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喝个咖啡,何必是星巴克

不过喝个咖啡,何必是星巴克
2025年04月11日 14:54 数英DIGITALING

最好的竞争策略,永远是对标。

有明晃晃的靶子在前,打出的成果才会更显效果。

新势力突围的最佳姿势,就是参照老资格的另一面,将其发扬光大——你的短板,就是我的长处。

当所有的长处合围,就能形成一个新的价值逻辑,进而全面对标。

加之,一旦赶上大环境、某种趋势助力,这场由一方发起的突袭战,就能打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效果。

以上都是在瑞幸VS星巴

星巴克被嘲,不是什么新鲜事。

相关话题还有:“被本土精品咖啡品牌教育”、“被迫加入价格战”、“中产抛弃星巴克”、“下沉到县城找优越感”,

完全一副昔日CBD精英活成小镇青年的失败。

很难听,很尖锐。却是3分情绪,7分真相。

集团内部反复的人事变动,也侧面反映出内忧外患。

按照时间线,从近到远来看:

◆ 星巴克中国首次设立CGO(品牌首席增长官)职位,由杨振出任。

◆ 星巴克全球CEO 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上任的第一件重大举措,即推翻前任CEO发起的各种降价策略。

◆ 星巴克中国CEO换成刘文娟 MOLLY,她曾负责数字化创新和运营版块,打造出“专星送”“啡快” 等数字业务线。

“为什么星巴克2次请创始人舒尔茨出山?

因为他们高端的生活方式充满廉价,独具特色的合伙人员工们,被资本裹挟变成打工人,高品质被淡化的同时,便利性又达不到麦当劳,因此一度陷入不毛之地,业绩急剧下滑。”

当时看到有文章引用这段铃木敏文(7-11创始人)对星巴克错误经营理念的批评时,作为咖啡深度用户和从业者,简直从直觉到理性都在点赞认同。

好在,星巴克也知道错了。

内部人事变动和一系列品牌动作,也都指向两个字——「回归」和「增长」

回归社区咖啡馆的定位、回归用户价值…这些被新上任的尼科尔总结为——回归星巴克计划Back to Starbucks(全球适用)。

MOLLY刘文娟(中国区)在年度邮件中,将GLOBAL回归计划拆解为三大动作:焕新星巴克体验、关注伙伴发展、强化品牌资产。

其中“焕新星巴克体验”被进一步细化为,好服务、好产品、好门店。

图中为MOLLY

目标很明确,动作很具体。但是从何体现?

具体改变的转折点又在哪?

最近,星巴克中国全面焕新服务承诺——#好好照顾每一杯#,围绕核心产品讲好每一杯服务故事。

目前反馈来看,这一系列传播赢得了相当多的好评。

最多的评价都类似于:曾经的星巴克,回来了。个人的第一判断也是:星巴克,你终于!

下文就来聊聊这波,以及纯主观讨论:星巴克这熹妃回宫的来头,胜算有多大?

经营人群

先跑个题——

一看到#好好照顾每一杯#这个理念,以及从咖啡师视角,讲产品、服务体验时,立刻想到皮爷以及那句Coffee for Coffee People。

去年11月,我们还和Peet's 品牌方以及代理商赞意面对面对话。尽管已经过去小半年,但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人群策略时,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并不是作为深度咖啡用户被狙击,而是从市场角度看,人群策略在当下及未来非常有效且有可观前景。当时我们和品牌方负责人,也在反复聊这一点。

某种程度上,核心人群决定了品牌是谁。或者说,从核心人群画像这面镜子上,能照见品牌自身。

另外客观来聊,咖啡对绝大多数人还不算日常必需品,不是每天都要灌的那一杯液体口粮。(之所以用灌,就是想明确必需消费和非必需的区别。)你看平均每人年度消费杯量就知道了。咖啡在国内仍然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回避隐含的象征意味,只说咖啡品质、精品咖啡如何如何,实在算不上诚实。不直面营销痛点,也是另一种既当又立。

那,为什么说人群策略有效且有前景呢?除了聚焦沟通这个描述外,我们能否找到逻辑层的解释?

人群故事是产品及产品力的最好说明。这个不难理解。

关键是,成熟消费者/资深用户这部分的人群故事,还能构成一种隐形的区隔。

有分级、有差异。有yes,有no。

我们就曾问过皮爷一个问题:

“回头来看Coffee People是一群有say no精神的人,无论对咖啡的态度,还是他们其他的生活主张,都是如此。这是否也说明了 Peet's Coffee在品牌内核里也有say no的精神?

say no是为了say yes。那么 Peet's Coffee坚持的yes是什么?

问得直接一点,品牌是否想借Coffee for Coffee People 对整个咖啡市场,做出区隔化表达?”

品牌做出的一系列肯定回答,可参考原对话文且品牌和赞意都很明确,区隔化对于品牌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

◆ 这部分深度用户也能影响更多泛咖啡人群。

◆ 咖啡品牌的必答题,比如社交属性、生活方式等等,也随之在深度用户的人群故事中,被内化、被诠释。(当然,前提是品牌自己得有,不是说用一条tvc呈现就够了。)

如再跑题一些,类似的强势能思路、人群打法,还能从昂跑中看到——On用核心的中产用户/精英跑者,打造出非常的用户形象,影响更多消费者。运动场景集中在跑步和网球;在跑步场景的圈定上,侧重在城市。

锐的程度,甚至比今天的Lululemon更集中,不松散。有取有舍,取得清晰、舍得毫不含糊。哪怕被讽刺说,昂跑像是中产阶层的黄牛入场券。

如果能达成以上共识,再聊星巴克,就会好聊很多。

绿围裙背后

回头来看星巴克的「回归」计划,#好好照顾每一杯#,以及具体到星巴克咖啡师群像叙事这种沟通思路。

回归,意味着走偏过。星巴克不再是星巴克。

如细究,它走偏过哪些,那简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

比如,品牌光环不再,用户祛魅。主打的第三空间,不再是消费者的唯一选择。被动加入价格战,花里胡哨的糖浆式创新,让老用户认不出是星巴克,也让所谓的、仅从字面理解的年轻化、本土化营销对应的那部分人群,冷淡相对。

最惨不过,年轻人花30好几买了一杯最新的星巴克,浅尝一口,忍不住将差评吐槽分享到社交媒体和好友对话框。更加坐实了“星巴克不行了”,“傻贵”,“美式收割机”的罪名。

究竟讨好了谁?两边不沾,被批属实不亏。

那下定决心回归的星巴克呢?

