量不足,学位论文欠火候、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可能最终发表的论文没发表出来,真的推迟毕业了。

这种学生留在手里,谁看着谁都难受,并且在眼前多待一年,想一想都令人生厌。

7. 不再做他导师。

让不上路的研究生更换导师,当然如果能顺利更换的话,对谁都是好事儿。但这种事情,中间过程通常很有波折。

最终师生关系伤筋动骨的,伤和气,这也没有多少意思,感觉就是瞎折腾,相互折磨;单位通常不怎么支持更换导师,也不怎么支持退掉学生,这会引发各种紧张和矛盾。

8. 分类差别指导。

根据学生禀赋、理论技术基础、人生志向、科研态度,安排不同任务和不同要求,进行差异性教育。

想干的好好培养,不想干的,安排次要任务,能够顺利毕业就好。

这种思路也有问题,似乎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了妥协,甚至纵容了不上进的学生。

研究生教学活动原本应该由导师主导,最后成了研究生主导了。

除了以上诫勉之外,导师应该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注意对研究生要求和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具体。

每次布置任务要具体和量化,让学生有章可循。要对较难的任务进行分解,分解成研究生能胜任为止。

要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要具体,并说明完不成如何惩戒,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每位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都会都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包括能力不足、底子太薄弱;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不足,缺乏相应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准备;研究的问题本身就很复杂,需要长期学习钻研才能入门。

如果导师对研究生布置任务过于笼统模糊,要求过高,将导致研究生自信心的摧毁,对研究工作茫然、任务拖沓。

因此,导师在给研究生布置任务时,要对研究生能力有个较为客观的评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