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内卷式”恶性竞争的中国企业,如何“破卷突围”?

深陷“内卷式”恶性竞争的中国企业,如何“破卷突围”?
2024年09月23日 11:27 中外管理杂志

当中国制造业面临严重内卷、利润率微薄的窘境时,一手抓质量控制与提升,一手对接外循环,或许能成为破卷的路径。

文:中外管理传媒 庄文静

责任编辑:化石

“内卷”,是近年来最火的热词之一。现在各行各业几乎都很卷,而且看起来没有收敛的趋势。

于是,最高层出手。7月30日,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后首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上,就特别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一“风向标”式重要会议对于中国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企业该如何“破卷”突围?

为此,在第13期“质量半月谈”线上论坛中,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发起人杨光和湖南大学教授、满缘红质量技术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单汨源,对此热点进行了精彩的深度对话。

扎堆“内循环”,内卷是必然

“内卷的根源,我认为早在中美贸易战就已出现,因此中央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但这一趋势在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之后陡然加剧,享受WTO红利已20年的中国企业的出口业务第一次受到了明显影响,加之西方国家的强势打压,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形势急剧恶化。过去40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供应全世界的产能,如今如果全都要在国内消耗,可想而知根本做不到,必然就会出现内卷。我们已然艰难的出口业务,自然竞争更加白热化,又会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带来了压力,又形成了外卷。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内卷和外卷共同作用的复杂局面。”杨光社长分析道。

“而我认为更深层次的第二个层面,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一直追求整齐划一,甚至将其审美化,于是长期以来都满足甚至陶醉于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当同质化云集而外部市场骤然萎缩时,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内卷和恶性竞争。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就存在,只不过以前我们有不断扩张的全球市场托底,这个问题不那么明显。现在我们被压缩到内循环时,矛盾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同时,第三个层面,我们的消费需求端也应该对内卷进行反思。就是当供应端严重同质化时,一定说明我们的需求本身也很同质化。只要我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分层次的、个性化的,不是唯价格论,必然也会促进供应端的转变与改善。”

杨光社长还分析了内卷的另一大成因,也就是第四个层面,就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客观上成了产业内卷的发起者。。比如,在很多龙头强势方进行采购中,往往都在遵循“低价中标”。而当中标价格很低时,一定就会挤压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为了中标,上游就只能在集体亏损的情况下恶行竞争,并陷入恶性循环。而发生这种“低价中标”泛滥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是招标方本身普遍“不专业”,导致除了最直观的价格,他们无法专业地从综合价值和长远价值层面去评估投标方的方案并做出选择。所以,如果我们的需求端和招标方能够更多元的、以更生态化的思维去培育市场,并能更加专业地理解市场,市场内卷或恶性竞争才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杨光社长认为是以上几个不同层面的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如今严重内卷的局面。

海外同质化竞争,同样是死路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环境因素都不是企业能左右的,我们企业如何打破这种同质化竞争?

单汨源教授与杨光社长深有同感:“很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都是需求驱动型的。如果需求不具有差异化,也会导致我们的工业产品同质化。”

他进一步分析道:内卷一词最早出现于1961年。‌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瑞奇·理查德斯提出的,是用于描述某些社会群体内部的进一步竞争和分裂现象。我国的内卷一词,出现在2015年左右,当时是用于描述高考和职场两个领域竞争激烈的现象,后来成了互联网的一个热词,英文是“Inner evolution”(意为“内向进化”)。但可以肯定的趋势是,要解决内卷的问题,恰恰应该寻求向外的进化。

单汨源教授深感忧虑地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存在内卷和恶性竞争,这不仅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滑,还可能迫使企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效率。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会拖欠上游的款项、压低供应商的价格,这会严重破坏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产业生态的环境。比如说,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所谓“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甚至有的项目企业赚不到钱,但为了现金流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接,而当下这种情况很普遍。

这种恶性竞争也被带到了海外。就像我们的国产摩托车企业,因为性价比诱人,曾经在日系占统治地位的东南亚地区异军突起,“中国摩托”一度被称为“街头霸主”。但后来,因为国内厂商蜂拥而至,于是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短短几年后就将高达80%的市场份额又重新拱手让给了日本品牌,日本摩托车如今占居了东南亚90%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品牌几乎被赶出了东南亚市场,至今当地对“中国制造”的形象仍有负面影响。这是一次血淋淋的惨痛教训。

可见,“内卷式”恶性竞争带来的是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市场环境的危机,发起者和参与者没有谁会是真正的赢家。那么,中国企业有没有更好的突围路径?

