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说的中国产业体系窟窿眼,到底怎么补?

李稻葵说的中国产业体系窟窿眼,到底怎么补?
2021年04月27日 09:45 中外管理

曹仰锋(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陆盛赟(西蒙顾和咨询公司中国区合伙人)

刘百功(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中外管理利润倍增中心学术主任)

整理:中外管理 王爽 责任编辑:辛国奇

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中外管理》主办的第2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表示,“我国的产业体系非常强大,但现在国家意识到,我们在有些领域‘大而不强’,我们的产业体系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中国的产业体系像什么?我认为很像瑞士奶酪,整块奶酪看上去很美,味道也很好,但是中间有窟窿眼儿,有一些漏洞,需要依靠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补上。”

李稻葵此前还说,中国经济虽然产业很全、体量很大,但还是缺少很多关键、细小的一些重要环节。“所以有时我就想,如果我年轻40岁,一定去学一个工程项目,毕业后就琢磨中国产业里缺了什么东西,按这个方向一门心思去琢磨。比如你要生产手机壳里的一个零部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人人都需要,那就没有人能跟你竞争。这时你就是闷声发大财了。”

在第2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数位隐形冠军企业掌门人和行业专家齐聚《对话中国造隐形冠军:如何击穿“后隐冠”的天花板》主题论坛,深度探讨了以下问题:隐形冠军企业到底有没有天花板?又如何冲破头顶的天花板?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是否必须走全球化、国际化的道路?想成为隐形冠军,到底有哪些可以借鉴的路径和方法论?

以下是论坛内容精编:

如何冲破头顶的天花板?

刘百功:各位作为中外管理评选出的中国造隐形冠军和时代匠人,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天花板在哪里?障碍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

卢庆国:隐形冠军本来就是在一个小行业里面做到第一,这就导致肯定会遇到天花板。我们在辣椒红色素做到世界第一之后,企业再发展空间受限,出现瓶颈,但晨光依靠科技创新,基本已经破解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继续打造世界第一的产品竞争优势,在市场份额已经占比很大的情况下,每年辣椒红色素再增长一千吨。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开发新产品,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再到大生产,分三步开发新产品。我们还独创了“五步法”进行工艺孵化,就是小试、中试、大中试、生产、规模化生产。

刘百功:学术领域有一个企业多元化战略模型叫“安索夫模型”,如果非要套用学术模型的话,晨光就是完整的同心多元化,值得很多企业思考。我们听听其他隐形冠军的说法。

王建勋:思沃精密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十年,目前这个行业是没有天花板的。我们在一个产品上做到行业老大之后,就开始横向做一些探索,比如上下游的设备,我们正在往泛半导体业务倾斜。半导体设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率非常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赛道和行业体量来讲是没有天花板的。

从公司运营来讲,思沃发展到现阶段有一个瓶颈,就是组织模式要从小型向中型过渡,这个阶段是企业内部要迈的一个坎儿。

丁忠文: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原来的细分市场上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后来发现细分市场确实相对比较小,失去了一些想象和发展空间。后来,我们尝试在现有技术之上,开发了对应的产品和材料,但是客户群体会有些变化。

刘长文: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有一个天花板,怎么突破这个天花板呢?从海尔三十多年的实践来看,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品牌化战略阶段。海尔通过砸冰箱,将冰箱品牌树立起来,在冰箱领域做到了第一。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从冰箱到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围绕家电形成了多元化战略,上升到新的台阶。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从品牌化到多元化再到全球化,一步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天花板。第四阶段,全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只是“出去了”,全球化是在每个国家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品牌。第五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再升级,所以海尔提出,把海尔从一个制造产品的企业变成一个孵化创客的平台。未来的海尔不是去生产某一个产品,而是建立一个孵化CEO的平台,由此诞生了海创汇。从而有了第六阶段,生态品牌战略。

陆盛赟:当我们研究德国企业的时候,德国人口只有6000万,跟中国14亿人口是完全不能比的,德国的隐形冠军很早以前就开始有焦虑和天花板。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突破这个天花板?答案是必须全球化。

