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一个会省钱!这届年轻人,开始“反向攀比”了?

一个比一个会省钱!这届年轻人,开始“反向攀比”了?
2024年11月26日 20:44 新民晚报新民网

  最近

  一股出人意料的“反向攀比”之风

  在大学生间悄然兴起

  网络平台上

  “反向攀比”在一个个短视频

  一个个帖子里流行

  在抖音一条5.8万赞的视频下

  几千条评论热烈讨论

  话题624.7万次的播放量

  亦表现其热度

  年轻人不再炫耀贵价

  而是热衷于省钱

  这就是所谓的“反向攀比”

  在微博上,“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攀比”千人投票中,55%的投票者认为,“反向攀比”比的是“性价比”,是追求价廉物美的表现,35%的投票者则觉得,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但在评论区里,多个高赞评论却也表示,无论是正向或是反向攀比,最终仍是攀比。

  为啥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攀比?

  不同的年轻人

  有着不同看法和理由

  ↓↓↓

  正方观点

“反向攀比”是消费观的成长,养成消费好习惯

大二学生小刘

  最近薯片涨价,在超市买都要七元钱一包。我在淘宝买只要5元4毛,直接买了20包,是宿舍里买得最便宜的。这一年来,我和宿舍室友凑在一起,比谁买的卫生纸、洗衣液价格更优已是常事。买得最便宜的甩下购物链接,大家一齐下单。高中时对钱没观念,上大学后,自己握着生活费,买东西才开始仔细看价钱,也才会“反向攀比”。

  控制自己的支出,了解到生活日常的点点滴滴,我觉得,“反向攀比”是我,也是许多大学生真正迈入社会课堂的第一步。

研三学生小张

  平时,我总会和室友下意识地对比购买日用品的价格。买同一个东西,你在网上花了20元,我在线下花了30元,听到相差10元,就有种吃亏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买便宜了的人还会啧啧感叹一番,调侃买贵了的人。这真的是在攀比吗?

  我认为,“反向攀比”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在以很轻松的方式去分享购买经验,督促自己践行好的消费观,养成节约和不乱花钱的习惯。

网友评论

反方观点

“反向攀比”仍是攀比,需注意不过度

研二学生小袁

  虽然大家比低价,多是调侃之意,但有时玩笑过了度,也会引起一些不快。有一次,我的两个室友讨论各自买的东西,其中一位使劲说自己买的东西低价又好用,和另一位室友高价买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另一位室友因此挂不住脸,说话也带刺。最后两个人都变得不太开心,还是我上去圆了场。

  如果要说不好的一点,“反向攀比”仍然是“攀比”。节省和寻求性价比是好事,但大家比来比去就变了味。

“95后”上班族王青

  拿“反向攀比”来省钱不是万能的,也不会总是最优解。比如有些时候,一些商品价格很便宜,但质量不如我所期望,我就不会购买,而是选择她觉得质量更好,但价格更贵一些的商品。“反向攀比”只是一种购买时的取舍标准,但也有别的标准存在。不然比来比去,还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

网友评论

警惕“反向攀比”背后的消费陷阱

  在网上,“反向攀比”虽然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却也有“薅羊毛”的嫌疑。“四十块钱买近四十桶方便面”“三角钱买了50个粘钩,好评退了五角钱”……这些叙述听上去十分可疑。而至于“零元买到了几千元的手机”“两块八买到了几百块的护肤品”,比起省钱,听上去倒像一些话术乃至骗局。

  此外,“反向攀比”由于涉及商业买卖,不少商家由此被吸引,偷偷埋伏在评论中打广告。

图说:埋伏在评论区中真假难辨疑似广告的评论

  在一些较为热门的视频底下,有大学生情真意切地分享自己的故事,但也有许多账号混在评论区里,以学生的口吻推介低价商品,“都是旗舰店活动”“只发优惠券”……点进主页,都是在推介自家产品。网络真假难辨,也需注意区分。

专家:明确消费目的,避免盲目跟风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秦朝森表示,反向攀比现象的出现,是作为尚未完全经济独立、经济压力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开始更加注重理性消费的表现。他们意识到节约和性价比的重要性,通过寻找高性价比的商品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减轻经济负担。而社交媒体上各种消费经验分享、省钱攻略等内容广泛传播,让年轻人更容易了解到不同商品的性价比情况,看到他人通过合理消费获得了较好的生活品质,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热情地参与反向攀比。一些倡导理性消费的网络社区和博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现象的流行。

  在他看来,反向攀比对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好处。其促使年轻人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冲动消费或盲目跟风购买高价商品。这有助于他们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对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为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消费基础。不过,他表示,尽管反向攀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攀比的方向,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比较行为。在这种氛围下,那些无法在性价比上达到他人水平的年轻人,可能依然会感受到社交压力。

  “明确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与他人的比较或满足虚荣心。在购买商品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需求程度和商品的性价比,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消费。要认识到消费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让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更不能让消费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说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