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打工仔升经理后辞职创业,靠6款产品、100位客户做成2亿生意

义乌打工仔升经理后辞职创业,靠6款产品、100位客户做成2亿生意
2024年04月25日 18:22 电商在线

1985年出生的刘名洋,学的是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家人把“名扬四海”的期望放进了他的名字里,他也总想着去外面闯一闯。

2008年毕业后,他为了爱情,跟着女友来到了义乌。在这里,哪怕坐在沙县小吃吃拌面,耳边听到的也全是豪情万丈的梦想。义乌遍地都是创业者,尽管肯干的刘名洋三个月就做上了主管,也因为一场对赌用8个月完成800万美金的业绩,提前升任经理,但他还是在2016年选择创业。

他的生意,在一个偏僻自建房的地下室起家,“老板好招,但员工难招”。在地下室起步的刘名洋,做的是中间商生意,靠着把义乌国际商贸城里的商品“搬”到线上卖,跨境生意也蒸蒸日上。

但因为缺乏护城河,后来的生意起起落落。在经历过散伙、崩盘以及一路暴跌后,刘名洋放弃了大而全的思路,不只是专注不起眼的蓝海,更是将客户从10万人筛选到100人,将产品从11万个精简到6个。用减法力挽狂澜后,一年营收也因此突破两亿元。

在离货源很近的义乌,刘名洋借着地缘优势,赚的是中间商的钱,但不满足于只干中间商的事。靠着深度分析市场和产品,他让客户从“小鱼”变“大鱼”,也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双赢。

在他的跨境生意里,敢拼敢想是关键词之一。在义乌,总有许多爽剧般的时刻。这不只是因为创业者的故事总有跌宕起伏和一地鸡毛,也因为这里确实适合从0到1,而他也和大部分在义乌的创业者一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拼出来的爽剧男主

最早,刘名洋在义乌是从采购干起。他三个月就升任采购主管,“在公司留下的记录,后来许多人都没有打破”。

人们为了搞钱来到义乌。这里不讲究学历和背景,只要肯干就有收获。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刘名洋每天只睡四小时,每天播三四十通电话,他一天确定下来的客户比别人一周的还多,做的单子利润最高,发货量也最大。

他的工作,从错峰处理前一天的合同开始。公司有100多个业务员共用4台传真机。为了避免排队,他选择在上午七点赶到公司处理所有合同,然后在早上九点坐上公司班车,去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购到下午五点。回来后,这一天的工作才完成一半。他会在公司做完当天所有询价的采购合同,一般这时已经晚上十点,他匆忙吃个宵夜,还要去仓库把当天的货都收完,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去睡觉。

升任主管后,刘名洋的年薪也涨到30万元。但他却想转岗,“因为采购没有提成,还是销售更有奔头”。而且,他还是想出去闯一闯,“学的国际贸易,怎么能不出国跑跑?”

(刘名洋在德国)

但是平级转岗是不可能的。刘名洋年轻气盛,索性提出放弃主管位置,“从基层业务员干起,只拿三千元底薪,提成另算”。这番操作,让他的老板觉得不可思议。一番商谈后,老板给出的条件是,“出去能谈成500万美金的生意,回来就做销售主管的位置,年薪50万元”。

刘名洋还是不满意。他看着老板的宝马X5,问了下价格,提出了“年薪百万”的条件。于是,老板让财务总监核算,刘名洋按这个年薪要创造多少业绩,最后得出的数字是“800万美金”。刘名洋奔着这个数字赌了一把,“结果8个月就完成了目标”。

回国落地时,老板派司机专门来接他,公司门口也早早铺好了红毯,挂好了横幅祝贺他“荣升国际贸易事业部经理”。这是属于他爽剧男主般的一幕。义乌的“爽”在于门槛不高,而且只看经验不看学历,只要肯吃苦,总会有回报。

做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线上搬运工”

但其实,没有哪一件事是一蹴而就的。在跑业务的阶段,刘名洋一年就要走十几个国家。这份工作里有被抢劫的惊险,也有谈成大单的喜悦。工作一年后,刘名洋在义乌买车买房,也终于在老丈人面前有了提亲的底气。

但销售主管这个职位,真正坐了一段时间后,刘名洋还是失望了,“管理岗是固定工资,没有一线业务员赚钱”,他也没有以往那样足的干劲了。

没有人会不好意思在义乌提钱,在这里“搞钱”才是第一紧要的事。2016年,刘名洋决定拿出20万创业,和合伙人干起了外贸的老本行。

义乌的商贸办公,大多是在自建楼里开始,“办公室带仓库的地下室,吃住都在里头”。这样的招工条件,最后只留住了一个人。在义乌,老板好招,但员工难招,因为人人都有个创业梦。

