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老字号” 国企长虹向“智”加“数”

“AI+”赋能“老字号” 国企长虹向“智”加“数”
2025年03月19日 13:3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9日电 (记者 岳依桐)“诞生”于1958年的长虹控股集团已在“AI+”的赛道上不断突破,构建出向“智”加“数”的全新图景。

  当下,长虹依托自身在数据、应用和安全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AI+”行动,以“AI+”赋能制造、运营和产品,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

图为长虹控股集团。长虹控股集团供图

  “AI+运营”方面,长虹率先接入私域DeepSeek模型,将AI技术应用到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合同对比等领域;“AI+制造”方面,AI检测已应用于整机质检、零部件缺陷检测等方面,长虹正持续加快AI赋能全球66个智能制造工厂的提档升级,推动长虹制造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AI+产品”方面,长虹在业内率先推出搭载通用大模型的AI TV“云帆”平台,支持语音、手势、表情情感识别等多模态交互。

  相关案例不胜枚举。长虹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至众多领域,正积极推进“AI+”行动,分布在全球的66个智能制造工厂,都将是未来AI技术的舞台。

“AI+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改数转”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落实数字化转型工作“一把手负责制”,长虹还专门设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

  长虹控股集团数字化转型部部长祝阳介绍,长虹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和能力来驱动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目的是实现企业业务转型、创新、增长,核心是管理和业务转型,赋能产业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如今,在长虹,AI已应用于整机加工、成型注塑、物料配套、产品质检、生产流程管控等各个生产环节,推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更新、高品质高效率生产线提升、精益化柔性化工厂建设。

  比如,长虹“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上,全自动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9条“5G+工业互联网”超高清电视生产线全部满负荷生产,每条生产线同时生产6种不同产品,一天可实现1100个不同产品的生产,交付周期仅10.86天。

  再如,长虹的新能源业务通过实施基于数字孪生的新能源智能产线效率优化项目,生产线速率由行业普遍的600只/分钟提升至750只/分钟,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良品率达到99.99%;漏液率小于5PPM……“聪明”的设备、“智慧”的生产线、“灵活”的工厂,“AI+制造”使得老牌国企焕发出全新活力。

长虹新能源杰创智造工厂。长虹控股集团供图

  “当然,数字化转型必须根据不同产业单元的发展实际进行评估和实施。”祝阳强调,数字化和业务乃双轮驱动,需要技术和业务团队共同推进变革创新。“最终目标就是提质增效。”

  数据要素助力“AI+运营”

  近年来,长虹强化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双轮驱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目前,长虹已构建形成“应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产品与制造技术”三层技术创新体系,并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数据要素是科创的“地基”。近年来,长虹利用数据要素在工业互联网、AI应用、智能制造、核医疗等方面推出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并实现在先进制造、经营管理、行业赋能等领域的成果转化。

  四川首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就是典型案例。长虹控股集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毕可骏介绍,该平台以“基于数据的并行决策”为核心,贯穿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延伸服务全流程,推动长虹实现“智改数转”。

  长虹爱创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就像一个“工业大脑”,实现工业数据的互联互通,保证生产数据实时在线可控的同时,也为产品研发、行业决策提供数据辅助。

  而对外,该平台还为新希望集团、五粮液集团等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智改数转”解决方案,同时构建智慧供应链制造“销研产供服”一体化模式,助力5万家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出的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已为产业链上3000余家中小微企业服务,累计提供超50亿元融资额度。

  另外,通过自主研发的虹犀智能AI应用创新中心,长虹打造了行业标杆级AI赋能平台,以私域DeepSeek模型为技术底座,实现办公、数据、供应链、财务等领域的智能化突破。

  从业务洞察到AI助理,从减少摩擦到风控前置,从“数据沉淀”到“价值创造”……抢滩入途,布局了AI基础能力建设和应用终端的长虹,正在发展之路上跑出“加速度”。

 “AI+产品”服务新型消费

  去年12月在北京发布的CR450动车组样车,标志着中国高铁开始在时速400公里商业运营技术“无人区”进行探索,样车配备的锂电池系统由长虹电源自主研制。

图为配备长虹电源自主研制锂电池系统的CR450动车组样车。长虹控股集团供图

  锂电池系统使用行业首创的PHM技术,给电池系统配备了一个厉害的“大脑”。长虹电源设计三所副所长彭秋介绍,该技术可以对大量电池系统历史数据的存储、运算、解析实现可视化信息输出,从而更好地进行蓄电池健康管理以及故障预测,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这只是长虹“AI+产品”的一角。1月初,在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2025)上,长虹发布多款新产品,AI TV、AI冰箱、AI空调……都以“人工智能”打头。

  以电视为例,2023年长虹通过自主研发的AI技术,融合训练大量专业模型,打造出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长虹云帆AI大模型;2024年9月,长虹发布全球首款AI TV、全球首个白电领域的垂类AI大模型等,为长虹家电带来新的应用场景和增长模式。

  从具备声纹识别功能的人工智能电视、基于云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冰箱等出发,“AI+”已延伸至长虹的各条产品线,产出了AI推理模组、AI高速背板连接器、AI锂离子蓄电池组等一批技术成果。

  可以预见,长虹“AI+”将解锁越来越多的向“智”新图景。据了解,下一步,长虹将持续开展机器视觉拓展,针对用户需求开发AI排程、AI识标、AI导览、AI记忆引导等多场景应用,让AI更好地服务全行业领域。(完)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