杨光社长分析道:我们还是要回归初心,看看我们之前是怎么成功的。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是由外循环来托底和实现的。那么,在这个内卷时代,我们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还是要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双循环同步发展,而绝不能变成单循环。不管是哪一个循环,都已经无法支撑中国制造的体量和中国企业的安全。

越是内卷,越要挂钩外循环

其中,我们如何才能保证外循环的畅通与成长?

“我们一定要保证与海外市场和海外主流产业链的对接,不能脱钩、不能断链,不能调转回头在内循环里绞杀、内卷,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我最近一年来带着很多隐形冠军企业家走出去,去国外考察投资机会。他们为什么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还要走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意识到,不走出去别无他法。他们深知,只有跟全球500强企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未来才会发展的空间。”杨光社长表示。

在杨光社长与企业家的沟通中发现,和全球500强企业合作有几大好处:第一,回款有保障。国内拖欠款项、回款不及时现象非常普遍,使得很多企业现金流非常困难。而全球500抢回款都是及时而有保障的。第二,留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基于生态共生的认知格局,全球500强企业普遍能够也愿意给予它的上游供应商以合理的利润空间,而不会无限压榨你的利润。他们很清楚,只有上游有利润才能保证他们的产品研发,这是下游商业利益的保障。如果他拼命压榨上游的利润,最后一定是杀鸡取卵,最后的结果就是饮鸩止渴、同归于尽。第三,综合赋能合作伙伴。这些全球500强企业,会主动赋能它的上游企业,比如说在技术方面、社会责任方面、研发方面、管理方面等,因为他深知只有上游变强了,下游才会变得更强。他们深知,目前的竞争不仅是单体企业的竞争,也不是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他们会有意识的、主动的、免费的去赋能上游企业,这已成为一种常态。但在中国市场中,这样做的龙头企业却并不多。

杨光社长补充道:在几年前中美贸易战“打响”后,美国的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加征到了25%。但让一些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全球500强企业不仅没有抛弃中国伙伴,也没有让中国伙伴自行买单,反而还主动承担了这25%的税赋。但中国企业也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如果特朗普今年重新上台,美国可能要对中国企业加征60%甚至更高关税,那时恐怕就没有哪个客户能负担得起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了包括隐形冠军企业在内的“世界工厂东南飞”的趋势。

“如果制造企业失去了全球产业链,一头扎到内循环里,很可能把一些本来很有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卷死。而要摆脱内卷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就是出海。此时,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走出去’,只是你的产品走出去。但‘走进去’,就是你的业务连带你的人才团队、供应链都要走进去,实现本地化。而‘走进去’,是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不二选择,也是现实挑战。因为‘走进去’要比‘走出去’复杂得多。”杨光社长强调。

于是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考虑或者已经将产能转移到了东盟、墨西哥等区域,在当地建厂和注册公司,穿起了海外“马甲”。

“美国看到即使你穿了外国马甲,但你的本质还是颗中国心。所以,现在对中国转移出去热点地区的进口限制力度也开始加大。比如,你在越南生产,要在越南当地采购原料,实现的增值部分要占整个收入的40%,才被认定为‘越南制造’。换句话说,国内生产、海外组装已是不可能持续实现的。”杨光社长说,“因此,我们不能抱有幻想,他们的穿透能力非常强。这时我们能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真正地实现把你的供应链实现本地化。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你不是单体企业走出去,而和你的供应链搭伙、抱团出海,否则还是会有很多问题。”

既然西方发达市场在对我国企业筑高贸易壁垒,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军发展中国家?这个更大的市场是不是有机会?其中的阻力和压力又在哪?

杨光社长认为:尽管我们还有亚非拉市场可以走,但我认为还是有难度。举例来说,有一家一线汽车品牌,在疫情前车子就在某海外市场卖得非常好。但这个老板却非常苦恼,车是卖得很好,但车款却收不回来。因为这是一个极不规范的市场,经销商缺少契约精神,不仅抵赖车款,甚至连担保机构——银行都倒闭了。因此,相当一部分第三世界市场,都存在市场环境不规范的问题。

同时,这些市场还面临着政局不稳定的风险,或宗教与种族冲突带来的安全风险。可能你签署的合同会在一场政治变局后,就全部作废,这类风险在第三世界市场层出不穷。所以,在第三世界投资,要多看慎行。

中国制造业急需提升质量良率

最近,2024《财富》的全球500强排行榜发布。有这样一组数据引人关注:上榜的中国企业平均营收是830亿美元,美国企业的均值是991亿美元。其中,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是39亿美元,而美国企业平均利润是88亿美元。可见,相比规模,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差距更大。

