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 Manus刷屏:真出圈,还是营销助推?

九卦 | Manus刷屏:真出圈,还是营销助推?
2025年03月06日 23:31 九卦金融圈

来 源 |  九卦金融圈综合整理

2025年3月6日,中国AI领域迎来又一“里程碑事件”——一个来自中国团队发布的通用型AI Agent——Manus,成为继deepseek之后的又一匹“黑马”。

由初创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研发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在接到用户指令后,可以直接操作电脑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报告撰写、表格制作等,并最终导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Manus的“横空出世”,一日之内迅速”席卷“科技圈与资本市场。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所谓Manus邀请码价格最高被炒至近十万。

朋友圈刷屏、科技论坛屠版、KOL集体"炸裂",一时之间全网都在要邀请码,一度让官网注册页面崩溃。

这场狂欢让人不禁想起两个月前DeepSeek引发的行业地震。

市场反应:科技股狂欢

这款“性能超越OpenAI”的AI代理工具,不仅登上微博热搜榜首,更推动A股、港股科技板块全线爆发,成为当日市场最耀眼的焦点。

3月6日,A股市场高开高走。恒生科技指数更是一度飙升4.72%。AI应用相关板块表现尤为抢眼,算力概念股持续走强、机器人概念股反复活跃。港股科技股也集体走强,金蝶科技、快手、金山软件、京东集团、阿里巴巴等涨幅居前。

从“对话”到“动手”

Manus名称来源于拉丁语“Mens et Manus”,意为手脑并用。其突破性在于其从“建议者”向“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与传统大模型仅提供文本回答不同,Manus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规划与执行,并直接交付完整成果。

Manus的颠覆性在于其"思考+执行"的双重能力。不同于传统聊天机器人仅提供建议,它能直接交付完整成果:从解压简历包筛选候选人,到分析纽约房产市场生成购房报告,再到绘制开源项目架构图,官方展示的12个应用场景覆盖了白领工作的核心场景。

我们先看看Manus官网提供的几个示例。

1、对简历进行筛选评估:解压缩简历,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评估表

用户向Manus提交了十多份简历的压缩文件,Manus会自动解压文件,然后浏览每份简历并记录重要信息。在结果中,不仅有自动生成的排名建议,还将候选人分为不同等级。Manus 还能自动将这些内容通过现场编写 Python 脚本的方式,来生成对应的表格。

2、根据需求筛选可购买的房产

用户输入指令:希望在纽约购买房产,要求是安全、低犯罪率的社区,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结合家庭可负担的预算进行筛选。

Manus将上述任务分解为多个步骤,创办了待办清单,包括阅读有关纽约最安全社区的文章,通过编写程序计算可负担的房产预算,然后在房地产网站上筛选房源。最后,Manus成功整合所有信息,并撰写出详细报告。

3、在股票分析场景中

Manus在接到用户指令后可以直接操作电脑完成一系列报告撰写、表格制作等工作,并在最后导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这是分析股票,根据现有数据和市场反应预测未来走势

,时长01:14

4、.这是生成一个网页,显示宇宙测量模型教学

生成的网站 如下:

,时长00:20

Manus采用Multiple Agent架构,将任务拆解为规划、执行、验证等子模块,每个代理基于独立模型协作。

Manus 官网还展示了十多个 Manus 能够使用的场景:Manus据称能像人类一样解压文件、分析股票、筛选房源、制作网页、生成动画,甚至记住用户偏好。他还能帮你整理行程、个性化推荐旅游路线,还能让它学习使用各种复杂工具,来流程化的完成日常工作。

比如在“纽约购房”案例中,规划代理分析需求,执行代理爬取社区安全数据,验证代理交叉核对信息,最终生成经纪人级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案例都可以通过ChatGPT、Claude等大型语言模型以及基于这些模型的AI代理产品来实现。然而,Manus通过在传统AI对话框右侧的虚拟机图形用户界面,展示了文档阅读、网页浏览、运行Python代码等操作过程,这种可视化的方式不仅直观,还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在情感体验上的需求。

用户无需保持设备在线

Manus在涵盖复杂任务的三级难度测试中,表现突出,尤其在跨领域协同与自主学习能力上。它能够基于用户反馈及任务结果不断优化,实现高质量交付。

Manus自主任务规划与执行能力,得以将复杂任务如市场调研等拆解为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生成等子任务,自行规划并灵活调整执行策略,用户无需保持设备在线,Manus可在云端完成操作后通过通知反馈结果,大幅提升实用性与用户体验。

Manus强大的工具调用与集成能力,能够编写并执行代码、智能浏览网页、操作网页应用,编写Python脚本、生成HTML代码、在Google Sheets中生成表格等操作均不在话下;

最后是直接交付完整成果,无论是文件处理还是数据分析,均可交付整理后的文件、可视化图表及报告等成果,并支持多格式输出;

大家可以去官网看更多实践案例:

官网地址:http://manus.im

低调初创公司的”逆袭“

Manus的开发团队 —— 蝴蝶效应公司,于2022年在武汉成立,其创始团队阵容强大,成员包括连续创业者肖弘与季逸超。

创始人肖弘是一名“90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据报道,在校期间,肖弘就带领团队先后推出志愿填报助手、咩咩、圈子集市等校园创新产品。2013年,肖弘与同学成功开发了华科版微信校内漂流瓶和微信上墙等功能,迅速走红校内外。

