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定制汽车,沉默的滴滴放出大招

反向定制汽车,沉默的滴滴放出大招
2020年11月19日 11:39 向远之

11月16日,滴滴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正式发布。滴滴称,作为第一款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车新物种,这款车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定制化设计,而D1最终由滴滴联合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

不止于此,一经出手,滴滴就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爆款车型。在程维的预测中,到2025年,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辆。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滴滴将向市场投放20万辆 D1。此外,将D1作为起点,滴滴还将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此外,D1搭载的比亚迪最新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和后者成熟的供应链,都能够帮助“滴滴牌”汽车实现降本的目标。公开资料显示,相较三元电池2019年的成本价0.9元/Wh,刀片电池的成本价低至0.6元/Wh,刀片电池的设计将会带来20%-30%的成本而布局D1的背后,是滴滴要做“汽车运营商”的野心。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该定制网约车将加速主机厂沦为出行公司的代工厂。以滴滴为首的出行平台,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将有机会与主机厂争夺汽车产业的主导权。”

滴滴造车有着自己的逻辑,事实上,早在2018 年初,滴滴“造车”的念头便出现。彼时,滴滴推出“洪流联盟”,与包括北汽、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内的31家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达成协议,意图打造“汽车全产业链上下游平台”。但是和其他企业合作的话,很多企业有着自身的战略和想法,难以形成合力。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变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滴滴有着大量的汽车行业数据和终端用户,未来汽车的用户将不一定需要全资购买汽车,共享化将是大势所趋,滴滴和汽车用户的触点和触及深度将更深,这点将可能比造车企业和用户的连接更深,因此滴滴从下游造车将有逻辑可循。

目前滴滴的汽车大部分都还是司机自有的私家车或者私家车为主,确定是汽车的掌控性不强,乘客需要适应多种多样的汽车类型,如果自行造车一是可以优化乘车体验,同时可以将产业链打通从而提升产业链的话语权,同时未来汽车可以根据汽车的生产寿命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对于D1的投入方式,程维介绍称,其并非整车售卖给司机,而是专为共享出行而设计,采用按照公里付费的模式。

程维在演讲中透露滴滴的野心:“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共享出行现在占据所有出行的比例为3%,而滴滴的理想则是将其提高至30%。

在司机端,该运营模式可以帮助司机端实现“0成本”运营。而在购置端,通过大规模定制,滴滴可以极大降低采购成本。而对于比亚迪来说,如果滴滴能够实现5年100万辆的目标,并且全部由自己生产,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将实现翻番。

但滴滴并非没有对手,传统车企也在试水“出行服务运营商”。今年9月底,领克公布了其“欧洲计划”,即由“汽车制造商”转变为“出行服务商”。根据规划,在欧洲,领克汽车有多种使用方式,用户可以买、可以租,可以长租也可以短租。和这些拓宽业务边界的新玩家相比,滴滴的优势在于其占据绝对优势的数据能力和市场容量。滴滴表示,目前滴滴平台上连接了超过3100万台的车辆。在分析了大量的出行场景和数据后发现,部分出行问题需要从交通工具侧的变化来解决才更有效半个月前,滴滴宣布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过去五年,滴滴年运送乘客量超过100亿人次。今年国庆节前,滴滴创下了单日为全球提供6000万次服务的纪录。同时,从当前来看,D1的推出也是滴滴寻求业务新增量的探索手段。

相比之下,滴滴造车有着用户和数据,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滴滴的思维更加新锐而且可以推动C2B的反向定制,运营上也有新意,但是弱点在于造车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滴滴的这个实验能否成功还需要观察,汽车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门槛的行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