企业家们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去海外复制成功经验。毕竟中国有14亿人口,但放眼全球有50亿人口。当然,隐形冠军需要获得一些特质,例如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格局,要理解当地的文化,要有当地的管理团队,要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不能只着眼于现在,要放眼未来。总结一下,对于企业家来讲,需要更高的格局,要放眼全世界。创新、全球化和当地文化的统一,会是未来中国隐形冠军成功的关键要素。

刘百功:有些人用创新解决了同心多元化的问题,有些人用上下垂直整合解决了天花板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隐形冠军之后,他们有可能遇到的天花板是什么?解决的路径又有哪些?

曹仰锋:隐形冠军的天花板更多来自技术和组织层面,在市场层面基本没有太大的天花板。所以隐形冠军一定要慎重国际化。西蒙先生的隐形冠军源于德国,德国的市场相比中国很小,所以往往趋于全球化。而中国的隐形冠军,一个省的市场份额就很大,市场的天花板不能说没有,但还是比较小,除非这个产品比较单一。

产品有两种组合,一种叫终端产品,一种叫核心技术。如果是某一个终端产品,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后,会逐步有天花板。但是可以延展,有了核心能力,不断延展终端产品,沿着用户需求,你的天花板自然会解除掉。但如果是组织管理带来的天花板是很难解决的。

很多企业为什么有天花板呢?是因为技术不过硬。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除非你的单一产品市场份额已经绝对领先,否则很难说头上就有天花板。当然,触达天花板以后,就是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问题,要关注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之间核心能力能不能迁移。

在全球找最难为你的客户,提升自己

刘百功: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选择全球化,各位有没有全球化,当初为什么做出全球化战略选择?

卢庆国:我们用新疆的原料,把辣椒红色素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希望把辣椒素也做成世界第一,而中国的辣椒素原料不行。印度原料的辣椒素含量高,产量不错,价格也有优势,所以印度企业很长时间在辣椒素领域排名世界第一。我们有很好的提取技术、工艺和设备,同时也有客户,就开始从印度进口辣椒。一年进口几千吨辣椒,漂洋过海运到河北加工,这样还有利润,于是就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信心。因为之前走通了进口原料加工的路,并且在印度有了朋友,后面在印度的发展总体上还是顺利的。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是一种探索和出路。

王建勋:我们公司的产品目前出口部分大概占到营收的10%。之所以是10%,不是因为不愿意去全球化,而是目前PCB(印制电路板)、封装和半导体的制造工厂都在亚太区,中国就是最大的市场。

国外现在都转向做金字塔顶端市场,或者是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我们是很难进去的。所以我们的设备也卖到美国硅谷、德国和英国,但数量特别少,因为他们是做“样板”为主。我们之所以和国外客户做生意,就是想知道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具体是什么,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

刘百功:要想成为隐形冠军有个最重要的指标——你要选择全世界最难为你的客户,为他服务,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王建勋:这一点我非常有共鸣。我们第一位美国客户,是在硅谷做封装的。大概在五六年前,他们要的设备都要求达到工业4.0的水平。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理清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或者说在技术开发方面也往前走了一大步。了解国外客户、同行的技术方向,是全球化最主要的动力。

丁忠文:我们目前国际业务占比不到10%,暂时还没有国际化的规划。因为市场主要在中国,我们这个领域,中国的单体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一半以上。中国有非常好的产业链基础,原材料、生产制造能力和配套都比较完善。

在原有业务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比例之后,我们也开拓了相关的产品和市场。虽然目前在新的市场领域占有率比较低,但是这个市场非常大。在新的领域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会更多考虑国际市场。

刘长文: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要谨慎看待国际化,核心还是要在某一个地方做专做透。未来肯定是全球化的,任何一个企业想要不断地发展,肯定要成为全球化的企业。可以说,在中国做到第一,其实就已经在全球做到了第一。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让每个企业有机会打造全球化实力。

刘百功:在什么情况下,企业可以全球化?什么情况下,企业暂缓全球化?企业开始走全球化路线,应该关注哪几个点?

