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亿天津芯片龙头,订单汹涌

1800亿天津芯片龙头,订单汹涌
2024年04月17日 19:54 21世纪商业评论

撰文丨何己派  编辑丨鄢子为

1800亿市值的国产芯片龙头,赶上风口。

“国产化逐步进入深水区。”4月16日,海光信息公告,其在电信、金融等行业应用场景,进展顺利。

过去一年,其净利12.6亿元,同比增长57.2%

国内市场,只有少数几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同时具备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研发能力。

注册地位于天津的海光信息,就是其中之一。

大模型带动算力需求暴增,芯片国产化迫在眉睫,海光势头正劲, 订单需求旺盛。

水涨船高

海光信息师出名门。

目前,公司无实控人,其最大股东为中科曙光,做中高端服务器的龙头,背后站着中科院。

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很多有中科院或中科曙光的背景。

比如,担任海光总经理已四年多的沙超群,资历深,历任中科曙光技术副总裁、高级副总裁。

沙超群是教授级高工,做技术研究多年。

一年前,他就有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正处于第三波浪潮,大规模训练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会推动人工智能处理器的快速增长。

“业界预测,GPGPU将推动人工智能能力每年至少提升一倍以上,GPGPU市场也将从2023年开始实现快速增长。”沙超群说。

GPGPU,是人工智能领域最主要的协处理器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占比达90%以上。

海光的DPU系列产品,属于GPGPU的一种,采用“类CUDA”通用并行计算架构,主要部署在服务器集群或数据中心。

公司表示,其DCU产品支持完整的大模型训练,与文心一言等主流大模型适配良好

在参数规模方面,支持覆盖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大模型。

去年三季度,海光DCU系列“深算二号”发布,相较深算一号,性能提升超100%,并实现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沙超群表示,在商业应用方面,公司DCU产品已得到百度、阿里等企业的认证,并推出联合方案,打造全国产软硬件一体基础设施。

加紧备货

海光业绩猛增,也缘于算力国产化迫在眉睫。

3月底,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再度升级,将限制范围扩大至消费电子领域。

“国产AI芯片厂商,产品性能距离海外有差距,但国产化趋势不可逆。”东吴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海光位于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

沙超群带队,海光加紧备货和销售。

年报里的三个数据值得注意:

2023年底,该公司预付款为23.89亿元,同比猛增154.8%,主要系原材料采购及战略备货预付货款增加所致。

预付款大增,一定程度上打消市场对其产能的顾虑。

同时,应收账款高企,截至2023年底,为14.9亿元,同比增长53.6%。

最后,高端处理器去年的产销率高达153%,同比增长45%。

海光用的是“产能规划、半成品备货”的策略,即提前6个月制定生产计划,提前准备适量晶圆、裸片(半成品)等待生产。

“提高生产运营效率,根据客户动态订单情况及时安排生产,实现了产销量较好的匹配。”公司表示。

从关联交易来看,订单增长势头明显。

据公告,今年初至4月12日,海光与公司A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方面的关联交易金额,预计为63.2亿元,同比增长45%,已发生交易高达22亿元。

依托本土化优势,海光专注拓展国内市场。

接下来的市场规划,包括与头部整机厂商合作,基于海光新品推各种规格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与国内头部软件开发商合作,推行业一体机方案等。

压强投入

海光所在的集成电路产业,投入高、回报期长,看重技术储备。

沙超群团队保持高压强投入。

去年,公司研发投入28.1亿元,同比增长35.9%。2021-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

人员亦在扩招。

截至2023年底,海光拥有研发人员1641人,一年增加358人,平均薪酬为85万元

沙超群表示,公司的研发策略,按照“销售一代、验证一代、研发一代”的节奏,对标国际同类产品的迭代速度,当前不同产品的迭代周期为1-2年。

去年上半年,单价较高的CPU系列产品“海光三号”,投放市场,很快成为销售主力。

随后,海光四号发布,海光五号目前处于研发阶段。

DPU方面,沙超群透露,“深算三号,研发进展顺利”。

在技术路线上,海光CPU研发的起点和生态搭建,来源于多年前与AMD合作,获得其x86架构的技术授权

x86架构起步早,生态环境较其他处理器有优势,全球应用x86处理器的服务器销售额,占市场九成以上。

由此,海光的CPU,能广泛兼容一大批基础软件以及应用软件。

不过,在他人“地基”上造产品,难免遭受外界质疑。

一位半导体行业从业者向《21CBR》表示,x86架构由AMD和Intel主导和推动,“海光的生态优势要依赖授权,必然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得面对这两家厂商的竞争,优势发挥难免受限。”

就“卡脖子”的风险,去年,沙超群强调,公司已完成对授权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独立实现了海光产品的迭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

产品方面,海光四号首次用上了自研CPU微架构。

4月中旬,就英伟达CUDA兼容性调整的传闻,公司回应,相关调整不会对DCU相关产品产生影响,“DCU硬件及软件栈产品,依然会延续自主研发路线进行演进。”

好业绩、好势头,海光大干快上。

图片来源:海光信息,除标注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