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更紧密的尽头:黑暗森林

连接更紧密的尽头:黑暗森林
2024年07月04日 23:00 36氪

编者按:我们的互联网互联得越来越紧密了,但结果却不见得是好事:互联到了一定程度,我们都会成为信息泛滥的牺牲品。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网络世界会对你的认知发起拒绝服务攻击,用大量的信息淹没你的认知,这样你就会被困在原地,就像琥珀里的苍蝇一样。文章来自编译。

我们正处在相变阶段,这正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什么样的相变?信息网络变得高度密集了。

人就像网络的一个节点。其他人则是其他节点。他们向你发信息,也就是边。你处理这些信息,也创建自己的信息。信息向四面八方流动。

网络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如果你把我们想象成节点,我们通过边彼此接收信息,则网络的形状就决定了传播的信息类型。

一旦信息极其诱人、传播速度很快时,整个网络都会被这些信息占据。甚至会突破临界点,让信息传遍整个网络。

事实证明,确实存在将亚临界网络(注定要灭绝的网络)与超临界网络(能够永无止境增长的网络)区分开来的精确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叫做临界阈值,是常规网络扩散过程一个相当普遍的特征。

当一个节点与很多邻居相连时,各种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传播的速度就会快得多。这叫做网络密度,也就是平均每节点连接了多少条边。密度增加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路线更多。

文化是我们给自己打造的数字生物圈。文化是我们所有人畅游其中的信息圈。如果你把我们彼此交换的信息想象成水,那文化就是由水组成的海洋,或者是这个海洋里最常见或公认部分的精简版。

所以城市的“文化传播”率远高于农村地区。所以在时尚、创意、创新、语言甚至食物等领域,城市的变化速度和多样性要大得多。因为当相互连接的人多得多时,每个新的文化单元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也会快得多。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当整个世界都相互连接,以至于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自身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文化呢?

在过去,能获取的只有少数新闻或信息来源。只有那些渗透到你的网络或在新闻里读到的东西。现在,信息来自四面八方,都渴望能引起你的注意。但你理解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想象一下从这个角度去看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系列数据以节点的形式向你涌来。其中有些来自近处,有些来自远处。你把所有数据都吸收进去,处理之,并从中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其他人(无论远近)及其信仰的认识。

只要你这样做,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物,你就得形成自己的世界模型。对世界的认识,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的认识,甚至可能还有另外一两层认识。即便这只是为了帮助加快你需要做的信息处理的速度。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其结构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这都是共识现实的一部分。一种由你收到的各种信息组成的认识,其中也包括你对其他人收到的所有信息的认识。创造一种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集体意识,一种对我们生活的共同现实的认识。

我们称之为我们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享的共同意义体系,包括价值观、态度、信仰、风俗以及思想。

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Silent Language)与《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写道,文化是由群体间共享的沟通模式、行为以及符号构成的。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构成我们所有人所持信念基础的相互连接的网络,而随着信念的传播,文化也会不断发展演变。

这一点尤其突出,因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正充斥着众人试图逃避它的努力。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梭罗时代以来就一直存在。但这种情况有所增长。大家尝试用思维工具和软件来推荐或记住东西,或者用人工智能来记住看过及互动的所有内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有办法应对信息的雪崩。

虽然对个体来说是合理行为,但当大家都这么做时,就会集体塑造我们周围的信息生态体系,这也意味着问题出在供应方面。所以私人空间才会兴起,尤其是在 Twitter 消亡之后。因此有理论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互联网的黑暗森林时代:

我们的宇宙是空旷森林还是黑暗森林?如果是黑暗森林,那么只有蠢到家地球才会向外发射信号宣布自己的存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已经知道森林保持黑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地球知道这一点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正是互联网在变成的样子:黑暗森林。

对于广告、追踪、恶意攻击、炒作以及其他掠夺性行为,我们正在撤退到互联网的黑暗森林,远离主流。

去建立私人空间,通过 discord 或群聊,去真正表达自己,或让微型生态体系蓬勃发展,这些都是让我们不再埋头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条件,有助于让你所在的网络变得稀疏一些。

我的观点,我们所看到的几乎所有与我们过去所认识的文化状态相悖的东西,都是信息网络密集化的结果。不管是群聊、私人论坛、Discord、不那么智能的智能手机、对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的向往、各种思考工具、帮助你集中注意力的人工智能软件、更好的笔记工具、对媒体头条的焦虑、对经济与政治机构的怀疑、似乎人人都感受到的那种潜在的不适感、氛围……

我们的互联方式改变了我们看待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改变了文化。网络的形式改变了网络的运作方式。