曹仰锋:我从来不反对国际化,更不反对全球化,我反对盲目的全球化、盲目的国际化。因为“隐形冠军”这个词来自于德国,国内市场比较小,但中国企业不一样。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要“聚焦,聚焦,再聚焦”,先省级化,再全国化,逐步国际化和全球化,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如果在一个国家市场已经到了天花板,当然需要全球化,需要国际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高度关注的是:产品一定要适合当地受众的需求。永远跟着用户的需求走,你的市场就没有天花板。如果只注重单一产品形态,很容易出现天花板。隐形冠军最难得的品质就是特别聚焦,特别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里能够持续成为冠军。

成为隐形冠军,不难,但必须有耐性!

刘百功:当前,很多企业都希望成为隐形冠军,比如中外管理发起、评选的“中国造隐形冠军”,或者工信部所讲的专精特新企业。但到底用什么指标来评选隐形冠军?如果想成为隐形冠军,大家想给更多企业一个什么建议?

刘长文:要在某个领域内具有绝对的标准定义权,必须是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我的建议是持续的创新和创业,这是隐形冠军不断突破自己的关键。

丁忠文:在一个相对细分的市场中,产品、技术和标准是行业内绝对领先的,并且能够长期持续领先。长期优势一定会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和组织的发展,最后会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和财务报表上。良好的盈利能力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打造更强大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进而获得长期的发展。

是不是可以成为隐形冠军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所在的行业和市场相对比较明确,而且变化不是很快;第二,有良好的战略定力,能够聚焦和长期坚持;第三,技术研发和产品品质达到行业或者世界先进水平,并持续改善。

王建勋:成为隐形冠军,需要产品和服务在所处领域中有绝对的话语权。还有一个前提附加条件是,这个行业是可持续的,不是两三年就被其他行业击穿,或者直接没有这个行业了。

具备隐形冠军潜质相对不难,只要有比较好的眼光,找到一个好的时间窗口,很专精地沉下去做,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当你具备潜质之后,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隐形冠军?企业的组织模式、人才储备,以及企业资本,这三方面是要特别注意的。

卢庆国:一个标准就是市场份额世界第一。这个“世界第一”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健康的、盈利的,在盈利条件下做到世界第一。做隐形冠军企业一定要专注做一件事,一个产品做精、做深、做透、做强,这是必不可少的。

曹仰锋:一个核心的标准就是,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中,在全球市场份额上做到领先。怎样做到隐形冠军?一点点聚焦往外走,而不能“撒胡椒面”。你的业务可能一公里宽,但是要钻一百公里深,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成为冠军。隐形冠军身上都有一个特点,战略上特别有耐性,战略定力特别足。

刘百功:结合大家的观点,想成为隐形冠军,路径可以总结为三条:战略聚焦、持续创新、组织能力不断提升。

第四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火热报名中!(报名时间延长至2021年5月8日)

《中外管理》携手陈晓红院士、王忠明会长、周放生会长、陈春花院长、吴春波教授、吴晓波教授、美国李平教授、日本坂本光司会长、日本后藤俊夫教授、德国布洛克教授等18位国内外权威隐形冠军研究者、知名学者以及行业专家,围绕市场地位、盈利能力、技术实力、人才效能等价值维度,进而联合海尔、方太、长城、吉利、三一、喜临门等重要行业链主龙头及各地方政府、高科技园区,在国内各细分市场领域,寻找和评选出独占鳌头的新一届“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和新一届蓄势待发的“时代匠人”企业!

“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由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管理专业传媒级服务平台品牌:《中外管理》倡议发起,作为国内唯一一项具有国际专业背景及水平的中小企业非政府评选,“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与国家工信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申报工作,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在坚持不收取任何参评费用的同时,“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独具特色地追求:国际化、赋能化、显性化。

“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发起人、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杨光提出:“如果中国真的想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拥有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就拥有了根基。如果中国真想获得工匠精神的回归,拥有了一大批隐形冠军,就拥有了摇篮。数字化时代永远不缺众星捧月的独角兽,但现代化中国永远需要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