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创投丁健:数字医疗标准化建设是关键,需要业界共同努力 | 独家专访

金沙江创投丁健:数字医疗标准化建设是关键,需要业界共同努力 | 独家专访
2020年09月11日 15:07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近日,被称为 “中国诺贝尔奖” 的未来科学大奖 2020 年获奖名单公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因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获得“生命科学奖”。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丁健先生,作为本次未来科学大奖 “生命科学奖” 的捐赠人接受了生辉独家专访。

丁健现任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主要负责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医疗、VR/AR 和新媒体行业等领域的创业投资。加入金沙江创投之前,丁健是美国亚信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丁健 198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大学就读信息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图 |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 丁健(来源:金沙江创投)

生辉:作为本次未来科学大会的捐赠人之一,你为什么会选择捐赠 “生命科学奖” 这个奖项?

丁健:因为我们认为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是未来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对整个产业发展影响最大、最快的领域。所以我们希望投资界人士和产业界人士一起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更快地实现大家的期望。

生辉: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你更偏好哪些方向? 

丁健:我更偏向于数字医疗方向,因为这个领域是我们所擅长的。我本人是 IT 出身,对数字医疗包括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都比较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领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数字医疗是医疗行业里的一个重大短板。甚至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了整个医疗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所以这几乎是我目前工作里最重要的事。我不光自己在看,也正在整合行业的资源,希望大家一起投入到这件事情上。

生辉:你觉得数字医疗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丁健:最大的困难是标准化。一个产业想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标准化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医疗领域有自己的 IT 系统,但这个 IT 系统作用很有限。因为 “信息孤岛” 现象很严重,很多时候同一家医院内部的不同科室之间数据都无法互通,更不用说与其他医院、产业之间的互通。我做个比喻:现在医院的 IT 系统,就像每个医院给自己做了一个 “定制手机”,听上去很酷。但是我们知道,不可能让一个 APP 给每个定制手机都开发一个版本以适用手机。数字医疗目前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每一个新的设备、新的 IT 系统出来,要跟每一家医院对接、跟每一家产品对接,这非常痛苦。行业里常说“买一个软件 20 万,做一个接口 20 万”,所以“定制手机” 模式早晚会被抛弃。

我觉得其实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然,医院体系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医院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人命关天。所以他们做改变很难,需要一点时间下决心,但我觉得这是躲不了的,并且越早改变越好。

生辉:你认为数字医疗在标准化流程的制定方面可以做哪些努力?

丁健:目前,我正在从产业的角度去尝试解决标准化的一些问题。现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建立标准化 “基座”,或者是我们常说的“中台”。对于“中台”,我认为不仅仅是要标准化,还要开放甚至开源,就像安卓系统一样。我们要为医疗领域打造一个“操作系统”,可以让各种“应用” 和平台在上面为医疗行业服务。同时数据也可以在其中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传播,从而创造百花齐放的市场。

而且,这些新标准未来会有机会演变成国际化的标准。这次的疫情除了让大家意识到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非常重要外,也让大家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现在的医疗系统都不健全。特别是医疗系统与 IT 技术的结合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我觉得打造一个好的医疗系统是我们 IT 人的职责,挣钱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在全球医疗系统现状之下,我们国内团队完全有机会去打造甚至引领一些新的标准。

另外,我们知道中国的市场很大,医疗资源高度缺乏和高度不平衡。这其实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动力,因为一旦在这方面有突破,中国的受益者要比其他国家都多。目前,国内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偏远地区并没有足够的医生看病,而数字医疗相当于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跨代转型的机会,是我们国家直接 “跃” 到全球领先位置的机会,因为我们在 IT、新基建等领域并不缺人才。所以要号召大家多往医疗领域发展,一起把这件事做起来。

生辉:金沙江创投未来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多少时间和资金?

