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店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约4万家药店关闭,闭店率攀升至5.7%,远高于2023年的3.8%,中小连锁与新开门店成为“重灾区”。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仍有20%的中小药店将被淘汰。
药店关店潮真的来了。
暴利时代终结
曾几何时,街头巷尾的药店是闷声发财的生意。高昂的毛利润、医保卡支付的便利,支撑着这个行业的暴利传说。
然而,随着国家医保局对药店监管全面收紧,集采药品限价、处方来源严控、飞检常态化,中小药店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擦边球”模式彻底失灵。
药店们躺赚的日子一去不返。
2024年12月30日,国药一致宣布对旗下三家控股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涉及安徽、山东、广东等多地连锁药房。
消息一出,行业震动。
这只是冰山一角。贵州省、甘肃省等地药监局接连发布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公告,仅第三季度全国关店数量就达9545家。
除了政策调控之外,行业内卷也已经接近白热化。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总数突破70万家,人均服务人数跌至2000左右,远超欧美国家的6000-7000人标准,行业早已饱和到窒息。
药店暴利时代的终结,从国药系巨亏开始。
国大药房2024年1~9月净利润暴跌110%,大参林、老百姓等头部企业净利润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下滑。头部尚且如此,中小药店的困境可想而知。
暴利时代终结背后,谁在杀死药店?
谁在杀死药店?
药店暴利的崩塌,始于三把利刃。
1.线上电商“截流”
线上平台凭借供应链优势与流量聚合效应,打破了传统药店的价格壁垒。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为代表的电商通过集中采购和规模化运营,将线下药店部分药品价格打了下来,尤其在非处方药、保健品领域形成显著价差。
数据显示,2023年医药O2O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消费者通过外卖平台购药的平均价格较线下低,直接导致线下药店客单价与毛利率双降。
除此之外,医保支付线上化加速了流量分流。
北京、上海等地试点医保个人账户线上支付后,线上购药可直接刷医保卡,叠加即时配送服务(平均30分钟送达),使得线下药店的医保引流优势被弱化。2024年上半年,上海通过外卖平台实现医保购药交易超87万人次,日均订单量近万单。
2.医保政策“锁喉”
医保飞检全面覆盖、药品集采限价,直接冲击了依赖医保刷卡的中小药店。
医保飞检常态化后,多地医保部门通过 “白名单”“红黑名单” 制度强化监管,违规刷卡、串换药品等行为被严厉查处,导致依赖医保结算的中小药店销售额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药品集采政策持续下压药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常用药价格降幅达30%-70%,相关药品毛利率从30%-40%骤降至10%-15%,小型药店因品类单一、议价能力弱,亏损面扩大。
3.过度饱和“内卷”
过去数年,药店为争夺市场份额疯狂并购,甚至出现“卖药不如卖药店”的畸形现象。2023年六大上市连锁药店门店总数突破6万家,行业饱和加剧内卷。
“药店一条街”的疯狂扩张,本质是资本对政策的赌博:取消开店距离限制后,巨头为抢占份额不惜“零利润扩张”,中小玩家跟风入场。最终,价格战、装修战、租金战三箭齐发,利润薄如刀刃。
全国药店数量从2019年的52.4万家飙升至70.4万家,店均服务人数跌至2000人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的6000-7000人,恶性竞争下,零利润扩张难以为继。
一条600米的街道挤进6家药店,一毛钱的差价就能让顾客“用脚投票”。
转型方向
关店潮不是终点,而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业内人士预言,未来还将有20%的中小药店被淘汰,最终全国药店数量将回落至40万家。
活下来的药店,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当卖药不再赚钱,还能卖什么?
从当下市场来看,药店有三大转型方向:
1.“药店+”模式:从治病到治未病
砍掉医保依赖,拥抱健康消费。日本药妆店模式已给出答案:非药品营收占比超60%,从美妆、食品到日用品,药店成为“健康生活入口”。
未来药房的生存法则,必是降低对处方药的依赖,转向保健品、医美器械、健康管理服务。
国内先行者已行动,益丰药房引入自有中药品牌“恒修堂”,兼售新鲜水果;漱玉平民试水孕婴产品;老百姓拓展个人护理与美妆。
2.专业化模式:不做“全科医生”,专攻“单科状元”
慢病管理、皮肤病、睡眠调理等专科药房兴起。店员无需成为全科专家,只需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在这个方向上,DTP药房(直接面向患者的专业药房)、院外处方流转、慢病管理,成为连锁巨头的突围路径。长沙善因堂通过“药店+坐诊医生”模式,客流大幅提升。
但这条路需要资质与资源,中小药店难以复制,唯有抱团或依附龙头。
3.数字化模式:用效率对抗价格战
随着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拒绝触网的药店,终将被时代抛弃。但如果能利用数字化将运营做到极致,就也成为当下突围的一个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O2O)、私域运营(如会员健康社群)和数智化工具(如AI用药咨询)成为三大运营抓手。当药店店长变身“线上健康顾问”,当私域社群成为复购主战场,数字化已成为药店重塑供应链优势的有效突围手段。
结 语
行业阵痛期亦是转型机遇期。
华兴证券预测,2025年医药零售市场增速将保持在5-6%,网上药店和专业化服务或成新增长点。
对当下而言,药店关店潮并非终点,政策、资本与市场的合力下,唯有打破“高毛利依赖”、重塑专业化价值,才能穿越周期。
不过,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评价药房成败优劣的核心标准真的只是赚钱能力吗?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古代药房门口会挂着: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而现在药房门口贴着:会员积分,买十赠五,消费满58送20个鸡蛋。
无论时代变迁,无论模式更迭,药房必须坚守的底线始终应是医者仁心,而非追名逐利。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