毕业后,他更是连续创业,推出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服务超200万B端用户。

他还开发了AI助手产品Monica,Monica是一个 All-in-One 的AI助手,集成多个主流大模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其聊天、翻译、生成文案、作图等。

2024年7月,肖弘携张涛 、首席科学家季逸超共同创立 Manus AI,继续探索AI的未来。

季逸超,也是是一位备受瞩目的90后程序员和企业家。他凭借开发猛犸浏览器而声名鹊起,不仅登上《福布斯》封面,还被评选为 “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 之一。

尽管蝴蝶效应公司直到2024年才完成A轮融资,且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AI模型研发岗位,但公司凭借整合第三方大模型以及运用Linux容器技术,成功开发出了具有差异化的Manus产品,展现出 “轻资产、重应用” 的独特商业模式,并”一炮而响“。

“套壳”不是终点,而是手段

有评论认为,无论是 Monica 还是 Manus,它们都代表了一种 “套壳到极致” 的产品思路。

但在Monica团队的肖弘看来,“套壳”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而非贬义。Monica专注于AI应用层,不执着于自研大模型,而是通过多模型动态调用(如GPT-4、Claude 3、Gemini等)来提升AI综合能力,实现“软硬结合”的最佳平衡。

在肖弘的商业逻辑中,大模型公司类似芯片公司,专注于打造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核心能力,而应用公司则更像消费电子公司,通过品牌、渠道、交互体验来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对应用公司而言,核心任务不是拼参数,而是通过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市场契合,让AI真正落地到用户的日常场景中。

事实上,Monica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Monica通过接入各大主流模型,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AI助手服务,其产品形态从浏览器插件拓展至App和网页端。2024年,Monica用户数量翻番,达1000万,并保持着可观的盈利。

在这个逻辑下,“套壳”不是简单地包装,而是 将复杂的技术封装为直观、易用、且高效的用户体验。

这或许也是 Manus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

邀请码狂欢下的认知撕裂

这场狂欢最戏剧性的注脚,是邀请码引发的全民追逐。

科技博主们晒出"动用硅谷人脉求码"的截图,产品社群涌现黄牛倒卖邀请资格,甚至有用户编写爬虫脚本监控邀请通道。这种似曾相识的营销盛况,将行业认知撕裂为两个阵营。

这引得Manus AI合伙人张涛不得不在社交平台发表紧急澄清回应,特此澄清:

1、我们从未开设任何付费获取邀请码的渠道;

2、我们从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预算;

3、内测期间系统容量有限,我们将优先保障现有用户的核心体验,并逐步有序释放邀请。

Manus表示,按照GAIA Benchmark(盖亚基准),其工具在所有三个难度级别都实现了新的最先进的性能,超过了OpenAI。

围绕 Manus AI 的舆论争议持续发酵,核心矛盾集中在技术突破真实性与运营策略公平性之间。

国内不少科技自媒体与 KOL 密集使用 "AGI 突破"" 碾压 OpenAI"等表述,这与海外技术社区的冷淡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有观点认为这是通过自媒体矩阵与稀缺性策略制造话题热度,严格的邀请码机制导致官网注册页面多次崩溃,二手平台交易价格炒至数万元,更是被指人为营造饥饿营销效果。

技术层面,首批体验者反馈显示,Manus 的任务执行高度依赖调用第三方工具与现有大模型,其 "自主规划" 能力被解读为预定义流程的封装。

有人指出,其架构与 Anthropic 的 "ComputerUse" 模式高度相似,未展示底层技术创新。

过去的17个小时对于Manus团队来说无异于一场充满了各种意外的冒险。

张涛表示,我们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热情,一开始的初心只是分享一下在探索agent产品形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因此服务器资源完全是按照行业里发一个demo的水平来准备的,根本不曾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感谢大家对Manus的支持和关心。”张涛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Manus团队将专注于技术产品的构建,力求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以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行业观点现在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可其在 AI Agent 交互体验上的突破,质疑者则认为本质是工具集成,未实现通用智能。

狂热派认为,邀请码的稀缺性印证了产品革命性。某头部科技自媒体实测后感叹:"当Manus自动编写Python脚本生成Excel报表时,我看到了AGI的曙光。"

支持者列举三大证据:其多代理架构较Anthropic的Claude Coder更接近人类协作模式;在B2B供应商匹配等场景展现商业价值;异步运行机制开创"离线AI助理"新形态。

而质疑派则直指这是精心设计的营销泡沫。有资深AI研究员指出:"OpenAI的Operator去年已实现类似功能,Manus的DEMO没有展示任何技术创新。"

批评声集中在三点:技术白皮书缺失,疑似套壳开源模型;GAIA测试涉嫌"定制化作弊";邀请制规避真实场景检验。更尖锐的批评来自硅谷观察者:"在Reddit的AI板块,Manus的讨论热度甚至不及某个校园创业项目。"

目前来看,Manus 仍处于 "技术突破" 与 "营销噱头" 的舆论漩涡中。未来能否通过持续优化重建用户信任,将成为决定其市场定位的关键因素。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