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展现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创新成果的同时,能为更多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应用提供宝贵参考,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引领千行百业的智能变革。
2024年,企业纷纷角逐大模型之际,具身智能却“异军突起”。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关于具身智能的探讨多达500余次。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云栖大会现场,具身智能机器人备受瞩目。
资本市场上,尽管创投市场总体表现平淡,但具身智能逆势生长。截至2024年 8月,具身智能概念创业公司超50家,2023年至今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达101起,2024年已有22起。
从全球来看,具身智能技术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加速落地。在中国,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凭借丰富场景和积极政策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据预测,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38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具身智能市场发展前景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包括大型科技公司、传统机器人企业和创业公司等,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当前中国具身智能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从实验探索阶段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转变;二是协同发展以实现降本增效。
在36氪看来,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固然值得关注,但新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切实服务产业与生活。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等AI技术的兴起并非人工智能的终点,它们只是 AI 新世界的里程碑。只有当这些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催生出创新应用,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变时,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之时。
此次36氪“2024 具身智能创新应用案例”评选历经两个多月。通过案例研究、专家评审、桌面调研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创新、应用效果、市场需求、示范效应、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对申报案例进行综合研判。最终从100多个主动报名的案例中,遴选出45个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应用案例。
我们希望在展现这些企业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创新成果的同时,也能为更多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应用提供宝贵参考,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引领千行百业的智能变革。
以下为“2024具身智能创新应用案例”评选结果
(排名不分先后)
此外,通过对入围的45个具身智能创新应用案例分析,36氪观察到,当前具身智能技术及应用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洞察一: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案例最多,落地场景最为丰富
具身智能技术及应用已广泛渗透至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本次入围的45个案例中,工业制造领域落地应用以44%的占比高居榜首,商业服务紧随其后,占比37.8%。工业领域的高精度装配、研发数字化、质量检测等场景尤为突出,而商业服务则聚焦于餐饮、酒店、零售等行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
这与36氪此前所做的评委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大部分评委认为,短期内具身智能会在工厂智能制造产线等低复杂度场景落地,长远看会在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场景运用。
洞察二:大模型与多模态交互:智能与人性化的双重提升
入围案例中,大部分具身智能产品或解决方案通过将大模型融入具身智能,显著提升了其智能水平和决策能力。此外,多模态感知与交互技术的融合,使得具身具身产品或解决方案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人类意图,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对话与操作,让机器人或智能系统仿佛拥有了“感官”,能够更好地融入人类世界,提供更加贴心、个性化的服务。
洞察三:跨场景通用性与特定领域深耕:广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
具身智能产品或解决方案的跨场景应用能力是其重要优势之一,这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现。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酒店、餐饮服务机器人在多场景下的灵活作业。
同时,部分产品也在特定领域实现了深度应用,如医疗领域的智能理疗系统,通过AI视觉与力控技术的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农业领域的智农采摘机器人,则通过24小时不间断作业,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洞察四: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个性化服务成新趋势
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行业效率的大幅提升,还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入围案例中涉及到的移动操作机器人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引入,使得生产线上的工人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同时,这些机器人的高效作业也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与时间成本。
此外,随着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具身智能技术也开始向这一领域进军。通过收集并分析用户数据,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如AI智能报价平台与AI操作机器人平台等,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与竞争优势。
为切实保证此次评选的中立性、权威性与严谨性,我们特邀 12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超级评审团,涵盖行业科学家、咨询专家、资深投资人以及知名媒体人,具体包括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曾伟民、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严慎予、源码资本管理合伙人黄云刚、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张朋、光速光合的合伙人蔡伟、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执行董事郭敏杰、北京大学副教授/智源学者卢宗青、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仉尚航、上海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泽炯、36氪科技主编苏建勋、36氪研究院院长邹萍。
在评选进程中,36 氪对参选数据实施严格保密措施,并在评审环节进行数据脱敏处理,以此有效防止偏见产生以及数据泄漏风险。同时,基于案例研究与桌面调研,在评委的综合评估之下,最终确定评选结果。
在此,我们特别向这 12 位专家评委致以诚挚的感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