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着力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瓶颈

北京着力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瓶颈
2024年11月30日 00:35 北京青年报

新质生产力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办的“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已聚集商业航天企业超300家,其中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当前商业航天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北京将发展商业航天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建设4个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和加强商业航天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高地。

“南箭北星”格局已初步形成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拥有大部分国家航天大型研发配套基础设施和专业型技术人才。北京的商业航天产业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产业链条国内最全,且“南箭北星”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其中,“南箭”以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为主,聚集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取得了火箭领域多个“第一”;“北星”以海淀区为主,集聚了微纳星空等商业卫星制造企业,形成了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整星研制能力全国领先。

2023年底以来,市区协同在丰台区、经开区陆续举办卫星互联网供应链创新发展座谈会、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活动,支持在经开区设立“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在丰台区成立“星网生态伙伴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融合集聚发展。

商业航天企业半壁江山在北京

北京聚集了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占国内半数以上,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也均占全国半数以上。目前众多商业火箭公司在火箭发射、卫星研制、测运控与数据应用等方面创造了多项新的纪录。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先进装备实验室看到,技术人员正在研发一款2吨级别的商业遥感卫星,预计于2026年完成发射。这家国内最早一批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高端卫星制造领军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可研2吨级别商业卫星制造公司,也是目前商业航天领域里三证齐全的企业,已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的项目。截至今年9月,公司已成功发射25颗卫星。成立7年多来,公司已实现卫星地面通信终端和信关站的自研化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掌握卫星制造11项关键技术,拥有注册专利超300项。公司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销售办公室还开到了欧洲、非洲、中东等地区。

位于海淀区的北京航天驭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一家集商业化航天测运控技术研发、航天通信产品制造和航天器在轨运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提供商,为全国一半以上商业卫星提供在轨运管服务。公司创造了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多个第一:建设了中国首个商业卫星测控站并取得国内第一个商业第三方卫星测控站电台执照;建成了中国首个商业卫星智能运营中心;建成了中国首个覆盖全国的商业卫星测控网;建成了国内首个可服务成像遥感卫星和非成像测高卫星的商业定标场。公司的“驭星云天”数据中心项目去年开工,建成后可为产业链用户提供数据中心空间出租、机柜出租、私有云、算力出租和卫星数据处理等服务。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接下来,北京将从技术攻关、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两方面着手,协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首要的是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瓶颈。支持经开区“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由火箭总体企业牵总,明确里程碑路线图,加快突破大推力高可靠可重复利用火箭等技术。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以星网集团等龙头企业为牵引,挖掘大规模星座组网建设和运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此外还要完善共性技术平台体系,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攻关相关大型设施条件保障能力建设。

建设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区方面,重点推进经开区加速建设“北京火箭大街”,辐射形成火箭研制与发射服务特色园区;大兴区以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加速星箭及地面终端制造应用能力集聚;海淀区加快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星谷”计划,建设“卫星小镇”,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引领区;丰台区充分发挥中国星网“链长”作用,加速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此外还要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支持作用,依托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商业航天领域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数据资产入表等创新举措,丰富资金支持的科技金融手段,加快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文/本报记者雷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