在周围都是泥巴地、没人注意的偏僻角落,刘名洋的外贸生意开张了。他一上来就直奔电商,“敦煌网、亚马逊、国际站,都陆陆续续做起来”。铺货策略大而全,他卖礼品、卡片、奖牌,也卖童装……他分析,一个新平台兴起,缺的就是商品,所以他把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品往线上“搬”,一个月传1万款产品,三个月才传完。

这一切也很快有成效。第一个月就有两三万美金的销售额,能有近三成的利润。他的第一份创业,靠着义乌商贸城的优势,第二年生意规模就破亿元。

但好景不长,很快就有效仿者,同样采用将商贸城商品搬到线上的模式。价格一卷再卷,刘名洋不得不另谋出路。

2018年,因为观点不统一,刘名洋和合伙人散了伙。消沉了一年后,他重新投资150万元,在国际站上选择了更熟悉的类目上架产品。他选的是家居装饰类产品,生产成本和门槛都不高。义乌有大量的供应链资源,因为购买门槛低,一般质量达标、颜值好看,客户就很容易下单购买。

2019年,刘名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客户,等着原先和他做三五百美元的小客户,陆续长成大鱼,能和他做100万美元的生意。生意按这个模式增长,平稳却没有特别大的爆发,“感觉流量趋势逐渐变了,但我们还没有完全摸清”。

终于,机会在2020年到来。刘名洋等到了服饰品牌Zara的丝绸定制订单。一试成功后,他的团队也逐渐将真丝产品出海。与大英博物馆以及奢侈品品牌的合作,很快为他们吸引了一大波流量。

但这却成了后来公司崩盘的伏笔。因为缺乏护城河产品,公司2021年的销售额从2亿元缩水到2000万元。之后的一路暴跌让刘名洋不得不思考,怎样的生意才是可持续的。

6款产品,2亿生意

2022年,没有任何护城河的刘名洋,决心聚焦核心用户和核心产品,通过做减法,将客户服务做到极致,来建立属于团队的优势。

刘名洋从来不满足于一次性生意。他曾经对接过类目中比较出名的品牌商,对方进的是100美元的产品,比公司主营产品定位更高端。为了再次建立合作,刘名洋持续联系了半个月,还是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但他毫不气馁,在一封邮件中详细分析了市场,希望通过中端产品建立新的订单。刘名洋分析,定位高端的产品,售价在110美元,最多也只能赚二三十美元;而中端产品成本也不过十几美元,定价四五十美元,也能赚30美元。而且,中端产品的市场规模明显大于高端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不到两天,刘名洋就接到了客户的电话。对方不仅道歉了,还一次就下单买了2000个产品。这样大的转变,不只是因为刘名洋邮件写得好,还因为他在附件里,给客户“介绍了500位小客商”,对方挨个儿试了,发现真的谈成了生意,态度自然也就立马变了。

作为中间商的刘名洋,不满足于提供产品或者生意思路。“利可共而不可寡”,他想的是怎样让客户利益和团队利益双赢。

在客户下达订单后,刘名洋又趁热在电话中提出“搞一场直播”。对方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有30万粉丝,但直播对他们而言却还是新鲜事儿。在刘名洋的远程指导下,一场跨境直播带货开始了,不到一小时的直播时间里,成交了17000单,为了答谢刘名洋,对方又追加了5万单。

靠替客户多想、多做,刘名洋成功将原本的小单做成了大单。和曾经做大而全的生意思路相反,他开始做更精准的生意。

团队的主力业务员维持在30人左右,但是客户却从10万筛选到100人左右,“筛选的都是你情我愿、门当户对的客户”。他们主营的产品,也从11万个精简到6个,“就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竞争力”。一番减法做下来,刘名洋的生意反而涨了,去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从2008年开始来义乌打拼,刘名洋有下苦工,也有好运气。无论是为老板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他奔着赚钱去,也确实赚了钱。他在义乌成家立业,享受过钱多到花不完的时候,“该换的车子、房子都换了一轮,奢侈品也轮着都买了,但钱只是消费掉了,并没有留下什么”。

从一开始,刘名洋坚持的策略就是做蓝海商品。他专做“不起眼”生意,2017年靠着抱枕这类家居蓝海商品,30人的外贸团队就创造了破亿元的营收。而现在精挑细选的6款产品,依旧是刘名洋的核心机密,在销售额不断增长后,他在义乌买下了办公楼,“是投资,也是给员工更大的安全感”。

义乌永远有创业者。蓝海只是一个阶段,一门常青的生意,需要决策者不断调整方向,寻找和开辟新的增长。刘名洋对义乌的感情是复杂的,“这里适合从0到1,但难以从1到N。适合创业,不适合生活”。他见过太多离开的人,这里永远不缺新鲜面孔,但想要留下来,需要的不只是努力和运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