丁健:我觉得数字医疗领域光靠一个基金的投入是不够的,这也是我现在在和不同企业、投资机构一起商量的原因。数字医疗领域的 “基座” 是要大家一起来建设的,我们不应该在这个层面竞争,而是要打造出一个通用的 “系统”,在此之上创造出百花齐放的“应用”。就像互联网还没有商业化时,最初的十几年基本上都是合作、开放、开源、标准化的。而今天的数字医疗也处于这样的阶段,也应该进行这样的努力。我们远还没有到做各种各样“应用” 的时候,因为即使你做出了 “应用” 也是无法大规模普及的。好在这个痛点大家都意识到了,我之前半开玩笑说,这叫“天下苦秦久矣”。

缺少标准化 “基座” 的问题我们在不断突破。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完全实现标准化可能需要大约十年时间。因为系统的一步一步规划,保证稳定性、质量,拓展业务等,这些都需要时间。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从新医院尝试搭建系统,新医院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做更多尝试。我们想通过一两个精品的打造,摸索出一条路,让大家知道如何把这件事情真正落地。我们现在在广州南沙地区开始了试验,很多省市对这样的尝试也都很有兴趣。

生辉:你认为目前国内外数字医疗的差异是什么?

丁健:坦率的说,我觉得我们国内的数字医疗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劣势就是我所说的缺少一个统一化的平台,这是我们落后于国外的地方。不过,国外虽然有了一些统一的平台,但这些统一平台是相对落后的,因为没有把最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用在其中。他们的平台更多像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比我们现在没有信息化管理要好,但他们改变的动力不足。就像如果我们家只有一辆破自行车,那么换成汽车的动力就很大;如果我们家里有一个非常高级的马车,那么我换成汽车的动力就很小。在汽车刚出现时,有高级马车的家庭是最后一个换的,国内外数字医疗的推进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辉:你觉得人工智能在数字医疗领域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丁健:我觉得人工智能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数据采集方面。我们知道数据对数字医疗非常重要,无论是医生的望闻问切,还是化验,都是对人体各方面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而人工智能可以 7x24 小时地提供非常廉价、不同维度、不同时间段、更准确的数据采集服务,这在未来将会很普遍。

第二,慢病管理方面。对于慢病管理,需要采集患者一些特定指标的数据,而在以前对于生命指标的采集都需要高度专业的人士、系统去做,但现在可能一个摄像头就解决了。这摄像头里用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我觉得现在才是 “万里长征” 开始的第一步,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医疗执行方面。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在医疗执行领域越来越多的出现,例如,手术机器人、AI 读片等。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跟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软、硬件出现,如理疗机器人、康复设备等,帮助医生更好的看病。

另外,我们要知道人工智能的作用是代替人的“眼睛”,而不是代替人的“大脑”。代替“眼睛”的意思是,让人工智能在信息输入和大量数据处理方面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因为这些机器要比人做的好。

而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要做的不是代替“大脑”直接帮医生做判断,而是做 “医疗大脑”将优质医生的经验传播给更多的人。只有“医疗大脑” 有突破,才能够让医疗资源真正的可以被无限低成本的复制。未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诊疗经验能够与偏远地区的医生共享,协助他们更好地做出诊断,这非常重要。

生辉:你如何看国内外远程医疗的发展?

丁健:我个人认为远程医疗在国内的需求远远不及国外。因为国外人少且住的很散,去医院看病比较麻烦,关键是国外医生看病量并不饱和,所以远程医疗可以将患者“集中起来”,让医生可以看更多的病人,从而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但中国除了医疗资源不平衡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医疗资源缺乏,尤其是高端医疗资源。我们的病人很多,而医生看病量几乎是过饱和的,所以并不是用远程医疗将病人聚集起来就可以解决看病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用远程医疗让城市里的医生给偏远地区病人看病并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而是应该是在机器的帮助下让医生看病的效率更高,从而帮助更多的病人,让资源利用最大化。这又回到我们刚刚说的 “基座” 建设问题上了,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再好的 “应用” 也无法普及。

生辉: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数据是 “量“多,但“质” 不行,你怎么看?

丁健:数据质量不行是其中一种现象,更多的是现在处理数据对象错误。现在的数据是给医生看的,但医生无法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也无法从庞杂的数据中找到精要的数据。事实上,数据处理应该交给人工智能来做,这些数据应该是给机器看的。所以未来数据采集一定是为了机器能处理,而不是为了人类能处理。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采集的数据才真正有用。所以不是一个简单的质量低和高的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