无论在品牌大片,还是具体到最末端传播中,星巴克咖啡师都是那个叙事主体。星巴克的品牌符号——绿围裙,成功被唤醒。

如果要问,为什么让自家咖啡师来叙事,只要细想“穿着绿围裙的星巴克咖啡师”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就能不言自明,至少能明一大半。

TA象征着精品——高品质出品,稳定发挥;

关乎于服务——将一杯新鲜咖啡如何交接给用户;

星巴克对于最后十公尺的用心守护……具体意义可以从各种角度拆解包装。

但总之前文提到的“好服务、好产品”能从“穿着绿围裙的星巴克咖啡师,承诺着好好照顾每一杯 ”中,得到最具体最有活人感的体现。

大片又从咖啡师的视角,讲述着制作意式咖啡及星巴克经典产品的窍门——

冰美式,手速要快才能锁住咖啡香

拿铁,要听奶泡的声音

冰镇浓缩,就要狠狠地Shake

馥芮白,中间的奶泡圆点既是视觉标识,

也是风味的保证 

升级后的浓/小杯,又浓又美

似曾相识的思路,让最专业最讲究,对咖啡这件事最坚持的那群人,来说产品故事,但是要用星巴克的方式。

重点也很聚焦,不虚构也不非虚构,没有叙事没有情节,就纯粹地讲做咖啡,把回归的决心,亮到桌面上、镜头前、每一杯咖啡里。

或许有人会觉得太「干」了,为什么不带出点社交情趣、城市新青年的生活方式、高阶咖啡爱好者的内心戏等等。

原因很直白:只要那个「星巴克」能回来,种种价值观也会重生抬头。

把价值观变成行动了,然后呢

看到一个同行打趣:“星巴克这波动作蛮对的,就是有点费咖啡师。”

只要去视频号、小红书、微博、抖音各个社媒平台搜好好照顾每一杯,就会看到各城各店星巴克咖啡师发布的动态。为此,品牌还推出H5小程序,方便76000家门店的6万名咖啡师生成展示物料。

先不替咖啡师喊累,我们就动作本身展开聊聊,为什么动用6万名咖啡师好好照顾每一杯——

这是个偶像失效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都陷入信任危机,遑论消费者对品牌?明星光环的泡沫被戳破;资本包装出的生活方式、身份证明,更像是皇帝的新装,就看谁乐意模仿。

大家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有基本的准则,无需某个权威,也不必是有名有号的谁。

反而,大家更想听普通人的声音,更感兴趣同处一个IP地址的他和她过着什么生活。

就像那句最好的KOL是爆火的素人;最带货的文案是点赞最高的用户评价;最好的出圈方式是ugc相比品牌的高举高打,或上价值贩卖概念等口号行为,真人的真字真句更有信服力。

如果到今天品牌、市场还相信那套“买流量买背书就能买消费者认知”老登理论,到底是谁低估了谁?

转而看——

◆ 当千万个人聚在一起说一句话,做同一件事;

◆ 当集团计划从Global落地到最后十英尺;

◆ 当听腻了的品牌升级/焕新/服务升级等概念,细化成“浓缩咖啡品质、店用杯体验、拿铁艺术和暖心绘制外带杯”四句承诺……我们就更能理解星巴克这次开局为什么会赢得第一波叫好。

“把理论变成常识,把常识变成行动。”

这句话原是在说企业决策者。但只要稍加改变,或许也能用之解释星巴克这波回归计划的精要之处:

把价值观变成常识,把常识变成行动。而谁是星巴克价值观的最好代言人?穿着绿围裙的,星巴克咖啡师。

当然,聊到这里也没完全闭环。因为目前尚未看到,星巴克针对“好门店”具体做了哪些升级,品牌会如何将“第三空间价值”再塑进门头?另外“好产品、好服务”这两点,也需消费者的长时间验证……

最后,等待星巴克回答的,或许还有一个问题:

何必是星巴克?即使好产品、好服务、好门店这三点重塑成功,熟悉的星巴克真能回来,对于消费者来说,又何必是星巴克?

上次对话皮爷、赞意,我们最后问了一个问题:

在我们看来,国内咖啡市场其实缺少真正的领军者。瑞幸当然有规模优势,但也有它的短板。

星巴克各个方面又被打得非常被动。

换句话说,过去的星巴克所占的位置,其实是空出来的。而且短时间来看,找不到能完全替补的品牌。

而皮爷这两年开店速度直线上升,虽然从规模上说和过去的星巴克还有距离。但是放长远来看,皮爷是否有成为下一个星巴克这样的雄心?

品牌方的回答很克制,大意是“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给时间”。

这个提问或许天真,也明知无论是与否,品牌都会保守回答。但是问题中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用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反问正主:

回归到经典的星巴克,就能重回那个统领位置吗?

还是说,其实市场到了沉淀阶段不存在某个绝对的第一。如果连“世界都是平的”,那多头并存或许才是成熟市场的常态。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