在超高速多对多通信时代,能传播的思想是那些能够“接管”全域的思想。小的想法会生长、枯萎、消亡。只有模因巨型动物群才能生存下来。

在稀疏网络里,也许会出现一些保持个性的小圈子,并能存活更长时间。那就像思想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综合症一样。有好有坏。

从密集网络出走到稀疏网络

让你的生态体系与外面的那个巨兽互联网互动,也许意味着它会消亡或被淘汰。

如果我们消费、创造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因为网络建构方式而改变,那么文化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不妨看看节点数相同的两个网络,其中一个属于稀疏网络,另一个属于密集网络,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此例研究了两个具有相同节点数的网络,然后观察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仅仅几个周期)传播后的情况。颜色显示了节点间共同知识的公共性。稀疏网络的多种颜色范围表明信息分布不均匀,某些节点是信息的“守门人”或孤立的圈子。密集网络的颜色更均匀,表明信息同质性高,由于信息共享效率高,几乎每个节点的世界知识都能迅速达到相似的水平。

左为互联的稀疏网络,右为密集网络的信息

稀疏网络的直方图显示“世界知识”值的分布更广。其范围及标准偏差表明节点间的信息分布更加多样化。而在密集网络里,颜色的均匀性表明几乎所有节点均有着更接近的“世界知识”值。信息传播迅速而均匀,导致所有节点间的知识分布更加均匀。

网络缺乏稀疏性会给我们所关心的行为类型带来明显问题。

这不仅对圈子问题适用。以下是对开源软件非常有趣的分析,清晰表明了这两种类型的网络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稀疏网络结构有利于群体间想法的产生与传播,而密集网络结构则影响想法在每个密集群体内部的实施

前者的缺失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信息生态体系变得越来越密集和同质化。我们被各种污染认知公域的文章围困,这种污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信息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想象,展示这一点的最佳场所就是社交媒体。为了探索这些动态,研究人员 Se Jung Park、Yon Soo Lim 以及 Han Woo Park 研究了两个平台(Twitter 与 YouTube)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研究人员用 NodeXL,从发送了推文或与主题标签 #OccupyWallSt 互动的用户那里获取数据,绘制出了网络图。研究人员然后用 NodeXL 以及 Webometric Analyst 2.0 分析了 462 个视频,分析了其观看次数、评分、评论以及地理数据。

在 Twitter 上他们发现了一个稀疏连接的网络,核心用户只有少数几个,各自连接较小的社区,从而实现实时更新与协调。这并不奇怪,我们可以从马斯克的推文看到这种影响,或者这就是唐纳德·特朗普被禁言的原因。比方说,Twitter 的快速信息交换让组织抗议活动成为可能,并放大了不同的声音,凸显了其动员社会行动的独特能力。他们发现的是所谓的中心辐射结构。

另一方面,YouTube 的连接则非常密集。这意味着人们紧密相连,不需要借助“桥梁”从一个子群跳到另一个子群。这意味着那里没有像 Twitter 上面的那些“超级用户”。意见相似的用户聚在一起,他们的声音得到强化,标签会使用相同的关键词,大家团结一致。这也不足为奇,所以有人才会担心回音室或极端化,因为如果你对某个话题有任何倾向的话,你就会被 2015 年版的 YouTube 引导到那条路上。

Park 和 Lim 发现,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相关的 YouTube 视频评分很高,经常被点赞。这增强了运动支持者之间的团结感,让 YouTube 成为集体记忆与共同身份的栖身之所。

研究结果表明,Twitter 用户组成了松散连接的辐射状网络,这表明信息很可能由网络的几个中心用户组织,他们各自连接着一个小社区。在 YouTube 上,主题相同的视频形成了一个密集的网状网络,强化了大家共同的想法与价值。

Twitter 的枢纽辐射网络更加稀疏,更有利于信息交换,而 Youtube 的密集网络则强化了共同想法。

网络的结构本身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文化。

跟所有社会研究一样,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部分问题可能是由于平台的建立方式造成的。YouTube 是一个具有搜索功能的娱乐平台,Twitter 是一个让你创建搞笑表情包的互动平台,但网络的建构方式(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建立方式)改变了传播的信息。

现在,2015 年已经过去很久了,对我们当中的某些人来说,时间长得可怕。我们相互连接得更加紧密了。3G 催生了 4G,现在又发展成了 5G。视频无处不在,跨语言与跨国家的对话也更加常见。实际上,整个世界日渐应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那句老话:“都有麦当劳的国家之间没发生过战争。”这句话不对,但却很有启发性,整个世界的联系远没有那么紧密。(背景知识,苹果当时的规模比现在小 7 倍。)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整个现代信息生态体系内。我们都在同一片海洋里畅游。我们过去都有自己的潮汐池,但现在已经合并在一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这改变了我们生活之中的信息流。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那么,随着网络变得越来越密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以下将总结上述几点,并更清楚地阐述:

  • 在信息传播方面,那些似乎能够胜出的信息会呈现出更高的病毒式传播性
  • 中枢在系统中的能量开始减少
  • 在大家分享的信息(“共识”)方面,同步速度变快了很多,这也会制造出回音室
  • 其必然结果是,随着大家相互学习彼此的工作并基于此去做新的东西,站在彼此肩膀上的创新也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 与稀疏网络相比,其健壮性与稳定性较差

随着网络变得越来越密稠密,随着节点间互联越来越多,信息会被所谓的 M 因素主导,也就是被纳入考虑范围的候选“边”数。增加竞争渗透的参数一开始会抑制最大连通分量的增长,但当它成形时,会增长得更快。

这意味着,在密集网络里,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你就会看到信息更频繁的传播。

这种情况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网络。比如电网。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连锁故障,电网老化就会这样。解决方案叫做“孤岛效应”,、也就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互联的电网划分为具有独立发电能力的独立区域”。这样,如果一个孤岛崩溃,整个电网不会一起崩溃。

这会降低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率。所以是有代价的。但也会带来好处。对威胁的抵御能力也会更强! 2010 年地震后智利电网就是这么恢复的,他们建立了 5 座孤岛,只在端结点互联。

我们的信息生态体系也是这样。我们过去有控制信息流的“枢纽”。所以,记者和媒体是天之骄子。当其中一个枢纽受到损害时,信息流动的方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意味着会有多个信息“孤岛”。孤岛会出现,在自己的疆界内拓展,只会偶尔爆发。

当我们都连接到一个密集互联的全球信息圈时,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快得多!病毒式传播变得更加常见。信息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并传播出去,但仅限那些可以传播出去的信息类型。你没法压制,纸包不住火。极端情况变得更加极端,也更难以预测。

你更容易受到回音室或过滤气泡的影响,这正是因为你很难将周围的大量信息置于上下文背景之中或进行处理。稠密网络形成紧密联系的集群,但不太可能形成“桥梁”。

在这种密集的氛围下,信息传播量会大得多。而且来得快去得也快。每一天都感觉像过了一年。这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不同群体的观点会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从愤怒文化到“觉醒主义”的成功和失败,从劳动力市场的困境到“时事”的想法(“时事”正是引发争议的导火索),它解释了一切。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只有最流行的模因才能成功,那些能够向最广泛的群体传递最简单信息的声音才是唯一的导火索。

这不是缺乏多样性本身的问题,因为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换,而是因为节点间的同步程度太高了。这个环境下的人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和想法。

这既意味着站在他人肩膀上的创新会变得更多,但同时打破常规的尝试也会变少。

泰德·乔亚 (Ted Gioia) 就曾撰文探讨过宏观文化的消亡与微观文化的兴起。

比方说,我们可能会目睹CBS晚间新闻的终结——这个节目曾号称拥有 3000 万的晚间观众,但如今观众人数已不到 400 万。CBS现在在各大电视网的新闻节目中始终排名垫底。

从文化角度来说,他是对的,因为曾经存在的大型机构正在瓦解,剩下的是靠博客和流媒体生存的微文化。但是,尽管新的微文化更容易诞生,但微文化的数量之多也使得新的微文化更难流行。而且,流行起来的新的微文化的多样性也不比过去的微文化,因为其内核往往转瞬即逝。更确切地说,自从过去以来,即便在互联网上,微文化也已经大大减少。

互联网无处不在,媒体已实现全球范围的互联。社交媒体进一步让世界变小。随便一个 LinkedIn 网红的连接请求都有 100 多个共同点。Twitter 有自己的模因圈。我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个信息连通性与获取渠道空前发达的时代,我们期待着文化创新的复兴。然而,我们却发现自己陷入到停滞状态,庞大的内容数量导致了文化陷入到矛盾的僵局。

现代信息生态体系的稠密网络提供了大量选择,但却在无意中助长了文化的同质化。思想在这个高度互联的环境下迅速传播的结果,往往是趋同而不是分化,从而形成文化评论家所说的“拟态同质化”(mimetic isomorphism)——指机构(或在这种情况下的文化产品)越来越相似的趋势。同一节目,换种语言,换个版本,换批演员,就在同一个网络上再度上演。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密集的网络之中。

这种文化停滞不前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娱乐界。时尚周期曾经由季节性时装秀决定,但现在却以极快的速度更迭,导致微趋势变得模糊,让人感觉既短暂又雷同。

这也意味着文化萎靡不振的罪魁祸首不是人们常说的算法,而是导致不同想法传播更快的网络拓扑结构。随着各种想法以闪电般的速度在全球传播,留给孵化、改进和真正创新的时间越来越少。

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这不仅仅是思想的问题。这是网络的问题。自从小册子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美)以来,我们就一直面临着病毒式传播与虚假新闻的问题。