其中,净利润达到10%以上的企业,美国共有48家,英法德日有20家,其他国家有37家,我国则为17家,所占比重分别为34%、18%、31%和13%。

再看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制造企业占比不到40%(不到200家)。其中,利润率超过10%的约占总数的10%(18家);利润率在5%—10%的企业约占50%,剩余40%的企业利润率则在5%以下。可见,中国制造企业的现状有多“卷”。

单泹源教授表示:“我国制造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隐形冠军,也大多是做配套、做中间件的企业。比如福耀也是做配套的,它有300多亿人民币的营收,在全球占到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占60%以上的份额。但大多数隐形冠军都是几十亿、几亿的营收。在我看来,我们的内卷不是因为需求不足,毕竟我们是14亿人口的市场,破‘卷’的关键是我们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这不只能靠价格竞争,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通过真正的与众不同、领先一步的方式赢得市场。我们要通过内部挖潜实现突围,要通过提升质量效率,以合格率作为我们的重要指标。”

单汨源教授进一步举例说:华为对电池的要求十分苛刻,要求必须是一次合格。但是锂电池生产要经过100多道工序,一次合格就意味着经过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一次合格,没有任何一个环节返修,这就给质量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华为对电池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质量控制,掌握了所有产线的数据情况。

“我们的企业竞争,最终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单汨源教授表示,“如果我们每道工序的良率是到95%,经过10道工序后,良率就仅仅为60%。如果每道工序的良率提升到99%,10道工序后的良率就提升到了90%。那么,提升的30个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减少了30%的浪费,增加了30%的产能,减少了30%的人工费用,这里还不包括返工的人工费用。”单汨源教授用数据说话。

可见,质量提升带来的效益多么可观。满缘红有一家陶瓷企业客户,它的良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但也只有70%。

如果把一次良率提升到90%,提高20%个点,那么这20%就全都是利润了。因为,假设客户要1万件产品,如果你只有70%的良率,意味着你必须多投入30%,生产1.3万件产品,而且这1.3万件还要确保能出1万件的合格品,否则无法保障交付。而良率提长到90%,意味着只要生产1.1万件,是不是提升了质量就是降低成本?

“由于我们的良率控制不好,所以交期、成本都无法控制,导致我们没办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单汨源教授分析道,“我们要从提升良率开始,确保成本、交期和质量,再到提升性能。我们要真正在质量内功上下功夫,这是应对‘内卷式’恶性竞争最值得投入的方式。同时,越是有影响力的企业,越要担起维护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环境的责任。”

“破卷”须内外兼修

如前述,有相当一部分下游的采购者、集成商,并不太能界定什么是高质量,就只能拿便宜作为参考指标,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为什么做到高质量难?为什么形成一个以质取胜的环境难?因为我们不会评价。”单汨源教授表示,“我们在质量过程中,质量有几大属性,比如技术性、形式性、行为性、隐蔽性等。我常说一句话,质量是什么?质量是一个人做不好,但是一个人可以把它做坏的事;质量是如果有100道工序就要这100个工序都做好才叫做好,只要一道工序没做好,它就不好的事;质量是一个真正的整体行为,100道工序中哪怕99道都是100%,只要有一道工序为0,那么最终的良率也是0。”

单汨源教授介绍道,在工信部推出过一个质量诊断系统——“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好好去做一个评价。

其中,它把质量管理的能力分成了5个等级:第一,经验级。质量管理基本依靠人的技能和经验,未建立先进的质量制度、质量目标和完整的质量数据管理机制。第二,检验级。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通过检验手段确定产品质量特性符合标准要求。第三,保证级。质量管理在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应用适宜的质量技术、工具和方法,促进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第四,预防级。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和服务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基于数据开展全面风险识别和预防,确保企业绩效目标的全面达成。第五,卓越级。质量管理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表现出色,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最高标准,过程能力指数高,全过程一次交验合格率高,内部质量损失率低。

“目前,我们的制造企业很多还达不到‘保证级’,更多还处于‘检验级’。可见,我们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单汨源教授表示,“在《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2025年制造业的合格率要达到94%。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产品是100道工序,你的每道工序要达到99.9%才能做到。目前,福耀的合格已经达到了99.96%,它的一次合格率也能达到96.5%。福耀的产品有113道工序,要达到这个水平非常不简单,它是通过几十年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才达到了这个水平。”

最后,杨光社长总结道:“中国制造业企业只有内外功兼修,才能够摆脱内卷。而修炼内功要从质量提升入手,外功要从对接外循环入手。这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最重要的课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