内战前美国有个流传很久的假新闻,说的是“家庭手工业”就是非裔美国人自发变白的故事。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它不仅帮助一代代人积累了财富,还引发了真正的战争。

1835 年,《纽约太阳报》的“月球大骗局”声称月球上存在外星文明,并让《纽约太阳报》名利双收。1844 年,费城的反天主教报纸谎称爱尔兰人从公立学校偷走了圣 经,导致暴力骚乱与袭击天主教堂事件。在镀金时代,黄色新闻泛滥,用虚假采访、虚假专家与虚假故事来激发同情和愤怒。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刊登夸张的犯罪剧来卖报纸。19 世纪 90 年代,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等富豪及其《晨报》利用夸张的手段引发了美西战争。当赫斯特在哈瓦那的记者发电报说不会有战争时,赫斯特(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的灵感来源)回了一句举世闻名的话:“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赫斯特刊登了古巴官员对美国妇女进行脱衣搜身的伪造图画——他赢得了战争。

可这并没有摧毁媒体的可信度或毒害认知共识,不像过去几十年,人们对机构的信任似乎正在崩溃。

相反,它制造出了一些自我延续的机构,并不断制造热得快冷得也快的“当前热点”,总是聚焦在聚光灯下,制造混乱,然后寻找新的热点。这种单一文化意味着你只能靠推动更具煽动性的想法来“突破”信息过剩。

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孤岛”——思想传播较慢的,受保护的空间。在此之前,我们会处在一个奇怪的时刻:尽管世界触手可及,但文化却似乎原地踏步,我们陷入到无休止的变化循环之中,却没有真正的进化。

我们都觉得自己生活在漩涡之中,困惑和愤怒不是因为某一件事,而是因为一千件转瞬即逝的事情。而共同点是,这种愤怒的感觉比对任何一件事的愤怒都要强烈。

过去,我们都用同一种媒体,数千万人同时收看《陆军野战医院》的季终集,而今天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我们以为这意味着我们被困在自己的小岛上。结果并非如此。我们看着差别不大的流媒体节目,你猜怎么着,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就此萌芽!只用再等一下子。

微软研究人员埃里克·霍维茨 (Eric Horvitz) 和尤雷·莱斯科维克 (Jure Leskovec) 分析了 2007-2008 年的电子邮件和短信数据,发现 2.4 亿人之间的分离度平均值为 6.6。2016 年,Facebook 数据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时的平均分离度为 3.57。

我们所在的网络变得更加密集了。

无论是同一种媒体的无所不在(每一个流媒体网络都学了同样的技巧),还是关于经济的那几个谎言的老生常谈,抑或是媒体充斥着关于加州高铁故障或山火的故事,这样的东西到处都是。

虽然互联网与无所不在的随时在线本来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凯文·凯利 (Kevin Kelly) 所谓的找到 1000 名忠实粉丝,但结果相反,我们却完全被当前热点、任何会引起机器兴趣的事物所淹没了。

算法是我们的兴趣,在稠密的网络中得到提炼,然后反馈给我们。它制造出“模因庞然大物群”,这些感觉或环境信息生态系统,就像我们祖先的异教神灵一样,影响着我们遇到的一切信息。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我们称之为成为算法的牺牲品。就好像算法是一个独立于组成它的组件的“东西”。好像它不是由我们个人对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故事做出反应而组成的。

罪魁祸首不是算法,而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我们,表现得就像一种不同的动物,我们却拿算法当替罪羊。

拥有一个密集网络的结果既隐秘又强大。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能够迅速传播的信息才能真正流行起来。公众认知公地被那些在竞争“胜出”并强势“登顶”的叙事占据。这意味着,在失业率创造新低、工资高、生活水平高、GDP 增长、股市高飞、美元坚挺的时代,美国人仍然认为他们生活在最糟糕的时代。这是一种反乐观情绪。

对于喷子来说,永远都是今时不同往日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确信其他人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周围弥漫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糟的氛围,如战争、饥荒、瘟疫,世界不公。每个人的失态与和错误瞬间暴露无遗。

网络越密集,信息的影响力就越大,它会根据媒介调整自己的形态。

互联到了一定程度,我们都会成为信息泛滥的牺牲品。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网络世界会对你的认知发起拒绝服务攻击,用大量的信息淹没你的认知,这样你就会被困在原地,就像琥珀里的苍蝇一样。而且它做到这一点很容易,我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更不用说如何去防止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的思考工具、记录笔记以便事后搜索的方法、处理工作相关工作的工具、无尽的清单、笔记、上下文提醒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渴望有文化孤岛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热点”没完没了的原因。我们都只能在密集的网络里努力成为一个节点。

译者:boxi。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